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韓」「哈日」是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在中國大陸及港台地區流行的網絡詞彙,用來形容當時年輕人對韓國、日本流行文化的狂熱追捧現象。這兩個詞帶有一定的俚語色彩,反映了特定時代背景下東亞文化圈的交流與影響。
「哈」的來源源自閩南語「哈日」,意為「痴迷、狂熱追求」,後演變為對某種文化的極度喜愛。
「哈韓」:特指對韓國流行文化(音樂、影視、時尚等)的追捧。「哈日」則是對日本流行文化(動漫、j-pop、日劇、時尚等)的痴迷。
哈日風潮指的是80-90年代《哆啦a夢》《灌籃高手》《龍珠》等日本動漫風靡。哈韓風潮90年代末爆發,韓劇熱潮《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掀起「韓流」,裴勇俊、宋慧喬成全民偶像。音樂團體h.o.t•nrg•boa等組合帶動韓國音樂流行。寬大嘻哈褲、挑染金髮、韓式妝容成為潮流標誌。
中國改革開放後,日韓文化通過電視、盜版碟、網絡進入大眾視野。年輕人通過模仿日韓明星的穿搭、髮型,形成獨特的亞文化圈層。日韓娛樂公司瞄準中國市場,主動輸出偶像團體、影視劇。客觀上促進了中韓、中日文化交流。
隨着文化多元化,「哈韓」「哈日」作為標籤逐漸弱化,中國本土娛樂產業崛起,形成「華流」。
簡言之,「哈韓」「哈日」是全球化背景下東亞青年文化互動的縮影,既體現了文化消費的狂熱,也推動了區域間的文化交流與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