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在疫情發生後,由於國際社會處于震盪狀態,讓很多人對於資金的安排更為擔心,此時把錢放在哪裡會更安全呢?
有人認為可以選擇投資理財,但對於外行人來說,這其實是一種風險頗高的資金處理手段,也有人說可以買珠寶貴金屬。
但其實這也不算是一個合理的處理手段,也有人認為把錢存在銀行更靠譜,但跟隨着當下又有兩家銀行進入破產程序,大家對銀行儲蓄也充滿擔憂,既然如此儲戶們的錢究竟怎樣能夠得到更安全的保護呢?
以往大多數人都信任銀行就是因為銀行是一個在中國已經存在上百年的大型金融機構,還有國家為其擔保,可雖說如此,但銀行也並不是絕對安全的。
因為在銀行發展的這些年也有過銀行倒閉的情況,畢竟銀行從性質上來看也屬於企業,只要是企業就不能確保全部盈利,而那些經營不善的銀行最終破產也實屬正常。
以前很多人都對銀行有100%的信任,就是因為大家把銀行看做是國家為其提供的福利保障機構而不是企業,但銀行本身是有盈利需求的,銀行的賺錢手段中最典型的一個就是賺取利息差。
比如我們把錢存到銀行,銀行會支付給我們利息,看起來銀行並沒有賺錢反而賠錢了,但是銀行用我們存進去的錢對外放貸再收取貸款利息,這就產生了利息差。
而且貸款要交的利息一般要高於甚至遠高於我們存款銀行時為我們支付的利息,利息差越大,銀行的盈利水平自然就越可觀。
除此之外銀行還有一些其他的盈利渠道,比如收取手續費、業務收入等等,那些不起眼的手續費看起來盈利水平不高,但勝在銀行的用戶基礎龐大,每個人繳納一點手續費對於銀行來說都是不少的一筆盈利。
就拿工商銀行來說,工商銀行總計擁有6.8億客戶,這6.8億客戶都開通短訊提醒業務就能給他帶來非常可觀的收益,一年多達122.4億,而且重要的是短訊提醒業務卻沒有給工商銀行造成大量的成本支出。
不過正如我們上述所說,既然是企業有賺錢就有賠錢,銀行雖然有強大的盈利能力,但並不是所有銀行都是如此,在銀行發展史上就有一些銀行走向了倒閉或者是合併,對於這種情況,百姓也擔心,這會對自己的資產造成影響,不過事實證明它的確會產生影響,但影響的力度有限。
縱觀國際社會,銀行倒閉都並不算什麼新鮮事,比如雷曼兄弟、摩根大通這些知名的國際銀行也曾屢次面臨倒閉危機。中國銀行同樣如此,但由於國情問題,早期國內銀行都屬於國有倒閉的概率不大,不過自從銀行業放寬了監管政策後,也出現了很多非國資銀行,這也造成了國內某些銀行的倒閉情況。
截止到當前國內申請破產的銀行就多達4家,這其中也不乏一些曾創下過輝煌成績的大型銀行,除此以外,現在又有兩家銀行因經營不善而進入破產程序,他們分別是遼陽農商行和遼寧太子河村鎮銀行。
據銀保監會官網發佈的消息顯示,接下來這兩家銀行將嚴格執行預定程序,若是出現重大情況會及時向銀保監會報告。
事實上除了銀行申請破產以外,還有一些銀行因為經營能力不可觀選擇抱團取暖,比如現在的遼瀋銀行就是集結了省內12家銀行的合併成果,此外現在的山西銀行也是有5家銀行共同組建的,諸如此類的情況在其他很多城市也都出現過。還有相關人士預測,未來將會有更多的中小型銀行走向合併的道路。
至於為什麼這樣做,也是因為他們單獨的發展實力不強,很容易在競爭中被衝垮,可如果能夠抱團取暖,整體盈利了,自己也就有錢可賺,不過對於儲戶來說大家最擔心的是,當他們走上合併道路以後,自己在原銀行存的錢該怎麼辦?難道只能虧損認栽嗎?
小結
其實對於這一問題,相關人士早就解釋過,儲戶在這些銀行辦理的存款貸款等業務,仍然正常開展,這些銀行也並不是憑空消失,只是換個名字繼續發展,大家在辦理各項業務或存取款時可能到新銀行換個存摺或銀行卡即可。
今日熱議:如今,又有2家銀行或將進入「破產程序」,那儲戶的錢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