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周刊丨趙文娟
因新冠疫情的持續,中翰生物營收和業績均出現了暴增,但這一暴增的情況能否持續卻是有待觀察的,畢竟重銷售輕研發對於一家醫藥公司而言顯然是一個值得警惕的短板。
在新冠疫情持續下,我國體外診斷試劑(以下簡稱「IVD」)行業的發展和資本市場的上市公司進程明顯加快。公開信息顯示,不僅2021年A股新上市的IVD企業多達17家,且進入2022年後,IVD公司上市熱情依然不減,僅今年7月下旬就有6家IVD企業成功過會或上市。此外,排隊等待審批的IVD企業也不在少數,其中就有擬於創業板上市的中翰盛泰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翰生物」)。
中翰生物和其他IVD企業一樣,因新冠疫情的持續,2021年的營收和業績均出現暴增,但這一暴增情況能否持續卻存有懸念,因為在2022年上半年,同處體外診斷賽道的邁克生物、東方生物等就因檢測需求的回落而出現業績下滑。此外,若不考慮新冠檢測業務的支撐,則公司業績不僅起伏不定,且還表現出過於依賴代理業務的特點。
新冠檢測需求提升助推業績增長
招股書披露,2019年至2021年,中翰生物實現營收3.51億元、3.01億元、11.57億元,其中2020年和2021年營收同比增幅分別為-14.28%、284.48%;對應的同期凈利潤分別為0.29億元、0.20億元、2.66億元,其中2020年和2021年的凈利潤增幅分別為-30.82%、1222.90%,而2021年扣非後的歸母凈利潤更是暴增2225.92%。《紅周刊》研究後可發現,中翰生物的業績之所以能在2021年「起飛」,主要與新冠檢測試劑需求增長有關。
招股書顯示,中翰生物試劑產品收入是主營業務收入的主要來源,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高達92.45%、85.05%、96.34%,主要包含感染類試劑、心腦血管類試劑、傳染類試劑三類。2019年和2020年,中翰生物所售試劑產品以感染類試劑為主。隨着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發,部分醫院普通門診停診、醫療機構就診人數下降,致使中翰生物核心產品感染類疾病檢測試劑的需求量下降,業績出現下滑。
進入2021年後,中翰生物試劑產品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招股書顯示,公司2021年傳染類檢測試劑變成了公司收入的核心來源,為主營業務貢獻了7成以上的收入,而傳染類檢測試劑均為新冠病毒檢測試劑。要知道,在此之前的2019年,公司自有產品中還沒有傳染類檢測試劑的身影,而2020年自有產品傳染類檢測試劑收入也僅為2463.66萬元,遠不及2021年傳染類檢測試劑83278.74萬元收入的零頭。
值得一提的是,若剔除新冠產品收入,則中翰生物的營收將會大幅「縮水」,特別是2021年剔除新冠產品後,公司的營收僅為3.24億元,還不及2019年的營收水平。如此情況意味着,若後續新冠相關的產品收入因各種原因下降,而公司又未能及時調整和布局,則不排除其他產品收入規模以及公司整體的業績存在增速放緩甚至下降的可能性。
未來業績能否持續需長期觀察
根據健康界研究院報告,2015年至2020年,中國體外診斷市場規模年複合增速為16.9%,2020年中國體外診斷市場規模達789億元,較2019年同比增長16.4%。自2021至2024年期間,預計年化複合增長率為15%,至2024年市場規模預計可達1380億元,國內市場規模增速較快。
但需要知道的是,中翰生物所研發和量產的新冠檢測試劑,以抗原檢測為主、抗體檢測為輔,目前僅能面向境外市場銷售,截至2022年5月31日,公司的新冠抗原檢測產品在中國境內的醫療器械註冊證在申請過程中,尚無法在境內市場銷售。因此,中翰生物新冠相關檢測試劑目前在可銷售的區域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
境外市場方面,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0年,公司境外銷售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僅為0.02%、8.61%,而在2021年該佔比飛快提升到71.82%,其中銷往歐洲的收入佔比為70.15%。
不過,根據國家海關總署數據,我國新冠檢測試劑盒出口貨值自今年2月達到180.24億元的高峰後就開始大幅下降了,4月出口貨值為39.1億元,環比2022年3月的145.9億元下滑73.2%;5月出口貨值為18.1億元,環比下滑53.7%;6月出口貨值為18.7億元,環比基本持平。其中,5月國產新冠試劑出口貨值僅為1月份的十分之一,主要銷往德國、美國和中國香港特區。與4月相比,美國對國產新冠試劑的進口貨值下降超過20%,德國、中國香港特區進口貨值均下降超過50%。
如此情況十分考驗中翰生物的業績持續性,一方面,中翰生物暫時無法在境內市場銷售,即便將來進入境內市場,除了要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還需要做好新冠檢測試劑在國內被納入集采,利潤空間極其有限的預期;另一方面,隨着新冠試劑出口量的大幅下跌,這一領域的紅利已是接近尾聲,「疫情紅利」有可能會轉變成疫情後遺症」。
Wind顯示,2022年上半年,申萬體外診斷行業的38家企業中有8家營收出現下滑,14家企業凈利潤出現下滑,其中中翰生物選取的同行可比公司邁克生物2022年上半年營收下滑9.11%,歸母凈利潤下滑23.68%。多家公司業績下滑原因涉及集采政策導致銷售價格下行;歐美市場檢測需求快速回落,出口收入明顯下滑等,而這也是當前靠疫情起家的試劑檢測企業所面臨的共同問題。
事實上,「疫情後遺症」在中翰生物已有所體現。招股書顯示,中翰生物傳染類檢測試劑(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的銷售單價由2020年的13.75元/人份下降至2021年7.79元/人份,毛利率也由62.53%下降至50.21%。
而今年,新冠檢測試劑售價更是大幅下降。近期,廣東省、遼寧省等地陸續發佈了多則新冠檢測試劑和配套耗材降價的通知。調價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和耗材的政府採購價已低至3~5元/人份。譬如,邁克生物9月16日召開業績說明會表示,其新冠核酸擴增產品在廣東聯合20省的新冠檢測產品集采政策中終端中標價格為4.97元/人份。如此背景下,中翰生物未來業績能否持續顯然是需要觀察的。
行業競爭加劇
研發實力待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至2021年,中翰生物綜合毛利率分別為43.36%、46.39%、49.26%,而5家同行公司萬孚生物、基蛋生物、邁克生物、亞輝龍、安圖生物的報告期內毛利率均值為61.41%%、61.02%、59.66%,顯然,中翰生物不僅毛利率變動趨勢與同行相反,且遠低於行業均值,即便是差距最小的2021年,也相差逾10個百分點。對此,中翰生物認為是公司與同行業可比公司的業務結構不同所致。
事實確實如此,中翰生物是以代理銷售國外知名體外診斷品牌的產品起家,更像是一家體外診斷代理商。招股書披露,中翰生物目前擁有的產品線包括診斷儀器、試劑及生物原材料,其主營業務產品包括自有產品和代理產品。2019年至2021年,中翰生物代理業務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分別為75.05%、56.67%、14.87%,主要靠銷售Boditech、TOSOH等產品為主。顯然,在2021年之前,中翰生物的收入十分依賴代理產品,2021年由於新冠檢測產品異軍突起,其代理產品收入貢獻才有所降低。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中翰生物目前已通過研發形成自有產品,但若扣除新冠檢測產品收入,其2021年代理產品在主營業務收入比重仍在50%以上,而自有品牌尚處於開拓階段。
要知道相對於自有產品毛利率,代理產品的毛利率是較低的。剔除運費後,中翰生物自有產品毛利率分別為67.38%、61.71%、51.74%,而代理產品毛利率分別為35.17%、39.72%、39.51%。因此,這也成為公司毛利率低於同行可比公司均值的原因之一。
中翰生物所處體外診斷行業屬於高技術密集型產業,技術和產品迭代速度快,對技術和產品性能的要求不斷提升,相應地對體外診斷公司的技術創新和新產品研發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可以說研發實力就是其核心競爭力。2019年至2021年,中翰生物研發費用持續增加,分別為2476.16萬元、3084.31萬元、5561.38萬元。但研發費用率卻波動下滑,分別為7.06%、10.25%、4.81%,而同行可比公司均值分別為8.77%、9.57%、10.47%。尤其是2021年營收暴增284.48%的同時,研發費用僅增長了80.31%,研發費用率甚至不及2019年的水平。這對於自有產品處於開拓階段的中翰生物來說,顯然是不夠的。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公司銷售費用大幅增加。招股書顯示,2019年和2021年,公司銷售費用分別為5175.40萬元、5863.97萬元、14893.88萬元。其中,2021年銷售費用同比增長153.99%,而當中的市場推廣費增幅高達735.56%。公司表示,2021年市場推廣費大幅增長,主要系通過居間商推薦新冠產品的客戶,報告期內居間費用分別為0萬元、219.24萬元、5158.24萬元。此外,2021年,銷售費用中職工薪酬為4265.27萬元,同比增加73.19%,而2021年研發費用中職工薪酬增幅僅為35.03%。
截至2021年末,公司銷售人員160人,而研發人員為67人。對於中翰生物而言,雖然收入增長離不開營銷推廣的功勞,但只有研發實力才能保持其核心競爭力,如果重營銷輕研發,則公司在未來越來越激烈的行業競爭中,難免會落於下風。
(本文已刊發於9月24日《紅周刊》,文中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