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娛樂頂尖自媒體 只講乾貨和硬邏輯

犀牛娛樂原創
文|小福 編輯|朴芳
短劇行業的平台戰火終於蔓延至了動漫短劇賽道。
6月19日,b站正式啟動名為「覺醒計劃」的動畫短劇扶持項目。將面向up主、mcn機構及動畫短劇製作公司,提供覆蓋30%至100%的內容製作成本支持,並給予最高達80%的分成比例,以及更大流量傾斜。

無獨有偶,前幾天快手也推出了2025年暑假「漫劇星漫計劃」,將針對畫質優美、動效流暢、時長體量符合需求的全網首發劇集提供資源扶持。除此以外,在漫劇投放側,快手磁力引擎還將提升c補比例,提供產品名/賬戶/劇等多重維度扶持,上新漫劇專屬商品庫樣式,並帶來全周期引導和智能化投放產品。

曾幾何時,a站與b站圍繞番劇版權「劍拔弩張」,如今,在動漫短劇的新戰場,b站與快手再度「隔空對壘」。
短劇競爭新添變量
近兩年,真人短劇賽道熱鬧非凡。但隨着供給量持續擴張、題材類型趨同,行業增長速度顯著放緩。
而b站快手押注動漫短劇恰恰展現出了相似的戰略邏輯:在真人短劇已經缺乏增量優勢的背景下,兩平台憑藉原生的二次元用戶基礎、創作優勢,希望讓動漫短劇成為平台短劇布局的「潛力增量場」。
b站入局短劇始於2024年,但真正釋放勢能的,是其「舒適區」內的動漫短劇。
今年年初,b站短劇業務負責人文與非在第二屆上海微短劇大會上透露,動畫短劇會是b站2025年的重要探索方向。而接下來的幾個月間,b站用實際行動展現出了對動畫短劇的高度熱情,通過創作補貼、生態搭建等多種方式,快速建立起相對完整的動漫短劇運營框架。
一方面,b站結合站內「充電」生態創新推出「充電」付費機制。相較於會員免費觀看或純廣告變現,這種模式既激勵up主內容創作,給予更多非頭部up主內容出圈機會,也幫助平台實現更高roi。
另一方面,內容開發上,b站走出「兩條腿」戰略:
一是版權合作機制。通過與各大網絡文學平台展開版權合作,經由b站up主完成內容創作,再將活動的充電稿件的部分流水與版權方進行分成。2025年以來,有數千部授權網文被b站up主改編成動畫短劇。
二是定製路線。由b站主導開發,選取合適的版權和承製方,提前約定好分成比例後,進行定製化動畫短劇內容製作。
官方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b站平台動畫短劇類作品單月流水突破1000萬元,季環比增速接近140%。
而「覺醒計劃」的強讓利式扶持,也有望進一步調動起內容方的合作熱情。
另一側的快手,則更早捕捉到了漫劇的可能性。早在2021年,快手二次元日活躍用戶就超過2億,z世代佔比高達85%。
此前推出的「晨曦短動畫計劃」曾助推一批潛力創作者打造多元豎屏短動畫內容,有效豐富了平台動漫類內容生態。今年快手進一步提升動漫短劇優先級,在2月正式成立專項小組,並將原有的動態漫業務泛化為漫劇。
而通過平台流量、資源以及內容等一系列傾斜政策,快手動漫短劇逐漸構建成熟宣推鏈路,也逐漸收穫了市場側的積極反饋。
在端午節期間,快手平台的動漫短劇大盤消耗接近日耗200萬,整體roi趨向正比,頭部劇集的roi達1以上。而入駐平台的網易羚羊已經實現單部漫劇消耗破百萬。
暑期檔作為動漫行業的「兵家必爭之地」,更是兩大平台戰略布局的加速器。從「扶持政策」到「實戰落地」,平台正試圖在這個夏天交出一份動漫短劇的「出圈答卷」。

平台下注未來,行業等待破圈
比起b站與快手的「排兵布陣」,抖音已經在更早的時候迎來了「收穫期」。
根據官方數據,2024年q4,抖音動漫短劇總付費規模突破2000萬元,抖音端原生動漫短劇單片最高收益達200萬。
巨量引擎內容消費行業商業產品負責人潭錦在今年3月的「漫劇星河」線下交流會上表示,抖音生態已經形成高活躍度的漫劇用戶圈層,用戶付費意願超越短劇。「2025年漫劇會是新的行業機會,抖音將提供完善的配套扶持政策。」
來自頭部平台的強勢入局刺激越來越多平台、公司加入動漫短劇賽道,紅果短劇、百度一進場便拿出了量大管飽的姿態,而中文在線、點眾科技這類短劇製作頭部公司也在積極轉型。
與此同時,行業內的aigc技術革命同樣助推內容供給效率,讓更多還在觀望的人拾起信心。
最近,百度便在通過技術側進行「內容降維」——百度app、百家號、百度短劇聯合宣布開啟ai轉繪能力免費內測報名,該功能直指ai轉繪真人短劇生成漫劇。而在此之前,抖音、番茄小說、中文在線等平台均已經加強ai技術合作,將其投入動漫短劇製作。
在平台與技術的雙重賦能下,動漫短劇正在越來越頻繁地被行業提起。
然而,即便平台、內容方全面發力,動漫短劇的破圈之路仍非坦途。
同為短視頻時代的產物,動漫短劇與真人短劇的最大差異卻在於對供應端的強捆綁。
以動態漫為代表的傳統動漫短劇早在多年前就驗證了其市場前景的有限性,而如今之動漫短劇所以能夠重新上桌,歸根結底,仍是建立在平台、內容方的共同驅動下。
對於平台而言,以短劇媒介解構動畫一方面是在真人短劇市場觸頂前尋找新的增量路徑,另一方面也是在收縮動畫番劇預算的大環境中找到新的市場着力點。
而內容從業者,也在試圖通過「向短」這一策略,突破動畫開發周期長、預算低、商業回報慢的困局。
平台、內容方與大幅降低門檻提升效率的新生產技術,正共同推動漫畫短劇從「創意試驗」走向「規模生產」。然而在此背後,缺乏明確分類、內容良莠不齊、受眾圈層有限等問題仍是動漫短劇的固有矛盾,這也就直接導致了動漫短劇「錢景」依舊不明的現實困境。
平台的積極賦能固然能推高內容供應的「天花板」,卻難以獨自決定市場反饋的「地板」。當前,動漫短劇仍處於靠平台驅動與創作者熱情維繫的「上升通道」階段,其未來能否成為一個可持續、可規模化的內容品類,仍有待一部具有現象級影響力的作品來打破圈層、驗證模式。
而在此之前,它仍是一場需要平台、內容方、技術與觀眾耐心博弈的長期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