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GN圈子中所說的「聖地巡禮」,特指某部作品的愛好者們,實際前往探訪現實中的場景原型所在地(即「聖地」)。接下來我們所聊到的聖地,並非因取景自某部動(漫)畫作品,而是因為其對於中國動(漫)畫產業具有標誌性的意義,這座首家「國字號」動漫博物館,館內陳列包括原畫、台本、史料、刊物、模型周邊等各類藏品2萬餘件,通過實物、原稿及大量圖文影像資料,反映中國動(漫)畫產業自上世紀30年代起步以來的發展歷程。對整個動(漫)畫行業從業者及學生都有很高的參觀學習價值,從這方面來講,也稱之為行業「聖地」實至名歸。
第十七屆中國國際動漫節舉辦期間,我幸運地預約到了中國動漫博物館的參觀門票,跟隨着「動漫你的遐想」—「動漫你的回憶」—「動漫你的今天」—「動漫你的未來」四大常設展館的順序,來領略中國動(漫)畫行業的精彩紛呈。(前方預警,多圖)
位於一層序廳的「動漫你的遐想」,通過影像效果,可以沉浸在濃郁的動漫氛圍中,「百年之最」呈現出百年間國內知名動畫、漫畫作品,見證着國產動(漫)畫的榮耀瞬間。
二層展廳「動漫你的回憶」展示了中國動漫的發展歷史。從早期雛形,到晚清、民國時期,再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動畫和漫畫由並行發展到逐漸交融。其中,漫畫在歷經不斷演變後,畫風、題材、手段等推陳出新,逐漸走向多元化。動畫在艱苦條件下起步,經過幾代藝術家的共同努力,建立了獨樹一幟的中國動畫美學。
不同藝術表現形式的動畫
《動漫時代》、《畫王》一代人的回憶
《動漫時代》創刊於1998年11月,是中國大陸最早的動漫資訊類雜誌,也是第一個使用「動漫」這一詞彙的公開發行刊物。
場景還原的小互動
分鏡、台本、座談會議紀要、動畫生產記錄卡、動畫返修記錄單
從座位可以看出時代(單雙號細節好評)
《寶蓮燈》、《葫蘆兄弟》、《黑貓警長》、《海爾兄弟》、《封神榜傳奇》、《西遊記》、《我為歌狂》……我們這一代的童年
港澳台動畫和漫畫
三樓展廳「動漫你的今天」展示了當今國內動漫產業政策、作品薈萃、衍生、創作等內容,並提供了動漫之家的沉浸式體驗,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動漫。自2004年以來,國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多措並舉引導民族動漫產業發展壯大,湧現出一批批動漫精品力作,形成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在此過程中,「動漫」概念的內涵逐漸豐富,外延逐漸擴大,衍生出許多新領域,走向大眾生活的角角落落。
這裡是整館參觀下來感觸最深的一面牆,除了詳細介紹杭州中國國際動漫節的發展歷程及展會紀念展品外,國內其他兄弟展會單位,也作為數字化資料收錄其中,這其中包括北京IDO、北京夢次元、長春動博會、上海CHINAJOY、上海CCG、重慶西漫、深圳動漫節、深圳電玩節、廣州CICF、廣州螢火蟲、廣州YACA、東莞漫博會、武漢艾妮動漫展、武漢AP動漫(同人)展、常州動漫周、成都CD……做展這麼多年,展會品牌作為資料被官方收錄認可展示,榮譽伴隨着背後的努力和付出,值得我們為之加油前行!
同步還收錄展出了一些展會的紀念品(門票、證件、場刊、衍生品)
整面作品氣泡牆可以點開作品閱覽
漫畫家捐贈的漫畫原稿
動漫角色扮演(COSPLAY)
動漫演藝
動漫文旅活動
COSPLAY、動漫演藝、動漫文旅活動。同動漫展會活動一樣,兄弟們做了這麼多年,能作為動漫衍生產業分類收錄至中國動漫博物館,這是官方對整個後端下游產業的認可,值得我們繼續為之奮鬥。
這裡想多嘮叨幾句,今年中國國際動漫節我司作為協辦單位參與了國際動漫遊戲商務大會iABC創投大會,感謝iABC及創投大會組委會採納了我們提出開設動漫化衍生產業新組別的建議,我們力求向行業評審及業內同仁展現行業的多元性。每年全國動漫展會活動千餘場,真正能被收錄進館的展會品牌只有十幾家,全國COSPLAY愛好者數十萬計,真正走上職業動漫舞台劇、實景演藝、職業化演出的頭部演員屈指可數,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動漫演藝專業委員會的成立,推動了動漫演藝的更進一步專業化,而iABC創投大會衍生組別,則提供了更好的交流平台,一直以來行業的後端下游產業都在默默做自己的,大家需要更多這樣的平台,去交流及促進合作,願動漫化衍生產業組別設立這小小的一步,能長久走下去。
衍生產品展示
動畫製作流程介紹(這裡是玄機科技專場)
四樓展廳「動漫你的未來」展示了動漫在虛擬現實、體感互動、觸摸交互等前沿科技中的運用。本層還設有多個實驗探索空間,並設立多個功能區及影視區,查閱博物館公眾號介紹發現,10月1日—2日,四樓影視區不間斷有進行動畫電影展映及動畫分享沙龍活動,我參觀的時間是9月29日,沒趕上活動內容。
本次參觀大約用時2小時,因時間倉促,沒有仔細參觀每樣展品,下次來杭州計劃二刷中國動漫博物館,仔細拍一些展品的素材資料。特別向還沒有來參觀的朋友們推薦,建議整館參觀(含臨展內容)預留3小時以上時間,參觀展覽館免費,需要提前預約門票,預約通道在微信公眾號「中國動漫博物館」下方菜單欄,可直接進行預約。
圖/文:憂鬱的小胖(部分文字內容及圖片摘錄自中國動漫博物館官方公眾號及官方介紹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