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生活條件的越來越好,人們的預期壽命也越來越長。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字是,2021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為78.2歲。十四五期間我國的人均預期壽命預計還將增長一歲。
不過,細心的人會發現,女性的人均預期壽命要比男性長。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2015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是76.34歲,其中男性73.64歲,女性79.43歲,兩者相差5.79歲。另外,2021年末像上海市的城鎮人均預期壽命達到了84.11歲,男性預期為81.76歲,女性預期為86.56歲。
女性的人均預期壽命比男性長五六年,但是讓人非常奇怪的是為什麼女性領取養老金的時間卻比男性早5~10年?按照退休規定,女性工人的退休年齡是50周歲、女幹部和專業管理專業技術人員退休年齡是55周歲,男性是60周歲。這樣女性參保不就比男性划算得多嗎?
我們的退休年齡制度,從50年代開始確立起來,有關退休年齡基本上就沒有變化過。1951年《勞動保險條例》明確規定,女性工人、職員的退休年齡是50歲,男性是60歲。如果真要考慮就預期壽命的話,當時我國的人均預期壽命似乎只有40多歲。
1957年《國務院關於工人職員退休處理的暫行規定》 ,將女性工人的退休年齡確定為50周歲、女性職員的退休年齡確定為55周歲,男性為60周歲。至此,雖然人員的身份性質發生了變化,但是退休年齡並沒有變化過。
在建國初,制度設計女性退休年齡早,女性在傳統社會生活中的不可替代性,特別是看護老人、照料家庭,再加上當時女性的就業率普遍不高,而且當時的養老制度並不是社會保險制度,而是國家養老制度,無需考慮養老保險基金的收支平衡。
隨着社會的發展,時代變了。人均預期壽命是根據人們的生活和醫療條件綜合確定,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醫療水平的提高,預期壽命越來越長,也是客觀現實。1981年我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只有67.77歲,也就是說到現在已經增加了10.43歲。
隨着人均預期壽命的增長,養老保險基金的收支平衡怎麼辦?實際上,在2011年實施的社會保險法中國家就早有規劃。國家就明確基本養老金要根據個人累計繳費年限、繳費工資、當地職工平均工資、個人賬戶金額、城鎮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城鎮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比農村還要長)等因素確定的。
我們的退休年齡制度遲遲沒有更改,主要還是由於牽一髮而動全身,更改退休年齡制度會影響整個社會保險體系。
根據十四五規劃,我國將推動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預計未來將會花二三十年的時間逐步延長法定退休年齡。國家還明確在十四五期間要完善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計發月數制度,現在的計發月數是依據2000年的城鎮人均預期壽命計算的,已經時過境遷了。
實際上未來靈活退休才是主流。個人根據自己和家庭的情況,確定選擇是否提前退休或者延遲退休,比如說江蘇省已經明確,經本人申請、用人單位同意,經人社部門備案後,參保人員可推遲退休。
相信近兩年延遲退休方案會徵求社會意見了,還請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