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翊同學 | 硬核 | 求真 | 實用 |
據4月金融統計數據顯示,住戶存款額突然斷崖式下降了1.2萬億元,3月份還猛增了2.9萬億呢,咋到了4月就畫風突變呢?難道是老百姓突然想通了?開始闊綽消費了?
所謂的居民存款到底是誰的錢?
過去幾年中,因疫情原因,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居民的消費慾望不強、對未來的信心不足,於是通過「積極囤糧」來應對不確定性。就是這個「一概而論」的理由,導致了居民存款爆炸式增長。
4月11日,央行公布了2023年一季度的金融數據:住戶存款增加9.9萬億元。單月來看,1月份住戶存款增加6.2萬億元;2月份住戶存款增加7926億元;3月份住戶存款增加2.9萬億元。
地區存款方面,廣東位列第一,住戶存款規模超過11萬億,是國內唯一邁過10萬億存款門檻的省份。
江蘇以9萬億的存款規模緊隨其後,另外,浙江、山東均超過8萬億。河北、四川、北京、上海的住戶存款在5萬億~7萬億之間。
而從人均住戶存款來看,北京、上海高居榜首,其中,北京的人均存款接近27萬元,上海人均存款超過21萬元。
根據以上數據,我們不難發現:
從地區存款來看,「存款大戶」多為經濟發達省份。
而從人均存款來看,更是存在明顯的「均攤」現象,我和馬雲人均存款過億,這並不能說明我很有錢,這個道理大家都懂。
那所謂的居民存款到底是誰的錢?答案顯而易見:
大多是「有錢人」的錢,至少是中高產階層的錢佔了大頭。
1.2萬億住戶存款到底去了哪裡?
搞清楚「居民存款到底是誰的錢」這個問題後,1.2萬億居民存款突然消失的理由就合情合理了,看完你就會發現,這些理由跟普通百姓基本沒啥關係。
1、季節性的因素
從銀行的角度來說,每年的一季度通常是一個重要的考核節點,銀行需要全力攬存實現「開門紅」,在完成了一季度的攬存任務之後,4月份通常就會有大量存款流出。從以往年份來看,幾乎每年4月份的居民存款額都會下降,所以,今年4月份的存款下降,其實也並非今年獨有。
但銀行攬存,是攬誰的存款?當然是有閑置資金的人,我月薪3000,他們根本攬不上。
2、存款利率下調,部分存款分流至理財產品
為了刺激消費,釋放流動性,我國貸款利率(LPR)和存款利率持續下調,銀行存款利息越來越少,民眾不得不尋找新的投資理財路徑,部分存款開始轉向銀行理財。
去年以來,由於銀行理財市場出現大面積虧損,很多民眾開始退出銀行理財市場,銀行理財規模縮水超過2萬億元。不過,隨着今年一季度銀行理財收益開始企穩回升,在存款利率下降的背景下,部分資金開始重新進入理財市場。
數據顯示,4月末銀行理財產品規模開始環比增長,結束了連續6個月的規模下降趨勢。
但是,據西南財大的調查報告顯示,中國65%的家庭存款不足16.3萬元,另有35%的家庭存款超過16.3萬元,以此類推,中國擁有20萬以上存款的家庭估計不足20%,實際上,存款少於16.3萬元的家庭很少會考慮也很少參與理財。
3、房貸利率下調,部分人選擇提前還貸
近年來,為了刺激房地產市場,房貸利率快速下調,很多城市的房貸利率已經低於3%,這對於之前買房的人而言,相比他們需要支付的高達5%甚至6%的房貸利率,就存在將近3個點的差值。
而目前市場上的理財產品收益率越來越低,3年期和5年期的銀行存款利率不到3%,3年期和5年期的儲蓄式國債的利率勉強達到3%,分別為3%和3.12%,根本跑不過房貸利率。
於是,大家掐指一算,提前償還房貸才是投資回報率最高的理財方式,與其將存款放在銀行吃低息,還不如主動償還高息的房貸。
4、消費同比大漲18.4%
據國家統計局5月16日公布的數據顯示,4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910億元,同比增長18.4%。
這漲幅確實很大,但「同比」是指和2022年4月份對比。增長幅度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去年的基數太小。
但從今年五一的勢頭來看,消費整體上是在恢復的,特別是前期受到壓抑的服務性消費需求,得到快速釋放,至於持續性還有待觀察。
民眾對未來的預期仍不足
基於以上分析,咱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消失的1.2萬億住戶存款,只不過是挪了個地方而已,並沒有多少流向消費市場,民眾對未來的預期仍不足,甚至變得更加「精打細算」。
一個更加嚴重的問題
乍一看,全國人民好像都不缺錢,又是存款,又是理財,又是提前還貸的。
但實際上,大多數人既不是銀行的攬存對象,更沒有理財產品,提前還房貸更是天方夜譚,這些數據看似跟自己有關,實際上根本不影響自己3000每月的工資。這就是問題所在!
頂層通脹、下層通縮的格局正在加速形成,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富者更富,窮者恆窮。關於這個話題,咱們下期再詳聊。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