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維晗(銀科金融研究院高級宏觀研究員)
鄭梅玫(銀科金融研究院研究副總裁)
海外篇
海外宏觀
危機四起,明哲保身
美國8月CPI與密歇根通脹預期指數均出現回落,其中CPI同比增速小幅下行至8.3%,環比仍上漲0.1%,能源價格有所下行,但食品分項有所上升。食品價格的上行與今年暑期農副產品受高溫天氣減產有關,整體上,通脹正在下行,但下行速度不及預期。9月美聯儲再加息75個基點,預計下半年美聯儲依然維持緊縮的貨幣政策,但力度可能放緩。其他數據中,PMI與上月維持相同錄得52.8,失業率小幅上升至3.7%。
9月,全球突發事件依舊沒有緩解的勢頭,俄烏衝突依舊持續,歐洲電價持續創新高。近期,北溪管道受損爆炸,對歐天然氣供給再次受限,如何有序穩定的渡過即將到來的寒冬成為了歐洲各國最大的挑戰。
近期,大宗價格持續回落,截至9月底,銅、鋁、鋅、鉛、螺紋鋼同比均有回落。主要大宗商品價格回落至俄烏衝突之前水平。大宗價格的下行說明需求受各國央行加息的影響正在衰退,疊加COMEX黃金與白銀今年以來下行10.96%及22.61%的情況看,全球正在步入衰退。
通脹回落往往緩慢
市場對於通脹的下行過於樂觀。1年期、2年期和5年期的盈虧平衡通脹率大幅回落,1年期甚至已經回落到2.25%的低水平。然而,歷史上,通脹回落往往需要很長時間。1914年以來美國通脹歷次突破5%,再回落到2%的水平(2.5%以下),平均需要46個月。在通脹高點達到10%以上的情況下,通脹回落平均所需時間高達81個月。
來源:Bloomberg,銀科金融研究院
來源:Bloomberg,銀科金融研究院
我們傾向於認為四季度通脹回落的趨勢大概率沒有懸念(除非再發生俄烏衝突這種級別的意外事件),但通脹回落的過程可能緩慢。8月非農就業數據小幅超預期,更多勞動者回歸就業市場,勞動者參與率小幅抬升,也造成當下失業率的抬升。失業率抬升有助於緩解薪資通脹壓力,正符合美聯儲希望就業市場降溫的意圖,只不過遠未到可以改變加息路徑的程度。
來源:Bloomberg,銀科金融研究院
全球資本的貶值將為美國通脹買單
今年以來,除美國通脹高燒不退外,歐元區8月調和CPI同比上升9.1%,創下有紀錄以來最大增幅。9月21日,美聯儲宣布加息75個基點,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上調到3.00%至3.25%之間。這不僅是今年以來的第五次加息,同樣也是自2008年以來首次突破3%。在美聯儲加息後,全球各國央行同步掀起加息潮,次日,英國央行、瑞士央行、挪威央行、南非央行、菲律賓央行、越南央行、印度尼西亞央行、卡塔爾央行宣布加息。其中,瑞士央行、南非央行和卡塔爾央行加息75BP,維持了美聯儲水平;英國央行、挪威央行、菲律賓央行和印度尼西亞央行選擇加息50個基點;越南央行則將再融資利率和存款利率分別上調100個基點。全球央行跟隨美聯儲加息目的有二,首先是打壓經濟體內的通脹水平;其次是與美元對抗,減少美聯儲回收流動性帶來的幣值波動。
與全球其他央行一樣,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目標同樣是幣值穩定與就業。今年以來,美國經濟通脹持續高位波動,對後續經濟復蘇帶來了巨大隱患。為此,美聯儲開始依靠加息回收前期超發的美元以回收流動性。但是,由於美元在國際交易中的特殊地位,美聯儲雖然操縱的是本國的貨幣政策,但也會影響國際資本的流動。最終,全球資本的貶值將為美國通脹買單,因此,各國央行只能靠同步加息或者超前加息的方式對抗美聯儲加息。
全球加息潮下,各國資產紛紛出現貶值現象。總體表現為匯率下行,今年以來,全球主要貨幣中,除了美元與盧布以外,均出現了大幅下行的現象。盧布的大幅上升主要受全球能源需求原因,與貨幣政策無關。
來源:Bloomberg,銀科金融研究院
在全球主要經濟體貨幣大幅貶值,失業率上行,通脹持續高熱以及需求明顯下行的背景下,全球經濟出現衰退的可能性快速增加。當前,各國央行各自為政的加息策略將加劇全球不平等問題。為了實現全球經濟軟着陸,主要經濟體領導人還應聯手協作,以儘快輔助經濟回歸常態,維持幣值穩定、就業及地區局勢穩定。
海外資本市場
進入高波動月份,四季度或有最後一跌
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7月底的2.6%,快速上升到3.7%,甚至一度突破4%,最主要的原因是加息終點預期的上修。1980年以來,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往往會在加息周期結束前就見頂,領先政策利率見頂大約一個季度,且接近於政策利率的高點。
來源:Bloomberg,銀科金融研究院
來源:Bloomberg,銀科金融研究院
美債收益率或還有「最後一衝」,不過即便再突破4%,也會是短暫而難以維持的,除非美聯儲進一步上調加息終點。考慮到的約束因素有衰退風險的臨近,更重要的是美國債務壓力的增加,美債收益率長期在3.5%以上的水平大概率難以持續。
加息並不會必然導致股市下跌,需要值得留意的是,市場對於美股盈利的預期仍在高位,而加息周期伴隨的企業盈利下滑,幾乎每一次都出現在加息周期的尾聲,甚至要到加息周期結束之後,而並非加息的前半段。
來源:Bloomberg,銀科金融研究院
9月以來,市場波動率有所提升,從統計數據來看,10月將迎來年內美股波動率最大的月份,港股也有類似現象。
來源:Bloomberg,銀科金融研究院
考慮到美國中期選舉的臨近,四季度我們可能要面對一個更為波動的市場,美國還有全球經濟在明年出現衰退的概率也正在增加。
即便如此,市場的底部並非要等到最糟糕的情況才出現,15倍以下市盈率估值的美股,3.5%以上收益率的美債,都是具備長期配置性價比的資產。
本文的作者沒有持有本文提到的相關股票。
風險提示
在本頁發表,或在本頁所得的資料及文件(「信息」)僅供閣下作一般資料用途,並無考慮各個別人士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特別需要,不構成任何類型或形式的要約、要約或邀請的遊說、推廣、引誘、聲明,亦不構成購買或出售本頁內所述於任何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或結構性產品(包括認股權證及牛熊證)(「結構性產品」)、相關資產或任何其他金融產品的任何意見或建議。
免責聲明
任何摘錄自第三方,或由第三方發表的資料來源(包括任何指示性報價、披露資料、分析、意見或預測)均以真誠提供,乃取自或源自作者相信屬可靠的公開資料源,並不構成方德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方德證券有限公司及附屬公司或聯屬公司的投資研究或分析。我們已合理審慎地如實摘錄有關的公開所得資料,但並無核實有關資料。我們概不就任何信息的準確性、完整性或合理性,或任何人士因依賴任何信息所蒙受或產生的任何損失或損害作出聲明,亦不會承擔任何責任。
投資股票或結構性產品涉及風險。股票或結構性產品的價格或會波動,投資者可能損失全部投資。有關恒生指數或恒生中國企業指數的免責聲明,請參閱上市文件。股票或結構性產品過往表現並不反映將來表現。投資前,投資者應了解風險,並諮詢專業顧問及查閱有關上市文件。股票或結構性產品交投量並不是該產品表現的指標,投資者不應僅依賴交投量歷史高位數據或本頁的信息以釐定產品日後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