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生產力布局的安徽邏輯

2023年09月11日16:38:07 財經 1541

到安徽投資的客商認為,理想的投資地方,其治理能力一定是科學的,任何時候都能保持運轉和秩序;其創新能力一定是強大的,科技成果能快速轉化變現;其產業結構一定是有機的,在這裡能延鏈、補鏈、固鏈、強鏈,要素能得到最合理、最優化的配置

遷移的邏輯,折射並順應了新時代的偉大變革,深化着每一個人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區域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隨着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深入推進,中西部地區和二三線城市的機會將不斷增多。因此,新的生產力布局中豈無安徽,又何止安徽

隨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學科交叉融合不斷發展,科學研究範式發生深刻變革,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基礎研究轉化周期明顯縮短。安徽正是順應了這些趨勢和規律,努力打造着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創新成果大規模應用加速器

從安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力布局形成歷程看,新型顯示、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術、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綠色食品、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智能家電等,大多是在聚鏈成群、集群成勢中得來的

隨着中國深度融入國際分工,在更大範圍的生產力布局調整中,單個產業單元也許會被搬離或替代,但一個生態系統完整、組合科學有機、內部嵌合緊密的生產力集群,安全性、穩定性將極大提升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亞彪

作為社會生產在一定空間範圍內的分佈、配置、組合形式,生產力布局合理與否,關係整個社會生產系統的功能發揮和質量效率。有人已注意到,一輪輪看似不可思議的生產力布局調整,正在曾是省域發展「中等生」的安徽發生。

這裡沿江近海、居中靠東,內暢外聯、左右逢源,國家戰略疊加,產業、經營主體、資本、人才加速進入。今天的安徽,「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其時已至。

這裡創新活躍、動能強勁,轉化加速、高端高值,產業版圖變「煤糧鋼」為「芯屏汽合、急終生智」。今天的安徽,「從要素驅動發展為主向創新驅動發展轉變」其效已顯。

這裡聚鏈成群、集群成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產業體系日漸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越來越強。今天的安徽,「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其勢已成。

在新的生產力布局中,安徽跨入厚積薄發、動能充沛、大有可為的上升期、關鍵期。細讀安徽,這是順應新時代歷史性變革的必然選擇,這是依託發展「優勢論」的實踐結果,這是按照新發展格局的教科書,在一張藍圖上一繪到底、一筆一畫交出的優秀答卷。

安徽的產業布局邏輯,並不奇怪,也不意外。

遷移之謎

要素的地域配置是影響區域發展的重要因素。世界經濟史上,那些處於不利地理條件的地區,曾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實:機會只青睞於某些區域,經濟發展並沒有給每一個地區都帶來繁榮。中國幅員遼闊,區域協調發展尤其離不開生產力布局的優化,離不開要素的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近年來,優質要素不斷向中部省份安徽集聚,在一般人看來,這似乎有些不同尋常。

從經營主體看,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向安徽集聚,領域涵蓋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芯片、空天科技、大數據,有的把總部或生產基地、研發中心放在安徽,有的把重要分支機構放在安徽,它們中許多來自一線城市、沿海發達地區甚至境外。由於發展階段不同,中西部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本是尋常之舉,但不尋常之處在於:過去到安徽的多是低端、落後甚至被淘汰產能,今天安徽承接的卻是未來產業、高端產能。

從資本流向看,以省會合肥為例,2022年,合肥資本到訪量全國排第4,僅次於北上深。合肥引導母基金與各類資本參股基金總規模達1600億元,成為全國投資人關注的重點城市,投資客中有的來自京津冀,有的來自長三角。作為安徽省組織的「投資安徽行」系列活動之一,9月1日在北京舉辦的首場「海客圓桌會」上,滙豐銀行、高盛集團等國際金融機構均對投資安徽表達了初步意向。

在人才要素方面,統計顯示,2022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增量達14萬,排全國第2,僅次於浙江。扣除自然人口負增長,單看機械流入,安徽人口凈流入規模近20萬人。在合肥,常住人口增量居長三角城市第2,僅次於杭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碩士畢業生、博士畢業生留合肥工作的比例分別為43.5%、44%。一個過去約六分之一人口選擇往外走的中部省份,現在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外省人。安徽建設科大硅谷招募高端人才,來自世界多地的2000多人報名應聘。

國內和國際大循環的暢通,勢必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進而推動相應產業鏈、供應鏈重構,推動區域生產力布局不斷調整和優化,安徽就是縮影。

汽車產業是最典型的例子。傳統的中國汽車產業版圖中,北有北京、長春、瀋陽,長三角有上海、南京,中西部有武漢、重慶,南方有廣州,安徽歷史上並不是汽車生產力布局的目標地。而今,這裡雲集奇瑞、蔚來、大眾安徽、江淮、比亞迪等7家整車生產企業和國軒高科等千餘家規上零部件企業,布局從整車到發動機、動力電池、電機電控在內的全產業鏈體系,燃油、純電、混動、氫燃料多種技術路線齊備。特別是大眾在新能源汽車領域3家重要對外投資主體均落戶安徽,大批供應商隨之而來。目前,中國每產出10輛新能源汽車中就有1輛「安徽造」。

在家電領域,早年的安徽有一定產業基礎,但始終不溫不火。20年前,如果問中國家電生產製造基地是哪裡,很多人會回答「北有青島、南有順德」,現在這個答案還可以加入合肥。過去20年間,冰箱、洗衣機、空調、彩電等領域的國內外家電巨頭基本都到了這座城市,家電行業從沿海到安徽落戶的目標地中還有蕪湖、馬鞍山蚌埠等地。曾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家用電器協會授予「中國家電產業基地」稱號的合肥,四大件產量連續十餘年全國領先。

在安徽,生產力的集聚還表現在多個產業上。在電子信息產品領域,全球每銷售8台筆記本電腦中,就有1台誕生於此。在空天信息產業領域,航天宏圖、中科星圖銀河航天等一批龍頭企業相繼落戶安徽,融合本地研發機構和企業,從無到有形成從火箭、衛星製造到衛星通訊、衛星導航、衛星遙感,再到地面終端製造的全鏈條矩陣。新型顯示產業領域,集聚了京東方維信諾、彩虹藍光、康寧等200多家企業,全球五分之一的液晶顯示屏在安徽生產。量子產業方面,合肥雲飛路成為中國量子科技企業最密集的區域。「新三樣」領域,安徽已深度布局。

不同時期,生產力布局也不同。新中國成立之初,交通區位和資源稟賦影響着重大生產力布局。彼時的中國,大批「共和國長子」企業分佈於鐵路路網形成早、布局密、運輸能力強,煤、鐵、石油等資源富集的東北地區,就是例證。

改革開放以來,決定生產力布局有了新的「指揮棒」——地緣+體制機制。看過電視劇《溫州一家人》《雞毛飛上天》的人知道,少資源、缺交通的溫州義烏,憑藉「敢為天下先」的勁頭,演繹了「莫名其妙、無中生有、點石成金」的奇蹟,開放大潮則推動生產力加速布局沿海地區。最早打破藩籬、最早打開大門的地方,成為那個時代的投資熱土,資源為之而集,交通為之而興,要素為之而聚。

政策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區域生產力布局,哪裡發展成本更低,要素就流向哪裡。各地為了搶抓項目,招商引資中競相拿出優惠政策,降低土地、稅收、融資、行政審批成本,招商引資在個別地方變成了「招商搶資」。

進入21世紀20年代,影響生產力布局的因素再次更替。交通區位因素隨着區域協調發展而淡化,中國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機場港口、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發展條件日趨均衡。跨境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無水港口、境內關外和鐵海聯運縮短了內陸和沿海地區在運輸、出口上的差距。曾處於交通末梢的合肥就是受益者,中歐班列、合肥港以及被形象地比作「鐘錶」型的鐵路網,讓合肥和安徽深度融入雙循環。

資源因素也在弱化,資源型城市陸續面臨資源枯竭、轉型發展的新課題。體制機制優勢也不再為少數地方所獨有,全面深化改革推動各地衝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逐一破除。政策方面,招商引資亂象得到治理,對生產力布局的影響也在弱化,「招商選資」漸漸取代了「招商搶資」。

那麼,新征程上,誰來決定新一輪「去」與「留」?到安徽投資的客商認為,理想的投資地方,其治理能力一定是科學的,任何時候都能保持運轉和秩序;其創新能力一定是強大的,科技成果能快速轉化變現;其產業結構一定是有機的,在這裡能延鏈、補鏈、固鏈、強鏈,要素能得到最合理、最優化的配置。

雖然大批經營主體用資本把票投向了安徽,但決定生產力布局的因素還有很多。交通區位、資源稟賦的影響依然存在,全面深化改革仍未止步,用工成本、土地成本、融資成本、審批成本、環保成本還在發揮着重要作用,科學的規劃、龐大的市場、優良的環境,也從來沒有離開過選擇者的視野。對經營主體而言,向哪裡遷移,一定是最全面、最科學系統研判的結果。

萬事萬物是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任何生產力布局都非「孤島式」存在,安徽堅持系統思維,把自身發展放在中央對安徽戰略定位上、放在全球經濟發展大背景下、放在全國發展大格局中、放在國家對長三角發展的總體部署中思考謀劃。

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方式展開。遷移的邏輯,折射並順應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內涵新要求,深化着每一個人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區域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隨着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深入推進,中西部地區和二三線城市的機會將不斷增多。因此,新的生產力布局中豈無安徽,又何止安徽。

瞭望 | 生產力布局的安徽邏輯 - 天天要聞

位於安徽合肥的大眾安徽模塊化電驅動平台工廠車身車間一角(2023年5月29日攝) 杜瀟逸攝/本刊

驅動之變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被視作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區域的創新能力不斷深化着對生產力布局的影響。

區域創新能力不僅僅是有多少科研機構、科研成果,更在於有多少成果產生了價值、能否在最短周期實現轉化,如果成果躺在庫房睡覺,或在實驗室慢慢過期,那沒有什麼意義。技術合同交易情況就是重要的參照指標,含金量高的技術轉讓佔比幾何、活躍度怎樣、合同數合同額是升是降,檢驗的是科技轉化水平。作為安徽的縮影,合肥2022年全市技術合同交易額較三年前翻了一番,當年凈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800多戶,日均誕生5戶。

如果說「從0到1」代表着基礎創新突破,那成果轉化進入市場就是「從1到100」。從「九章」系列、「祖沖之號」到全超導托卡馬克同步輻射光源、穩態強磁場等大科學裝置,再到深空探測(天都)實驗室,安徽在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中,既不斷求解「從0到1」,更努力探索「從1到100」的路徑。

這個路徑是一片雙向奔赴的創新生態。一方面,政府部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搭梯子、建平台,推動創新團隊、成果走出實驗室,尋找市場和應用場景,成就量子大道、中安創谷等「創新轉化單元」。另一方面,聚焦地方發展痛點和市場最急需技術,政府反向引導產業鏈尋找創新鏈,共建創新聯合體等新型研發機構。安徽通過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實現科研活動與產業升級、城市發展、民生改善相向而行,讓創新產品在呼應市場需求中誕生、立項、迭代、量產。

這個路徑是一批降低成本的共性平台。安徽不少地方為創新成果轉化打造提供基礎性服務的平台,這裡提供統一的文獻資料、戰略諮詢、計量測量、知識產權保護服務,降低轉化成本。合肥市招商引資時甚至會問一下對方,能給本地科創企業提供哪些共性服務。在合肥高新區的眾創空間,你不知道怎樣創辦企業,這裡會提供股權架構設計、工商註冊輔導;找不到投資方,這裡會幫你對接資本,提供創業導師和專門的會計、擔保公司、科技金融公司,護佑創新團隊跨越「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創辦企業最初一公里」。

這個路徑是一群牽線搭橋的技術經理。成果轉化不是一個天然的過程,一項技術要想有市場價值、變成商品,需要具備經營、法務、財務等方面知識和技能的中介。安徽省、中科大、合肥市共建的中科大科技商學院就在打造「懂科技、懂產業、懂資本、懂市場、懂管理」的跨界人才,安徽創新館培養了1400多名技術經理人,高校科研院所、企業車間、孵化園區也活躍着大批這樣的新職人,他們的職責是匹配市場的應用需求,喚醒沉睡的科技成果,化解成果轉化「找不到」「談不攏」「難落地」等尷尬,克服從實驗室到市場間的「信息不對稱」「成果定價難」等困難,擺脫科技成果高端不「高值」的窘境。過去一年間,僅合肥的4支科技成果轉化專班就已對接、捕捉可轉化科技成果約1800項,推動成立企業300多家。

這個路徑是一種沿途下蛋的反哺機制。科技成果只有獲得市場回報,才會帶動更多資源持續反哺研發端,形成良性循環。同時,技術只有持續接觸市場,才能捕捉到真實需求並反向傳導,進一步指導實驗室研究方向。在安徽,儘管實現重大基礎研究目標尚需時日,但「一路創新、沿途下蛋」,不少重大基礎研究的衍生成果已進入市場,甚至培育出新產業。「人造太陽」把聚變科研中的超導技術和低溫技術應用於高端醫療裝備產業,同步輻射光源相關技術市場化後用於提升新能源汽車電池的續航力,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成功孵化出合肥中科普瑞昇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等高科技企業。

這個路徑是一幅應用驅動的城市場景。缺乏試驗場、首用地是成果轉化的困擾之一,合肥打造城市場景創新促進中心,每年開放企業生產、政府應用、城市建管領域的應用場景上百個,為新技術在城市中開展測試驗證、首試首用提供條件,把整座城市交給創新,讓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轉化、就地應用,並帶動新業態、新賽道。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打造城市生命線工程,為城市中橋樑、地下管線等看不見的隱患「排雷」,催生城市應急安全產業。量子通信技術被用於建設合肥的量子城域網,東超科技「可交互空中成像」技術被用於疫情防控下的非接觸式醫療自助機、電梯按鈕、自助售票機等場景,空天信息技術被運用於數字城管、巢湖治理中。

客觀上,「從0到1」到「從1到100」是一個遙遠的距離。基礎研究處於從研究到應用、再到生產的科研鏈條起始端,距應用端最遠。基礎研究機構多的地方,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格外不易。安徽擁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推進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建設中能坐住坐穩基礎研究「冷板凳」,是因為決策者深知「地基打得牢,大廈才能建得高」,政學研企界深諳科技發展的新趨勢和科學規律的新演進——隨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學科交叉融合不斷發展,科學研究範式發生深刻變革,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基礎研究轉化周期明顯縮短。安徽正是順應了這些趨勢和規律,努力打造着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創新成果大規模應用加速器。

強大的創新能力帶來強大的產業磁場,為重大生產力布局中的安徽製造了更多機會。今年上半年,德國大眾宣布在合肥投資建立純電動智能網聯汽車研發、創新和部件採購中心。大眾集團表示該中心「把中國本地供應商先進技術集成到汽車開發過程中,有望將新產品和技術的開發時間縮短約30%,以更快迎合中國消費者需求」。大眾集團的選擇背後,關鍵變量在安徽真正變成了最大增量。

關鍵變量變成最大增量,促成了區域產業的「變臉」。安徽產業給人的傳統印象是「煤糧鋼」,這裡有兩淮煤礦、馬鞍山鐵礦、江淮糧倉和大量低收入的務工人員,地方產業多據此布局,屬於典型的要素驅動型發展模式。今天,在創新驅動下,動態存儲芯片產業、新型顯示產業、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人工智能與製造業融合產業組成的「芯屏汽合」布局,城市應急安全產業、智能終端產業、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產業組成的「急終生智」布局,正成為安徽新的產業標識。

國網安徽省電力有限公司數據顯示:2013年,全省用電大戶集中於黑色金屬冶煉、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等高能耗行業;2023年,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為主的新興產業用電量快速增長。十年用電大戶易主,折射出安徽從「要素驅動型」到「創新驅動型」的發展模式之變。

驅動之變背後,優化生產力布局也要處理好存量和增量的關係。「煤糧鋼」等存量要素與「芯屏汽合」「急終生智」等增量板塊不是單純的對立、取代,如何以創新驅動從存量資源中培育新動能,形成長效機制,是安徽需要考慮的新命題。

體系之融

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生產力布局邏輯是否科學合理、產業結構是否深度融合,則關係到整個產業體系的自主性、安全性、競爭力。

手工業時代和工業化初期的生產力布局,多體現出同類企業扎堆式發展的經濟組織形式,特點是起源自發、地域集中、產品類似,優點在於可以迅速形成規模、佔領市場、以量取勝,不足之處在於融合度不夠,附加值不高,內部易產生低成本競爭,甚至區域間成本比較優勢發生改變時,產業很可能遷移他處。

隨着時代的發展,以更高融合度帶來穩定度的現代化產業集群不斷出現。在這裡,產業鏈價值鏈利益相關方交互賦能,形成緊密耦合的發展模式,內部嵌合度越高,成本就越低,企業甚至產業間實現補鏈、延鏈、固鏈、強鏈,最終共融共生。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產力布局中,內部各個單元很難被拆分。

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興產業聚集地,是安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工作。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的邏輯,就是在環環相扣、不斷「尋鏈」中形成的。

銅陵先進結構材料產業集群是首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這裡的銅箔供應給100多公里外合肥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銅導電性能好,新能源汽車平均用銅4倍於燃油車,銅陵銅產業和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相互依存關係牢不可破。海亮(安徽)銅業有限公司從浙江落戶銅陵,填補了當地銅加工產業鏈缺銅管的空白,而海亮也找到了上游原材料和下游的市場——公司下游產業的重點是製冷家電行業,隨着長三角的製冷家電企業往安徽彙集,公司也隨着客戶進入安徽。

汽車產業更是集群融合發展的典範。安徽把汽車產業列為「首位產業」,提出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除合肥、銅陵外,從皖北平原到長江沿岸,紛紛「鏈上」了新能源汽車產業。蕪湖、安慶的整車製造,宣城、池州、亳州的零部件產業,馬鞍山的零部件配套、動力電池材料產業,淮南的新能源汽車後市場,六安的新型儲能產業,滁州的「新三樣」,淮北的陶鋁新材料,蚌埠的玻璃產業,阜陽的裝備製造業,宿州的雲計算產業,黃山的汽車電子產業,各展所長,向新而行,紛紛「入鏈」。

不止於此,從安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力布局形成歷程看,新型顯示、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術、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綠色食品、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智能家電等,大多是在聚鏈成群、集群成勢中得來的。

以新型顯示為例,前身為蘇聯援建156項重點工程之一的京東方,其國內首條液晶面板6代線2008年進入合肥,帶起安徽顯示產業。同樣這十幾年間,海爾、長虹、美的、格力等家電巨頭紛紛進入安徽,作為對「屏」高度依賴的下游家電產業,在安徽與顯示產業成功握手。

在「屏」的上游——玻璃等新材料領域,世界500強康寧進入安徽,其合肥工廠生產的玻璃基板通過自動化運輸連廊,直接進入京東方廠房,兩家產線實現直連,產業緊密度讓人驚訝。安徽新型顯示產業以顯示面板為核心,玻璃基板、偏光片、光學膜、光刻膠等為配套,液晶顯示、柔性顯示、微顯示、激光顯示「剛柔並濟」、門類齊全。蚌埠的國家玻璃新材料創新中心、蕪湖的柔性玻璃、阜陽的光電顯示產業也融入了這個「從沙子到整機」的全產業鏈布局。

「屏」的後面是集成電路。在破解「有屏無芯」的難題中,合肥晶合集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走上產業舞台,總投資1500億元的長鑫集成電路有限公司動態存儲芯片基地建成。新型顯示、集成電路兩大產業在安徽完成生產力布局後,一道入選首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新興產業離不開「屏」與「芯」,新型顯示、集成電路產業又在同一個省域,共同帶動新能源汽車、智能家電、筆記本電腦、可穿戴設備等產業,以無處不在的價值刷新了「屏」繁的世界。

家電產業湧入安徽「尋鏈」,不但與顯示產業互相成就,還促成國內最大的PC電源製造商進入合肥,並帶來國內電腦板卡巨頭。顯示屏、板卡、電源齊備後,新產業開始誕生——聯想最大的PC研發和製造基地在合肥投產,一條完整的電子信息產業鏈日漸清晰。

數實融合也在安徽加速布局。皖南,「東數西算」蕪湖數據中心集群建設按下「快進鍵」。皖北,宿州建成長三角標準最高、單體規模最大的數據存儲和處理中心。安徽把合肥、蕪湖、宿州作為三大智算中心,就是為了匹配省內乃至長三角的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帶來的算力需求激增,實現融合發展。

由於新興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發展,安徽發展質量不斷提升。統計顯示,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數達6000家,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超過40%,這個比值在合肥則超過50%。無論安徽的4.5萬億元GDP,還是合肥的1.2萬億元GDP,含金量都非同一般。

不過,面對產業的聚合,安徽也須保持清醒。優化生產力布局不是簡單的局部加總,應根據不同地區的生產力發展實際水平統籌推進,防止相關產業一哄而上、重複建設、無序布局、資源浪費等情況,防止無效產能過剩,有效產能不足的風險。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不斷重構。隨着中國深度融入國際分工,在更大範圍的生產力布局調整中,單個產業單元也許會被搬離或替代,但一個生態系統完整、組合科學有機、內部嵌合緊密的生產力集群,安全性、穩定性將極大提升。這是要靠實踐證明的話題,而安徽已拿出了可供研究的樣本。

從這個層面看,當我們欣慰於高光之下的安徽,弄明白其中的邏輯,才顯得格外有意義。■

財經分類資訊推薦

有些網絡審核也太離譜了,如果這也能審核過,那我也可以發! - 天天要聞

有些網絡審核也太離譜了,如果這也能審核過,那我也可以發!

扭歸扭,打歸打,打完我們還是一對兒看着不太像是P的賣相就不太好喝的感覺實在太慘了一點如今有些網絡審核也太離譜了請不要灌酒,否則後果堪憂俺的帽子威力不容小覷白子取得了碾壓優勢小孩哥:別鬧了我都尷尬死了不要在馬路上放飛氣球場面似乎有點羞恥?衝著這髮型也得加點工資當
中國首個AI智能化妝品無人車間正式投產 - 天天要聞

中國首個AI智能化妝品無人車間正式投產

近日,上美科技園智慧工廠正式投產,標誌着美妝行業在智能製造領域邁出重要一步。該智慧工廠總投資3億元,佔地面積達20000平方米,作為中國首個AI智能化妝品無人車間,每日產能高達200萬瓶,其全流程AI智能化生產體系備受矚目。
戰略實施過程中,企業如何監控與調整,以確保目標達成? - 天天要聞

戰略實施過程中,企業如何監控與調整,以確保目標達成?

在當今複雜多變的商業環境中,企業戰略實施是關乎企業興衰成敗的關鍵環節。它如同一場精心策劃的長途旅行,企業設定的戰略目標是目的地,而戰略實施則是通往目的地的具體行程。然而,這並非是一條坦途,途中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和挑戰。市場環境風雲變幻,競爭對手虎視眈眈,技術革
AR含金量爆表,AI時代被低估的歌爾股份 - 天天要聞

AR含金量爆表,AI時代被低估的歌爾股份

2025年伊始,人工智能領域捷報頻傳,以DeepSeek、Manus、阿里Qwen為代表的國產AI技術在全球範圍內嶄露頭角。與此同時,國際AI巨頭如OpenAI、Anthropic、Google等也在持續創新,推出了GPT-4.5、Claude 3.7 Son
百元檔全能選手:漫步者X1 Evo真無線藍牙耳機體驗 - 天天要聞

百元檔全能選手:漫步者X1 Evo真無線藍牙耳機體驗

音樂是通勤、運動期間不可或缺的陪伴,目前無線耳機的種類較多,比如頭戴式、耳掛式、半入耳式以及入耳式等等,但我始終偏愛半入耳式設計——它完美平衡了佩戴舒適性與環境感知能力。近期體驗的漫步者X1 Evo真無線藍牙耳機,不僅延續了半入耳式結構的先天優勢,更以進階藍牙
價格屠夫再度出手,神舟發招,遊戲本市場迎來動蕩 - 天天要聞

價格屠夫再度出手,神舟發招,遊戲本市場迎來動蕩

眾所周知,在筆記本市場上,神舟一直都是性價比的代名詞,其它品牌很難再性價比上與神舟一較高下,哪怕是小米也得低頭,所以,神舟旗下的筆記本電腦也是一直深受眾多學生黨、遊戲黨的喜歡,積累了大量的口碑和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