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雄周末學習心語 NO:577
第一則來自德國的信息:中國企業再次收購更多歐洲企業
德國《經理人雜誌》2022年3月22日文章,原題:中國企業再次收購更多歐洲企業 。
審計和諮詢公司安永的一項最新研究結果:在2020 年中國公司在歐洲的收購活動因疫情大跌之後,2021年,相關交易數量再次大幅增加——從132筆增加到155筆。交易額也大幅提高:投資和收購的價值增加8倍,上升到124億美元。英國成為中企在歐洲進行最多交易的國家,2021年中國企業在英國進行了36筆收購和投資。在德國,中國企業進行了35 筆投資和收購,比2020年增加了7筆。既幫助歐洲在疫情中擺脫困境增強發展需要的資金與動力,也擴大了中國在國際的發展空間。
安永的報告稱,中國投資者仍對歐洲汽車供應商和製造商感興趣,現在更關注電動汽車、自動駕駛和高科技材料等子行業,中企對其他領域的興趣也明顯增加,中國私募股權基金和風險投資家正變得越來越活躍。特別是在德國,去年,中企對初創企業進行了一些大額投資。中企去年在歐洲高科技和軟件領域共進行27筆交易,此前一年只有20筆。既對歐洲汽車工業等的發展提供了資金,也為中國的新能源、智能化的發展增強了國際合作、新技術共同開發的基礎,甚至成為世界許多領域新技術、新發展的引領者。
在衛生領域的收購和投資數量也有所增加:交易量從16筆增加到26筆。醫療保健行業——從製藥、生物技術到醫療技術——正日益成為中國公司最重要的投資目標行業之一。
專家堅信,德國對中國投資者來說仍然是一個有吸引力的市場,許多中國公司在德國投資都有很成功的經驗。中德兩國企業互助互強,共生共贏;既服務了社會,也發展了自己。
第二則來自英國的信息:美國蒙大拿州的小鎮格拉斯哥的一件實事
英國《金融時報》3月21日發表了一篇文章,原題:對中國崛起為科技超級大國的扣人心弦敘述。副題:中國迅速意識到數字霸權的潛力,而西方仍然天真。
講了美國蒙大拿州的小鎮格拉斯哥的一件實事——一個在其宣傳T恤上自稱「前不着村、後不着店的地方」,作者喬納森·希爾曼在這裡深入了解了中國的通信技術公司如何「橫掃全世界」。
由於買不起西方製造的通信設備,格拉斯哥鎮居民一直利用覆蓋不充分的網絡勉強度日,直到2010年華為伸出援手。這家中國通信設備公司以比競爭對手低30%的價格,從當地電信運營商Nemont手中贏得一份建設3G網絡系統的合同。
原本是共贏共生的命運共同體的好事。但是Nemont深知在美國安裝中國設備的政治複雜性。美國政府以「安全問題」壓制中國企業在美國的發展,但是美國政府自己又沒有能力幫助解決廣大鄉村地區的數字化需求。尤其是特朗普當選總統後,美國的政策急劇變化。美國政府以「向中國科技公司開放美國市場會帶來的安全風險」的借口,專註於削減中國企業在美國的存在,華為和其他中資企業的設備遭到美國政府禁用,Nemont立刻面臨替換其現有設備所帶來的高昂成本。
希爾曼在其書中,回顧了中國在過去30年的變化過程:在數字技術領域如何從無到有,壯大到對美國及其盟友構成戰略威脅。希爾曼將美國的失敗歸結於未能認真對待風險,抱怨西方失去了機會。但他也對中國企業的敏銳奮進及其員工的決心表示欽佩。得道眾助,失道寡助。他還對美國國內存在的貧富的懸殊差距感到遺憾——截至2019年,美國1/4的農村人口仍缺乏基本的寬帶服務。
張聲雄
2022年7月16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