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賬戶養老金為什麼要除以139,領完139個月個人賬戶就沒了嗎?
你知道嗎?你每月繳納的養老保險中有一部分是進入了個人賬戶,這部分資金將在你退休後,每月按一定比例返還給你,作為你的養老金。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這部分養老金的計算公式中有一個神秘的數字——139。這個數字到底是怎麼來的?它又代表了什麼意義?為什麼不再是120,而變成了139?領完139個月後,你的養老金是不是就沒了?
139的由來:基於統計數據和預期壽命
要了解139這個數字的由來,我們需要回溯到2005年之前。那時候,我國實行的是120個月,也就是10年,作為退休金髮放的統一標準。無論何時進入退休狀態,無論實際工作年限如何,這個數字都是固定的。它提供了一種簡單、明確且易於理解的方式來計算退休金。
但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標準逐漸顯得不夠完善。人們的預期壽命逐年上升,醫學和技術的進步使得人們的生活品質和健康狀況得到了顯著提高。一個固定的10年期限顯然不能滿足不斷增長的生活需求。想像一下,如果某位退休者健康地活到了90歲或更長時間,那麼僅僅10年的退休金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於是,在2005年,《國務院關於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出台。文件中改革了我們的養老金計算公式。明確退休老人的個人賬戶養老金月標準為個人賬戶儲存額除以計發月數。文件的附件中帶上了個人賬戶養老金計發月數表,明確了從40歲到70歲退休年齡對應的計發月數。其中60歲是139個月。
那麼,這個139是怎麼算出來的呢?其實它並非隨意確定,而是基於統計數據、預期壽命和經濟預測等多種因素綜合考慮得出的。簡單來說,就是假設一個人在60歲退休,每年個人賬戶記賬利率是4%,這種情況下我們活到75.21歲(2000年的城鎮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就能夠恰好把個人賬戶餘額領取完畢。這樣,就可以保證個人賬戶養老金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
139的含義:保證領取而非限制領取
知道了139的由來,我們再來看看它的含義。很多人可能會誤解,以為139個月是個人賬戶養老金的發放期限,也就是說,領完139個月後,個人賬戶養老金就沒了。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理解。
首先,我們要明白,我們每月繳納的養老保險中,除了進入個人賬戶的部分外,還有一部分是進入了公共統籌賬戶。這個賬戶並不是某個個體的,而是所有參保人員共同儲蓄的大「錢袋」。它的存在,確保了每位退休者都能在整個退休期間獲得穩定的養老金,而不會因為個人賬戶資金用盡而受到影響。
其次,我們要知道,我們的個人賬戶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年都會計發記賬利息,而且近年來的記賬利率還很高,2016~2018年都在6%~8%以上。這意味着我們的個人賬戶資金會隨着時間而增加,而不是減少。如果我們能夠活得更久,那麼我們就能夠領取更多的個人賬戶養老金。
因此,139這個數字並不是限制我們領取個人賬戶養老金的時間,而是保證我們至少能夠領取139個月的個人賬戶養老金。如果我們在139個月內去世了,那麼剩餘的個人賬戶養老金可以繼承給我們的家屬。如果我們活過了139個月,那麼我們仍然可以繼續領取個人賬戶養老金,直到用完為止。用完後,公共統籌賬戶會繼續支付等額的養老金給我們。
139的變化:適應社會發展和制度改革
既然139這個數字是根據一定的假設和條件計算出來的,那麼它是否會隨着社會發展和制度改革而發生變化呢?答案是肯定的。
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發展情況等因素的變化,139這個數字也需要適時調整。比如說,隨着醫療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善,我國城鎮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已經從2000年的75.21歲增長到2019年的79.43歲。這意味着退休者需要更長時間的養老金保障。另外,隨着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和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等補充養老保險制度發展,退休者也有更多選擇來增加自己的養老金收入。
因此,在2023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動個人養老金髮展的意見》出台。
這份文件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旨在推動個人養老金的發展,增加退休者的養老金收入來源,提高養老金的替代率和可持續性。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調整個人賬戶養老金計發月數。文件中明確,根據預期壽命、記賬利率等因素的變化,將個人賬戶養老金計發月數從139個月調整為145個月。
這個調整意味着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每月領取的個人賬戶養老金會相應減少,但是我們可以領取更長時間的個人賬戶養老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平衡個人賬戶養老金的收支,避免出現資金缺口,保證個人賬戶養老金的可持續發展。
當然,這個調整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文件中還規定,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和預期壽命等因素的變化,每五年對個人賬戶養老金計發月數進行一次動態調整。這樣可以保證個人賬戶養老金計算公式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發展和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