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護膚新品牌「第十四章」上線;棕櫚油替代物明年可量產

導讀:化妝品市場每日新事不斷,《未來Daily》會用全球視野,看中國現象,重點關注中國化妝品產業「數字化」「產學研」「投融資」的新動態、新操作,以及對它們的新解讀。我們的任務是,拷問新鮮事背後的價值,讓它為你所用。

作者《未來跡》編輯部

讀者你好,這裡是《未來Daily》。今天我們聚焦兩條新聞,一是新晉美妝品牌「第十四章」於近期正式推出;二是用酵母製成的棕櫚油替代品Palmless在美國誕生,明年將應用於化妝品。

首先來看第一條,近日,以「精準護膚」為指導體系的國貨品牌「第十四章」正式上線,首發預言系列產品,包含面霜、水、精華。

品牌創始人梅鶴祥,擁有20餘年成分和生物學機制專研經驗、曾執掌美妝原料巨頭德之馨集團中國事業部15年。研發團隊由分子生物學、脂質體靶向、皮膚免疫學領域的9位博士專家構成,並與5所頂尖研究室合作;產品研發及功效驗證由王久存劉瑋、賴維、李利等生命科學及皮膚科專家共同指導。

「第十四章」這個看起來既理性又富有詩意的品牌名,來源於創始人梅鶴祥於2017年開始與專家們一起策劃撰寫的著作《精準護膚——科學原理與實踐》。該著作的第十四章的內容是「精準皮膚學與護膚實踐設計實例」,其中包含品牌的核心護膚哲學:基於演化的全面思考/精準的測序與輸送/與皮膚自洽的配方體系。

用梅鶴祥的話說,第十四章 「既是一個行進標度,卻又未完待續。」

品牌致力於創辟精準護膚體系,提供給適合當代中國女性肌膚的解決方案。據梅鶴祥介紹,所謂精準護膚,就是不再只着眼於功效、成分、濃度,而是從靶部位、成分、輸送體系三個方面全面思考。

預言面霜是「第十四章」將精準護膚理論實踐的第一個產品。其中,皮膚靶部位是前期大量研究篩選的成果,精準錨定皮膚通路;活性成分則經過精準篩選,均為業內頂尖。輸送體系是重中之重 —— 「第十四章」專研的輸送體系pCB12可以將活性成分的生物利用度提升180%,實現高生物利用度的精準輸送。

新聞就是這樣,來看看其中有何價值。

近兩年,功效護膚一躍成為市場上最火熱的賽道,隨着入局者紛至沓來,這條賽道上的競爭日益白熱化,內卷嚴重,而功效護膚的升級版——「精準護膚」,或成為破局的關鍵。

目前,美業對精準護膚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據梅鶴祥介紹,精準護膚是利用基因組學、微生物組學、蛋白質組學等多組學的研究方式,結合皮膚參數檢測和個體習慣調研等研究手段,了解皮膚狀態及遺傳信息對皮膚表型的影響,根據獲得的個體遺傳信息定製符合個體皮膚需要的護膚品,進而達到個性化精準護膚的目的。

2015年1月20日,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在一次演講中提出了「精準醫學」計劃。精準醫學理念追求的是針對每個病人正確選擇和精確應用適宜的診療方法,實現醫源性損害最小化、醫療耗費最低化以及病患獲益最大化。這個提法,讓梅鶴祥深受啟發。

2022年,梅鶴祥與25位國內外專家學者共同編寫《精準護膚-科學原理與實踐》終於面世,精準護膚領域不再是一片空白。

與精準醫學不同,精準護膚更側重產品開發過程範式精準,總結來說主要包括七個方面:精準洞察消費人群準確需求、精準識別靶點通路、精準篩選活性成分協同效應、精準輸送劑型輸送方式、客觀驗證大樣本多中心、不良反應檢測、精準投放人群模式。其中,錨定皮膚通路和靶點、篩選活性成分、精準輸送提高生物利用度,是尤為關鍵的三個方面。

在精準護膚論述中,梅鶴祥強調,精準護膚關注的是護膚產品對皮膚健康、美麗和可持續性的效果,是對消費者更具針對性的皮膚護理方案。

當前化妝品市場走向精準護膚,實際上也是大勢所趨。有醫療領域專家認為,市場就是要解決消費者的需求問題,在高速的現代生活與科技迭代中,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自然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皮膚需要應對各種不斷變化的環境影響,這就導致愛美人士對護膚產品的觀念和需求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這種變化正是精準護膚的市場空間。

但同時也該看到,從國家監管的角度,千人千面的「私人定製」概念的美妝產品是無法上市銷售的,如何實現其商業化仍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正如行業專家王雅琴所說,精準護膚是一個具有「門檻」的事業,目前行業內尚未出現領導品牌,想要真正實現精準還有段路要走。「這是挑戰但也是第十四章的機會,希望它可以把整個精準護膚的故事和技術都帶給消費者。」

接下來看第二條,據CNBC報道,美東時間11月3日,生物技術公司C16 Biosciences宣布推出一種用酵母製成的棕櫚油替代品Palmless,將其以棕櫚油及其微生物替代品的主要成分16碳脂肪酸命名。目前,該公司目前已生產了5萬升商用級產品,並表示,此棕櫚油替代品將會在2023年應用到美容產品中。

無獨有偶,今年6月,聯合利華與工業生物技術公司Genomatica宣布啟動棕櫚油替代品合資企業,專註開發家庭和個人護理成分,並將重點放在表面活性劑上。

作為一種熱帶木本植物油,棕櫚油是日用化妝品領域中最為基礎、應用最廣泛的基質原料,消耗量最大,但價格相對低廉,具有保濕、發泡、軟化和調節質地的功能。棕櫚油衍生物包括醇類、脂肪酸或脂肪醇等,據功效被應用在不同的美妝日化產品當中。

但是,這一大宗原料由於產地過於集中,面臨的毀林、氣候變化及各種未知風險可能性很大。這也成為近年來一些生物科技公司與國際企業展開對棕櫚油替代品探索的驅動力。

根據棕櫚油生產國理事會(CPOPC)發佈的《2022年棕櫚油供需展望報告》,受到新冠疫情影響,馬來西亞2020年大部分時間和整個2021年,邊境關閉和用工影響,疊加因降雨量變化、洪水來襲、化肥成本上漲等因素,棕櫚油產量增幅放緩。今年4年份,印尼宣布將停止出口「所有食用油和棕櫚油原材料」,導致國際油脂品種價格大幅攀升,國際都有價格上漲近50%,棕櫚油價格上漲近40%。

而化妝品化工原料源頭端天然油脂價格的變動,直接帶動了甘油丙烷乙二醇等化妝品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此前,巴斯夫陶氏等國際化工企業陸續發函上調原料價格,香精香料巨頭奇華頓在今年內更是宣布三次漲價。化妝品行業也受到了直接影響,今年以來,歐萊雅寶潔、聯合利華等國際巨頭接連宣布因成本上漲等原因,對產品進行提價。

那麼,利用合成生物技術創造出來的棕櫚油替代品,又會給整個化妝品行業帶來哪些變化?

一方面,增強了原料供應鏈的穩定性。

「由合成生物製造而來,會杜絕很多風險因素。」荃智美膚生物科技研究院研發總監張太軍表示,「如果這項技術日後被完善,在工廠里便可進行穩定生產。採摘工人、氣候影響這些不穩定因素帶來的影響幾乎都會消失。」

全球經濟衰退、不確定因素諸多的今天,這種「穩定性」顯然十分難得。

另一方面,具有可持續性意義。

亞什蘭公司全球個護創新(上海)研發中心研發總監瞿欣在接受《未來跡Future Beauty》採訪時表示,利用生物技術,通過一些酶或細菌進行發酵來合成聚合物,是具有可持續性意義的。

據了解,自2001年以來,棕櫚油主要生產國印尼已經失去了大約3000萬公頃的樹木覆蓋,導致很多動物喪失棲息地。2004年,包括聯合利華等棕櫚油價值鏈跨國企業、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及馬來西亞棕櫚油協會(MPOA)在內的多個利益相關方聯合發起了「可持續棕櫚油圓桌倡議」(RSPO),提倡在種植上充分尊重野生動物和環境,尋找一種雨林與棕櫚油共生的方式——用可持續的方式來生產、採購以及進行棕櫚油貿易。另外,近年來,歐萊雅、雅詩蘭黛、巴斯夫等國際公司都曾承諾使用可持續棕櫚油。

「可持續性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公司所看重。」瞿欣表示,近幾年亞什蘭發佈的新品都有兩個特點:原料可降解、都為天然衍生物。

不過,就現階段來看,這種棕櫚油替代物尚未被實際應用到美容產品中。在成本普遍面臨上升的情況下,未來會有多少化妝品企業選擇使用還未可知。

「對於中國企業而言,相當於多了一個選擇。」張太軍認為,一項技術剛剛誕生的時候,不一定會有很強的應用價值,但通過不斷地迭代,會為我們的未來提供一個新的方向或可能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