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拍劇/合拍片害慘了港劇/港片?倒果為因要不得

近年來,我在很多平台都看到一種說法,合拍片與合拍劇的泛濫,導致港片和港劇的衰落,港圈由此魅力不再。但我想說的是,這種說法很有問題。

事實上,香港影視工作者的大規模北上,合拍片/合拍劇的盛行,是在港片/港劇在寶島/海外市場萎縮厲害,又在自己家鄉競爭不過好萊塢電影等西片後才發生的,尤其是03年之後,北上被當成救產業的唯一出路。

也就是說先有了港片/港劇的衰落,才有的合拍劇/合拍片盛行,我們怎麼能倒果為因呢?

有人可能會說,因為合拍劇/合拍片掣肘多,所以導致越來越沒港味,劣幣驅逐良幣。那他們可以不受這個掣肘,不拍合拍片,只拍所謂真正的,有港味的作品,學學杜Sir,那不也挺好的不是嗎?為什麼不呢?

或者說,他們可以去奪回丟失的海外市場。可是,奪不回來,也不去奪,選擇要合拍片/合拍劇續命。所以,你怎麼能怪這種模式害了港片/港劇呢?不能這樣。

當然,我並非說一點都沒有影響,但是,既然幾年前有一部電影都能拿金像獎,說明你可以拍啊,只是拿不到合拍片的資金,如果你有勇氣/覺得拍那些作品可以重奪海外市場,那你根本不需要這個資金和市場。

在香港電影人里,我最佩服古天樂,他拍了很多合拍片,其中很大部分都是爛片,但靠着這些所謂的爛片,他獲得了很多票房,然後把片酬/分成轉投到所謂有港味的非合拍作品中,對於香港電影圈而言,他的貢獻比杜sir更大。

不過,古天樂的很多電影能在內地票房不錯,很大程度上是靠情懷加持的,而且他是個熱心公益的人,不管質量如何,大家都願意捧場。講真,他也50多歲了,還能全勤多久呢?還能賺多少錢為港產影視產業輸血呢?比他年輕的在內地可扛不起票房。另外,80後和90後的消費主力地位正在被00後完全拿下,到時候還指望沒有那種情懷的後者買單嗎?別搞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