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中微半導體發佈了一則公告對核心技術人員進行調整。
按照中微半導體發佈的公告,根據戰略發展規劃,綜合考慮公司未來核心技術研發的參與情況和業務發展貢獻等實際情況,經管理層研究,對核心技術人員進行調整,新增叢海、陶衍、姜勇、陳煌琳、劉志強,何偉業為公司核心技術人員;原核心技術人員杜志游、麥仕義、李天笑因工作職責調整不再認定為公司核心技術人員,但仍繼續在公司任職。
中微半導體這個報告看起來像是一個正常的人事調整,但認真研究之後其實並不簡單。
仔細一看大家會發現公告當中提到的原核心技術人員杜志游、麥仕義、李天笑均為美國國籍,他們持有中微半導體0.8%的股份,之前一職是中微公司的重要高管,他們基本上都是從2004年開始在中微公司工作,至今已經在中威公司工作了近20年時間,目前都是副總裁的級別。
可以說這三個人都是中微半導體的核心人員,是中微半導體的元老之一,對中微半導體的發展具有重要的貢獻。
對於這些核心人員,為什麼中微半導體要進行調整呢?難道他們已經到了退休年齡,該退休享福了嗎?
首先我們不排除他們可能提前退休享受生活,但其實這裏面最關鍵的還是跟美國對華半導體政策有關。
最近幾年時間,全球高新技術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博弈階段,傳統的歐美強國跟新興經濟體就芯片的博弈一直在進行着。
對歐美一些國家來說,他們有技術優勢;而對於新興經濟體來說,他們有市場優勢,而市場往往是驅動技術進步的重要動力。
隨着中國等一些新興經濟體的不斷發展,包括芯片在內的一些高新技術產產業技術也不斷取得進步,在這種背景之下,歐美就開始使出了一些陰招開始人為逆全球化發展,而是通過推出各種措施來限制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布局。
截至目前,歐美有不少國家已經限制向中國出口一些先進的半導體設備,技術,原材料,軟件,包括光刻機等一些核心設備最新技術是不能出口到中國的,未來連已經出口到中國大陸的一些設備都有可能不能提供零部件和維修。
除了限制設備之外,他們還從人才方面進行限制,按照老美的一些規定,在沒有獲得美國政府許可的情況下,美國公民(美國國籍的人)禁止在中國(大陸)從事芯片開發或製造工作,包括美國設備的售後服務人員。
所以最近幾年,國內一些半導體企業都在不斷進行人事調整,一些擁有美國國籍的高管都開始被調出重要崗位。
尤其是對於中國一些頭部半導體企業來說,他們更是美國重點盯防的對象,比如中微半導體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半導體等離子體蝕刻設備和化學薄膜設備供應商,目前中微CCP(電容性耦合的等離子體源)刻蝕機可覆蓋65nm到5nm及更先進制程的邏輯芯片,ICP(電感性耦合的等離子體源)刻蝕機則涵蓋14nm到5nm製程,中微半導體也是目前我國在半導體產業鏈當中少數具有競爭力的企業之一。
對於這樣的企業肯定是被美國視為眼中釘了,所以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中微也只能對人事進行調整,將一些美籍人員剔出核心管理層。
比如這次中微半導體對人事進行調整,被調出核心人員的三個高管基本上都是美籍人員。
而新增的6位核心技術人員,他們都沒有美國國籍,其中四人為中國國籍(其中1人是台灣籍),兩人為新加坡國籍。
這說明美國限制美籍人員為中國半導體行業提供服務已經開始慢慢生效。
實際上在中微半導體之前,國內有不少半導體企業已經開始對人員進行調整,一些美籍核心員慢慢被調出重要崗位。
比如在2022年10月,原兆易創新副董事長舒清明被移出副董事長非獨立董事名單;在2023年4月份,兆易創新原CEO程泰毅加入了另一家芯片公司,這意味着他已經從兆易創新辭職。
除了我們上面提到的這些企業之外,我相信未來國內很多半導體企業的核心管理人員都有可能進行調整,尤其是對美籍高管有可能被移出核心人員,甚至辭職。
如果短期內有越來越多的美籍核心人員被調整,甚至只能辭職,對國內半導體產業還是有較大影響的。
不管大家承認與否,目前國內很多半導體產業的核心技術人員其實都是美籍人員,據金融時報報道,目前至少有200名美籍人員在國內從事半導體核心崗位的工作。
這些人很多都在美國學習工作過,對半導體行業比較熟悉,他們的加入對促進國內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確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美國加大限制這些核心技術人員在中國半導體企業工作確實會對部分企業產生較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