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部分人認為應該放到銀行,畢竟比起自己存儲銀行的安全性更高,重要的是銀行存款還能給我們帶來利息,但也有人提問,假設每年存銀行1.2萬元和每年繳納1.2萬元的個人養老金,20年後哪個方法給我們帶來的收益更高呢?
其實這些年來,銀行存款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並不是持久不變的,以往很多人都信任並堅定的選擇銀行存款。
但如今由於各大銀行紛紛下滑了存款利率,很多人認為可以把這些資金放到其他地方,比如選擇其他的理財方式,除了購買基金股票以外繳納個人養老金也是一種方式。
同樣是每年1.2萬元,繳納個人養老金和存到銀行,20年後哪個收益更可觀?這個問題也的確令很多人感到好奇。
當公民收入水平不斷提升時,這些年來中國人的儲蓄金額也逐步走高,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居民住戶存款餘額為102.5萬億元,而且這個數字還在逐年遞增,平均算下來中國人均存款已經達到7.81萬元。
不同於其他的理財方式存在風險,或賺或賠,銀行存款是穩賺不虧的,即便利息不多,但能夠確保自己的本金可以只多不少,而且由於現在國家對於銀行監管力度越來越強,即便銀行破產倒閉,儲戶的利益也能夠得到大部分保障。
不過多年來銀行存款的利率也是在不斷做出調整的,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銀行存款年利率極高,那時候存款利率可達10%。
假設我們在銀行存進1萬塊錢本金,一年利息可能就多達1000塊,事實上這也是因為那時候能夠在銀行存款的人非常少,可現階段存款的百姓越來越多,存款利率也越調越低。
尤其是自2015年央行決定開放利率管制,由各家銀行自主制定利率之後,銀行存款利息更是一路走低,如今不管是定期存款還是大額存單,大部分銀行的利息都比以往要少一些,這也讓很多人都對銀行存款賺利息逐漸失去希望。
除此以外,今年發行的國債利率對比前一年也降低了不少,當前5年期的儲蓄是國債利率為3.52%,三年期儲蓄式國債年利率為3.35%。
這樣的水平甚至還比不上前兩年銀行三年期的定存利,當是存款收益下滑之後,各個儲戶不得不轉變思想,給自己有限的資金創造更多的賺錢的可能,一時之間其他理財方式也開始受到關注,而個人養老金同樣如此。
接下來我們就對比同樣是一年1.2萬元,放到銀行儲蓄和存入個人養老金中哪個能給我們帶來的收益更可觀?
舉例來看,小劉和小趙今年都40歲,按照他們60歲退休,小劉每年往銀行存入1.2萬元,小趙每年參加個人養老金,年繳費金額為1.2萬元,20年後他們誰的錢創造的利潤更可觀呢?
首先來看銀行存款,按照銀行存款三年期利率為3%來計算,在銀行存1.2萬,每年可以拿到360塊錢的利息,20年後利息加在一起一共是7200元。
不過考慮到利息到期之後存到銀行還需要按照複利來進行計算,如此詳細計算,20年後小劉連本帶利大概能拿到32.244萬元。
但也要知道在這20年里三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必然不可能始終是3%,而我們也只是按照一個理想的穩固的情況來計算。
再來看小趙存入個人養老金的情況,當前個人養老金收益還尚未公開數據,不過按照職工社保個人養老金的收益估算,20年後,小趙個人養老金賬戶總計能有49.194萬元。
這樣看起來小趙存入個人養老金顯然更划算,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個人養老金賬戶的投資也需要自己負擔風險,所以這份收益中也潛藏了一些虧損的風險。
總結
但總體來看,在理想情況下,同樣的錢存入個人養老金賬戶,要比存入銀行獲得的利潤更可觀。雖然說存入個人養老賬戶中也需要自負盈虧,但是個人養老金賬戶能夠購買的理財產品也會受到嚴格限定,通常大家只能購買一些,相對穩定、規範側重保值的金融產品。
今日話題:把同樣的錢存銀行或交養老金,20年後哪個收益高?內行人說出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