題主錯誤地將台式機or筆記本使用的內存條,與數碼設備常見的存儲卡、甚至固態硬盤都混為一談了。看起來我有必要做一個常識性的小白科普了。

先說「內存條」
它是電腦的必備硬件之一,目前主流的台式機內存條長成這個樣子,其長度與常見6英寸手機長度相仿,寬度與常用的學生用格尺的寬度差不多。
其主體是焊接了內存芯片的PCB板材,板材上可能會覆蓋金屬散熱片(俗稱馬甲內存條、馬甲條)或者帶有LED燈光模組(俗稱RGB內存條、燈條)。內存條的一邊有密布的金黃色金屬導電觸片(俗稱金手指)。裝機時,將內存條的金手指對準主板上的內存插槽(一般需要考慮方向)插緊,即完成了內存條的組裝。

從功能上講,如果把硬盤視為一個數據倉庫,那麼內存相當於接受CPU指令控制,臨時從硬盤裡來回搬運貨物的一隻小貨車,這隻小貨車的容量(內存容量)越大,搬運貨物效率越高,也意味着CPU對硬盤數據讀寫的效率也越高。所以我們買內存條、升級內存條,主要看重的一是它的內存容量夠不夠大,而是它的頻率和時序等參數夠不夠強,這些都決定了內存條的性能,從而影響整台電腦處理數據時的效率高低。

目前主流內存條已經更新到DDR4/DDR5這一代,具體應該用D4還是D5,取決於你的電腦主板內存插槽支持D4還是D5,不同代系的插槽不通用。而且台式機和筆記本所需的內存條規格不一致,二者也不能通用。
題主提到的「內存卡」
實際上應該歸類於「存儲卡」,即尺寸較小的存儲數據介質。它們和硬盤、U盤功能相仿,只是硬盤更大,而存儲卡外形更小巧,一般為扁形卡片狀。

衡量這類產品的參數一般也包括容量(存儲容量)與速度(數據讀取/寫入速度)。只是它的存儲容量決定了可以永久裝入多少數據的最大數值,而存入的數據不是臨時的、基本不受斷電與否的影響。單反相機里用的SD卡或MicroSD卡(也被稱為TF卡),部分手機SIM卡槽里可以安置的MicroSD卡都可以被稱作存儲卡。

再說固態硬盤
相比存儲卡,固態硬盤和硬盤的尺寸都要大一些。其中固態硬盤還分為SATA和NVMe等類型,其中SATA 2.5英寸與2.5英寸機械硬盤大小相仿,M.2 NVMe的固態硬盤則接近一片寬一些的口香糖。二者不但大小不同,接口類型也完全不同,插接到主板上必須有對應接口支持,也會因為傳輸協議的限制影響數據讀寫速度的極大值。

不用多說也可看出存儲卡與固態硬盤的巨大差異,二者功能相仿,但使用場景基本不同,硬盤多用於裝機,存儲卡多在移動數碼設備中使用。
最後我針對題主的提問,給出以下講解:
1,固態硬盤與內存卡(存儲卡)都可以用來存儲數據,但二者接入電腦的形式,以及平時的使用場景不同。其中,固態硬盤可以裝入電腦主板,也可以裝入硬盤盒變為移動硬盤;而存儲卡一般插入一些小型數碼設備中用於數據存儲,或數據存儲的空間擴展,單獨取出後也可以使用讀卡器等設備接入電腦讀寫數據。
2,由於插接轉接的不通用性,使用存儲卡的設備,往往不太適合使用固態硬盤來救場。而台式機中的固態硬盤也輪不到常用於移動場景的存儲卡來替代。唯一的二者互通的情況,就是固態硬盤裝入硬盤盒變為移動硬盤之後,與存儲卡接入讀卡器之後,二者都可以外接電腦USB口用作移動存儲設備。
3,內存條與內存卡完全不是一回事,不可通用。內存條不是用來存儲數據的,一旦斷電,內部數據即刻清空;而硬盤和存儲卡(「內存卡」)等移動存儲設備,才是用來保存數據的「倉庫」,斷電後數據依然保留是它們與內存條最基本的區別之一。
以上就是全部講解,如果你對內存條、「內存卡」、固態硬盤等概念不甚了解,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我是筆點酷玩,我們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