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不是高材生,這樣的選擇都不會錯
也不是所有的學院風都是常青藤 和特侖蘇同理。
60 年代的日本彷彿時尚的荒漠,如果你穿了一身常春藤的美國校園風走在銀座街頭,很可能被警察逮捕,因為當年的日本官方害怕這樣穿會嚇到因奧運會而來的海外遊客。
矛盾的是,
64年東京奧運會日本代表隊的紅色西裝外套,卻又是常春藤風格的典型代表。
圖為64年,日本警方在街頭掃蕩御幸族
可以看到 美式風格初入日本時 是矛盾的
上世紀50年代,石津謙介創建VAN公司並在普林斯頓找到了日本可以效仿的時尚靈感——常春藤聯盟時尚。
當時,為每天穿着相同的學蘭制服而感到乏味的黑須敏之與穗積和夫幾個年輕人也被美國大學時尚風格深深吸引,與石津祥介(石津謙介之子)一起通過雜誌以及自創品牌推廣這種服飾風格,從零開始讓大眾接受。
《Men』s Club》
則是其開路先鋒。
然而,日本對於西方服裝的傳統觀念成為引進過程的一大阻礙,父母也將服裝視為孩子叛逆的徵兆。當時的日本成年人相信,流行服飾不僅預示孩子日後不孝,還表示潛藏犯罪念頭。
這種在美國代表富有階級的紐扣領襯衫,在日本卻與犯罪行為產生聯結。
為了改善常春藤時尚的形象,消弭大眾的疑慮,作為1964年東京奧運會日本代表隊制服設計師的石津謙介設計出了鮮紅色常春藤風格西裝外套。
「在日本的時尚史中,常春藤標誌了1960年代的關鍵時刻,男人從此開始打扮。不過更重要的是,這種造型為日本之後五十年輸入、消費與改變美式時尚的方式立下了典範。」
常春藤風格男裝
這種風格多以便於運動的單品為主,穿上便令人感到青春撲面
常春藤長出的美式時髦
在上世紀50年代,常春藤風格風行美國校園,這裡的個個男生都宛如兄弟會一樣擁有自己的會服。儘管同樣都是襯衫、T恤、西裝外套、夾克衫之類的款式,但在各種細節處卻悄悄地暗示着它的不同。而常春藤風格,也成了他們追憶過去好時光的最佳方式。
在美式復古中經常使用的Ivy look,更多的其實是指preppy look,一個正裝和運動裝混搭的風格。preppy一詞意思為預科生,Ivy或者preppy look在中文裏統稱「學院風」。
前者更為正式,後者更為運動。
這兩風格看似穿着相似,但在細節上十分不同。
在當時的書籍中登出如何穿得像一名預科生的指南。
先從源頭說起。
二戰結束之後,歐洲和美洲的時尚融合,英國西裝版型進入美國
在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遊盪在大學校園中的男生們普遍都穿着簡化版的英國西服,這種布袋西裝(Sack)的領扣是3:2的樣式——看似3個扣子,卻只有兩個是真正能用的。還有一個是廢物;)
此外,他們還一絲不苟地將褲管翻折起來,只穿天然面料的衣服,以及標誌型的鞋款——皮便鞋。儘管同樣都是襯衫、T恤、西裝外套、夾克衫之類的款式,但這些服裝往往都出自Brooks Brothers和J.Press這兩個品牌。
這成了他們彼此之間的接頭暗號,只有穿得對的人才受歡迎,因此這樣的服裝也風靡了美國大學校園。也因這些大學生往往來自於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等隸屬於常春藤聯盟的美國高等名校,因而他們獨特的衣着風格又被稱之為「常春藤風格」(Ivy Style)。
而在世界的另一頭,海外文化的「重災區」日本也即時地捕捉到了這些苗頭。
一個名為健介石津的矮小東洋男人在日本撒下了「常春藤風格」的種子。在品牌中,他將常春藤風格的精髓保留,同時用日本人獨有的細緻,色彩變得更為柔和,面料變得更為舒適、環保,同時板型也更加適合東方人穿着。
這些纖細的東方美感讓美國本土乃至歐洲世界都大為驚訝。
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等日本設計師也均得益於此。
時間證明,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
當「常春藤風格」那批學生走出校園,成為美國的精英,將這優雅而嚴謹的穿衣風格擴散到社會精英階層。校園內的流行也在悄無聲息地發生變化。70年代一些家境不錯的學生將自己的風格稱為「預科生」,也就是俗稱的「高帥富」。
相比起來「預科生」愛好運動,他們更鐘情橄欖球、馬球、游泳等運動,同時也熱衷交際,因此服裝也更運動、鮮艷,Ralph Lauren的Polo Shirt,帶有字母縮寫的運動夾克等都成為了當時大學生們的首選。現在如今依舊是百搭的款式
也許誰都不願意忘記自己當年校園內的好時光,我想這才是常春藤風格得以不斷延續的重要原因吧。
想要穿對 知道這些才算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