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觀
編輯|宇兒
相對大型企業需降金融槓桿,融資問題仍掣肘中小型企業發展。
研究背景及意義
1.研究背景
(1)核心企業槓桿高
經濟新常態下,如何降低高負債率是中國實體企業需要面對的嚴峻挑戰。
據wind統計顯示,我國實體經濟槓桿率2001年為126.45%,到2020年則高達267.33%。
(2)中小企業籌資難
在我國眾多企業中,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的2019年底數據顯示,小型規模企業數量佔比總量37.78萬的82.27%,中小型佔比更是高達97.83%。
近十年我國中小企業儘管數量巨大,但卻一直存在籌資難題。
商業銀行在審核企業融資貸款時有明確要求,中小企業因信息制度不完善、財務結構不盡合理而較難達到銀行的融資門檻。
即便符合要求但籌集到的金額或無法滿足企業生產所需,或籌資成本較高。
(3)供應鏈金融促進產業升級
科法斯關於我國企業付款調查得出,中國付款信用期限再次延長。
2019年平均付款信用周期為86天,該天數自2015年以來持續增長。
在國內當前的產業鏈結構中,圍繞核心大型企業集團的上下游企業普遍存在規模偏小和資本實力不足的情況。
同時根據當前金融機構風險控制標準,無法及時提供足夠的抵押擔保來獲取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支持,從而產生資金短缺影響可持續經營的風險。
站在核心企業角度,其經營活動的順利開展需要鏈屬企業的支持協作。
銀行主導供應鏈金融,核心企業作為配角協助銀行為一級供應商提供融資服務,難免積極性不高。
但同時銀行基於風險控制,需要核心企業基於其產業鏈核心地位優勢來深度參與信息共享和風險管理,從而產生核心企業收益與成本不匹配的矛盾,制約該模式的效率和效果。
而如果核心企業自身在此時主導開展供應鏈金融,就會打破上述尷尬局面,助力鏈屬企業資金周轉,鞏固自身優勢地位。
通過資金再配置,提高資金在產業鏈中的效率,獲取投資收益的同時收穫協同效應,從而增加產業鏈的整體價值,為解決掣肘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2.研究目的及意義
美的集團作為家電行業中的大型企業,依託自身優秀的供應鏈管理和強大的資金實力,不斷探索供應鏈金融模式。
因此,本文以美的集團對供應鏈金融模式的選擇開展為例,希望對核心企業在選擇開展供應鏈金融模式時提供有益參考。
(1)理論意義
現有供應鏈金融研究尚不全面,大多忽視核心企業可以依靠在供應鏈的獨特地位對供應鏈金融的開展有更多的選擇權。
是以,本文具有完善與核心企業主導供應鏈金融相關的理論。
(2)實踐意義
供應鏈金融由核心企業主導較其他主體主導而言,在緩解鏈上中小企業籌資難題時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核心企業依靠自身雄厚的資金實力發展供應鏈金融,針對性地將合適的資金、在恰當的時間、以合理的成本,提供給合適的對象,進而提高產業鏈的整體價值。
核心企業掌握上下游企業的經營狀況,可針對性的滿足上下游企業的融資需求,提高資金運轉效率,推動生產活動和銷售活動,增強企業間的粘性,縮短流轉周期。
核心企業發展供應鏈金融可以提升供應鏈的整體價值。
當今社會企業分工越來越細,核心企業發展供應鏈金融來豐富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加強了與上下游企業的協同效應,提升了供應鏈的整體價值。
理論基礎
1.供應鏈金融的內涵
在我國經濟不斷升級情況下,供應鏈金融應運而生,注重產融結合,從虛到實的轉變。
供應鏈金融實現了產融結合,以真實交易為基礎,依託核心企業的信用,結合貿易融資的自償性。
通過存貨、應收賬款及預付賬款質押等方式盤活現金流,服務於鏈屬上下游的企業的籌資需求。
談起供應鏈金融的內涵,眾人認可其不單是為了給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還包括核心企業通過供應鏈管理整貿易中的「四流合一」,優化資金配置,發揮協同效應,提升供應鏈整體價值。
本文提到的核心企業代表鏈上規模大、業務多、能力強的一家企業,其存在是開展供應鏈金融的關鍵。
2.供應鏈金融融資類型
在供應鏈金融的發展過程中,為更好的認識供應鏈金融,人們對其進行分類,方便企業了解與選擇。
本文研究核心企業主導開展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對具體的產品業務形式進行分析。
將主要聚焦於我國供應鏈金融按業務形態的分類。
我國供應鏈金融按照業務形態分類主要有預付賬款、庫存、應收賬款和戰略關係四種融資類型。
四種融資模式依據真實貿易背景的融資階段存在明顯差異,對應的融資基礎與融資作用也有顯著不同。
因後續業務創新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大多從預付賬款、庫存和應收賬款三種最基礎的模式上發展而來。
3.信息不對稱理論
自上世紀70年代信息不對稱理論被提出以來,經過不斷發展被廣泛應用到金融市場各個領域。
在供應鏈金融模式下,打破銀行基於單個企業資質受信息不對稱影響的傳統授信模式,授信主體藉助核心企業信用。
從鏈上企業與其真實交易整體着手,給予中小企業授信,攻克信息不對稱引出的「逆向選擇」問題。
因融資與真實貿易一一對應,方便資金提供方對還款流程進行閉環設計,降低融資方資金的「道德風險」問題。
4.協同效應理論
自20世紀70年代協調效應理論被提出以來,其內涵不斷被補充和應用。
在供應鏈金融里就包含供應鏈條上的內部協同和供應鏈上主體與外部環境間的協同。
在本文中應用的是供應鏈的內部協同效應。
有協同效應的供應鏈金融模式,使中小企業融資低價高效,為核心企業帶來新的利潤增長。
同時資金提供方的風險降低,整個供應鏈金融的運作更加流暢,鏈上企業間協同發展,供應鏈整體價值最大化。
文獻綜述
1.國外文獻綜述
上世紀80年代,跨國公司採取全球外采和外包,以求做到成本最小化,隨之產生了供應鏈管理並被國外學者從多角度研討隨之而來的供應鏈金融。
從供應鏈金融整體視角着手,timme是較早給供應鏈金融下定義的學者之一。
表示供應鏈金融是鏈屬企業共同參與合作,對物流、信息、實現企業共同發展的資本和其他資源充分利用,使發展更好的過程。
在Erik Hofmann的研究成果中,供應鏈金融可以讓資金在體系內流動來增加整體活力,創造新的價值,具有緩解鏈屬企業融資約束和財務管理的作用,提高籌資方的運營效率。
Lamberth等通過對供應鏈金融運營的研究,明確其方向為供應鏈的參與方、程序與要素。
Bode等在互聯網加持的背景下研究結果表明,結構網絡化平台化為供應鏈金融帶來緊密關聯化的新特點,要對業務流程強調網格化全方位的管理。
在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方面,Allen等在應收賬款、存貨質押融資實例的基礎上,表明供應鏈金融下的融資模式是出於動產質押融資模式的一種創新。
Erik對存貨融資運作機制進行詳細研究,認可融資模式利於提高存貨周轉速度,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制約企業發展的問題。
Basu從實證角度基於搭建的隨機動態模型,闡明了供應鏈下的預付賬款融資是如何運作攻克訂貨環節物流滯後問題。
Yingjing Wuetal聚焦於供應鏈金融因主導者差異對中小企業籌資時的信貸差異。
表示銀行與核心企業優勢更明顯,認可銀行、核心企業主導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均對中小企業籌資有明顯幫助。
在供應鏈金融風險方面,Basole等指出需要搭建穩健有效的供應鏈金融體系,並清楚規定交易邊界,以防控供應鏈金融風險的產生與擴散。
Gelso-mino等則將把控有形資產,尤其是對貿易中的應收賬款、庫存和預收賬款的控制,作為防控供應鏈金融的有力手段。
在供應鏈金融效果方面,Pfohl等搭建供應鏈金融理論框架,通過數理分析供應鏈中的資金流轉,闡述供應鏈金融降低了融資成本,提高了融資效率的機理。
Randall等,研究表明,供應鏈金融實質上是鏈屬企業間的資金合作,可以達到降低鏈屬參與企業主題的平均成本並能提高收入的效果。
Lamoureux等則認可供應鏈金融是核心企業主導下,憑藉對交易信息的整合使用,不斷完善融資成本管理,進而優化整個供應鏈融資成本的過程服務。
2.國內文獻綜述
國內研究供應鏈金融的理論聚焦兩點,解決中小企業的籌資問題有效性是其一,整體入手研究供應鏈金融理論為其二。
我國供應鏈金融的研究從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入手的楊少輝認為,供應鏈金融是為幫助鏈上弱勢的中小企業發展而形成的一種模式。
它可以為鏈屬企業提供資金管理的有效服務,並為金融資本實現有效流轉。
周卉等則通過分析供應鏈金融對信息不對稱的效果,得出其可明顯減少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籌資限制。
從供應鏈整體着手研究的學者代表有閆俊宏等,指出供應鏈金融之實質是將「1」擴到「N」。
其中「1」代表鏈上有絕度優勢的核心企業,「N」代表鏈上各企業。
胡躍飛認為,供應鏈金融是一種定價服務,滿足合作企業間為活躍交易市場對資金的需求。
供應鏈金融理論研究的拓展受益於與互聯網的結合。
吳曉光率先談到互聯網融資模式,其將有籌資需求的企業與有投放資金需求的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平台,實現網絡融資服務,是一種供應鏈金融的創新之舉。
李衛姣等以電商+互聯網為基礎,對電子訂單、倉單籌資的運行機制定性分析,並得出結論,電商+供應鏈對管理供應鏈資金需求方籌資有積極作用,提高鏈上企業間的整體收益。
孫愛麗基於經濟全球化談互聯網供應鏈金融平台,視其為我國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題的創新途徑。
李小金等發現,電商企業、銀行等相繼開展了網上供應鏈金融服務,並為電商企業在以廣告方式獲取利潤之外帶來了新的利潤增長點。
在供應鏈金融主導主體上,聚焦於銀行、物流企業的研究,近幾年又增加了第三方平台、核心企業主導的情景。
謝世清等結合實際案例,闡述了三種不同視角下的供應鏈金融模式的特點,並分析對比優缺點。
史金召等以我國互聯網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為研究對象,結合我國電子商務實踐,其融資模式概括為企業自營式、銀企合作式與傳統模式向互聯網轉化三種模式。
在風險控制上,鐘山川對傳統供應鏈金融系統與非系統性風險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防控。
研究結果顯示要注重防控核心企業信用道德風險,注重通過管控融資業務過程與風險操作的方式來防控供應鏈金融風險。
李志華等對B2B在線供應鏈金融與傳統線下融資所面對的風險問題進行相關研究,並提出了切實加強風險控制的建議。
彎紅地應用風險模型為應收賬款融資模式的相關理論進行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鏈屬企業可通過密切合作發揮各自優勢進行風險防範。
李毅學的研究內容為供應鏈金融風險評估過程,不僅包括信用、操作與存貨變現這三種非系統性風險的流程,也包括系統風險的,均以層次分析法進行演示。
牟偉明結合實際案例,站在核心企業的視角,研究在供應鏈中,核心企業對評估融資放款信用風險的作用程度。
在供應鏈金融效果方面,付瑋瓊基於供應鏈核心企業與鏈屬企業密切的合作關係,認為核心企業主導可以有效避免信任危機,有助於提鏈屬各企業的綜合收益。
楊銘認為,核心企業主導的融資模式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了新的方法與思路,助力企業與市場的發展。
何國雄強調在供應鏈中核心企業擁有絕對地位,對整個供應鏈有重要影響,認為核心企業綜合實力的提升對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力的提高有非同一般的意義。
謝文靜等主要從財務指標方面分析了公司供應鏈融資模式的效果,並通過營業收入、應收賬款周轉率、現金流等方面對供應鏈融資模式進行了評價。
在供應鏈金融對中小企業具體效果上,余劍梅指出信息不對稱問題約束了中小企業融資,依託信息技術建立的供應鏈金融平台開展業務是有效的解決方法,進而提高融資效率。
楊傑依託模型使用實證分析法,對製造行業中上市的中小企業的財務數據進行分析,明確應收賬款融資模式能明顯增加融資企業的現金流,對提升中小企業融資效率作用最顯著。
宋華等從網絡嵌入的角度發現其對鏈上中小企業融資績效的影響,表示提升結構嵌入性與關係前入性有助於中小企業獲得更高的融資績效。
3.文獻評述
綜上,國內學者和國外學者圍繞供應鏈金融展開了豐富的理論研究,國外學者研究較早。
主要從供應鏈金融整體入手,後面擴展到對供應鏈金融的運營、業務模式、風險和效果的理論分析,相關理論較為豐富。
國內研究供應鏈金融則聚焦兩點,一是研究供應鏈金融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的有效性問題,二是從整體入手來研究供應鏈金融理論。
整體來看,學術界對供應鏈金融的研究大多數偏重於下定義、流程、模式、風控和效果等理論研究。
即便有以案例分析形式進行的,從核心企業主導開展的供應鏈金融模式研究的案例相比其他主體主導則少了很多。
本文在互聯網背景下,選取家電龍頭企業美的集團主導的供應鏈金融案例對動因、模式選擇、運營和具體效果進行實踐分析,以期彌補有關理論的實踐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