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山企業家以『君商精神』為內在動力,不斷催動、鞭策自己,成就了佛山民營企業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發展壯大。」在9月27日「佛山企業家日」到來之際,佛山商道研究院院長楊望成接受《佛商》雜誌專訪,深度剖析佛山企業家精神的內涵與傳承。
在楊望成看來,佛山企業家群體的現有主力來自改革開放初期的草根創業者,低調務實是佛山企業家精神的底色。在四十多年市場經濟的跌宕起伏中,佛山企業家形成了獨特的「君商」氣質,他們恪守生財的正道,堅守誠信的經營理念,兼具「實、敏、韌」的經營風格和「信、融、謙」的管理風格。
對於正在走上舞台的二代企業家,楊望成認為他們普遍傳承了一代企業家低調務實的特質,同時心態和視野更加開放,有望將佛山企業帶向更廣闊的市場。同時他也指出二代企業家需要樹立更遠大的抱負,更高尚的使命感。
四波創業浪潮,造就四代企業家
《佛商》:在你看來,什麼是「企業家精神」?企業家精神對於企業發展、經濟發展有何意義?
楊望成:企業家是經濟活動的主體,企業家精神是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內生變量。正如經濟學家威廉·鮑莫爾所寫,「如果沒有企業家的參與,發明的實際應用價值及其對經濟增長不可或缺的貢獻,將遠低於有企業家參與的水平。如果缺少企業家的參與,我們基本上無緣最近幾個世紀以來史無前例的經濟增長」。
在中國,改革開放讓企業家精神迸發出來,進而催生出成千上萬的企業,共同創造了四十多年一路高歌猛進的經濟奇蹟。佛山是沐浴改革開放春風最早的地方之一,並且這裡歷史上就有重商重工的傳統。佛山密如蛛網的河涌水道流淌着豐腴的企業家精神,千年連綿不斷的商脈證明了這點,改革開放後形成的民營企業大市也說明了這點。
《佛商》:你曾在文章中表示,企業家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印記。如何理解這句話?不同時代的企業家精神有何不同?
楊望成: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大致湧現了四波創業大潮。第一波是改革開放初期,這一時期主要是農民洗腳上田,尋找謀生出路,這當中孕育出中國第一批草根企業家。第二波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之後,全國創業浪潮湧動,來自政府機關、國企、高校的知識分子紛紛下海創業,與草根企業家相比,他們的突出特徵是有學歷、有資源。這波創業者有一個共同的稱號,就是「92派」。第三波是1997年以後的互聯網創業浪潮,創業主體以海歸人士為主,他們視野更加開闊,創業領域也聚焦在信息科技領域。第四波是近些年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這一時期誕生的企業家大多還處於成長期。
出自不同創業浪潮的企業家,其經營管理風格有着很大不同,反映出的企業家精神也必然不同。以第一波浪潮中的草根創業者為例,他們中絕大多數的創業動力是解決溫飽問題,創業起點普遍較低,對科技尤其是前沿科技的認知度不足,對資本市場也很陌生,對經濟運行的宏觀規律更是不甚了解。但他們具有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這也是我們後來總結草根企業家精神經常會提及的。
草根企業家一開始都不會制定很遠大的目標,習慣於走一步看一步甚至看半步,是真正的摸着石頭過河;今天我們看到他們提出的那些宏偉願景與藍圖,實際上都是創業相當長一段時間後逐漸提出來的,一方面反映了他們對黨和政府改革開放的國策的信心越來越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們對企業、對行業、對市場運行規律的認知越來越深入。一開始,他們不一定敢想,但是普遍敢幹,並且不管生意大小,先幹了再說。他們的心是一步步做大的,從小生意到大生意,經過很多輪的循環,才能走到今天依然屹立。
40餘年曆練,草根邁向「君商」
《佛商》:您認為,佛山企業家精神有哪些顯著特質?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特質?
楊望成:我們剛剛講到有四波創業浪潮,每次都塑造了不同的企業家群體,他們身上有很濃烈的時代特質。今天的佛山企業家群體中主力依然是來自第一波浪潮,比如我們熟知的何享健、楊國強、佘學彬等都是草根企業家出身。他們的共性特質是低調務實,強調做好自己的本分。這就是佛山企業家精神的底色。
佛山企業家經常講一句話,「管那麼多幹什麼?做好自己最重要。」這一點也投射到行業選擇上,普遍都是選擇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行業,老百姓需要什麼改善生活,他們就做什麼。
我曾經著文將佛山企業家精神風貌總結為「君商精神」,其具體的表徵為七個字:正、實、敏、韌、信、融、謙。其中正是總綱,是本源。實、敏、韌是經營風格,信、融、謙是管理風格。
佛山企業家做生意最講究一個「正」字,其根本是面向市場做生意求發展,這與靠關係的非生產性商人有着根本的區別;其次,佛山企業家做生意最講信譽、講誠信,童叟無欺,這與所謂奸商完全是涇渭分明。
「實」包括偏好實業和具有實幹精神。佛山本土有一句家喻戶曉的俚語,「力不到不為財」,這是本地生意人長期奉行的經營理念。佛山民營企業家都是行動主義者、務實主義者,他們很少夸夸其談、急功近利,更不喜歡天馬行空、好高騖遠。
「敏」則體現在對商機的敏銳性,一旦發現商機,就迅速行動。「韌」就是韌勁,最典型的案例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世界經濟陷入嚴重衰退,我國製造業也受到巨大衝擊,傳統製造業更是重災區。佛山卻在全國率先走出困境,實現逆勢飄紅。這也是佛山民營企業韌勁的重要表現。
信、融、謙是管理風格,主要指導處理企業中各利益相關者的關係。「信」是指佛山民營企業重商譽,突出表現在重視品牌塑造,佛山也因此成為全國聞名的品牌、名牌大市。「融」是海納百川,佛山不排外,「包融」是其鮮明的地方精神之一。「謙」就是謙和,佛山民營企業家身上的「謙」給人印象最深刻的首先是低調,不尚張揚,另外一個體現就是「有財大家發」的共贏理念。
佛山企業家以「君商精神」為內在動力,不斷催動、鞭策自己,成就了佛山民營企業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發展壯大。
直面市場「寒冬」,凸顯「敏」「韌」本色
《佛商》:當前,受疫情和國際貿易摩擦影響,中國製造面臨挑戰,以傳統製造業為支柱的佛山製造業更是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節點。據你觀察,在嚴峻挑戰之下,佛山企業家展示出了怎樣的企業家精神,他們如何直面風浪,尋求突圍之道?
楊望成:當前企業面臨著嚴峻的內外部環境,內部有「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外部國際環境複雜多變。而這些又剛好發生在我們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關鍵時刻,可謂難上加難。可以說,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企業家面臨的經濟環境最複雜,也是最艱難的時候。
但最複雜、最艱難的表述本身也說明這是階段性的艱難。佛山企業家大都是吃過苦的,現在再苦也苦不過當年。並且他們對市場的「脾氣」也摸透了,經歷了潮起潮落,他們對艱難困苦的認知是很深的,韌勁也很足。
面對這樣的大環境,我幾乎沒有看到佛山老闆出現自暴自棄、垂頭喪氣的情緒,他們還在努力奮鬥。雖說奮鬥的短期目標變成了活下去,但是他們也不忘未來發展,他們在「編織冬裝」準備過冬,但也做好了市場回暖隨時脫下的準備。這就是他們目前的情緒。
由於佛山產業主要是面向千家萬戶的,雖然總體需求增勢不如以前,但是這種需求不會消失,只是由過去需求連年大幅度增長變成低速增長、失速增長,但是結構性的東西並沒有發生變化。我們看到一些佛山企業在大力深挖市場需求,比如美的開拓高端產品線,小熊電器和林氏木業精準開發產品匹配年輕人的需求等。
還有一部分企業在不斷尋找新的賽道,比如科達製造進軍新能源賽道,邦普發力鋰電池回收等;另外有一部分在歐美受阻的企業,在東南亞、中東、非洲、南美洲等新興市場發現新商機。
我認為,形勢不好的時候,佛山企業不是最不好過的;如果春天到來,佛山的企業一定是回暖勢頭最好的。這是我對佛山企業家的信心。
傳承務實低調氣質,開拓全球視野
《佛商》:佛山的二代企業家接班潮已經持續一段時間。二代企業家代表着佛山製造的未來。你認為,二代企業家與一代企業家對企業家精神的理解會有何不同?這將對佛山製造發展造成怎樣的影響?
楊望成:我認為,低調務實這一點在佛山二代企業家中得到了傳承。此外,二代企業家身上有幾點與一代企業家不同的特質:
一是二代企業家在用人方面更為開放。「外地人」「撈仔」甚至「打工仔」等詞彙在他們這一代人口中幾乎絕跡。現在越來越多的佛山企業採用合伙人制,其核心是老闆將企業的骨幹轉變為股東。合伙人的機制下,大家是平等的合作關係,而不是老闆與員工的關係。
二是二代企業家對科技尤其是前沿科技的敏銳性更強,接受度也更高。他們或將推動轉型升級邁向科技驅動型企業,或在高科技領域開創新的事業。
三是二代企業家更具全球化的視野。很多一代企業家由於對國外市場認知不足,心有疑慮,不敢邁出去,相比之下,二代企業家很多本身就有留學經歷,他們在開拓全球市場方面更有優勢。我認為,如果沒有這股逆全球化趨勢的影響,在二代企業家的帶動下,佛山企業走向全球市場的速度會更快。
以上這些都是二代企業家的優勢,但他們也有不足。他們大都是在衣食無憂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很多一代企業家的創業原始動機是解決溫飽問題,後來是為了有尊嚴和地位,這使得他們必須用盡全力奮鬥,但是這個問題在二代身上都不存在,他們的動力在哪裡?我認為這是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作為二代企業家,一定要有更遠大的抱負,更高尚的使命感。
【整理】林東雲 葉潔純
【作者】 林東雲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