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1月17日,一個粉嘟嘟的小女孩,出生在山東青島一個大富之家。
這個女孩的父親,是一名教育家,母親是名門閨秀,這對夫婦當時在全國很多城市,都開辦了學校。
父母給這個女孩,取名李銳。希望女兒具有銳不可當的氣勢。
事實上,這個女兒,在日後的發展中,也的確如她最初的名字一般,在革命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而同年的9月14日,這個女孩,又多了個妹妹。父母又給她取名叫李鑑。希望這個女兒,像大鑑一樣,具有寬闊包容的胸懷。
後來這兩個女孩跟隨父母到了北平定居。1922年,她們又多了個小妹妹,父母給她取名,叫李鏵。
只是他們家誰也沒想到,這李家三姐妹,後來都成為了觀眾和影迷非常喜愛的影劇演員。
一、
李家三姐妹,命運的改變,發生在1937年。
這一年,武漢成立了一家電影廠,需要演員,於是就到北平來招生。
當時已經在北京京華美術學院音樂系學習的李銳,聽到消息後,很是興奮。因為她自幼愛好文藝,尤其熱愛表演,於是就積極報名參加了考試。因為她長得漂亮,嗓音條件又出色,所以很順利就被錄取了。
但當時李銳已經結婚,並且有了一個一歲的孩子。李母不放心李銳獨自前往,便讓李鑑隨姐姐一路同行,相互之間,也有個照應。
李鑑呢,從小到大,都更像個男孩子,不僅膽子比姐姐大,而且擅長游泳、田徑和排球等各種體育項目,目標是成為一名體育健兒。1933年,年僅16歲的李鑑,就在第十七屆華北運動會上,以36米75的優異成績,打破了當年北京市鉛球投擲項目的紀錄。
但為了照顧身體柔弱的姐姐,李鑑放棄了自己做小學老師的工作,和姐姐李銳一起,一同前往武漢。結果沒想到,這一去,一向喜歡體育運動的李鑑,也走上了演藝之路。
並且還在同一出話劇中,為姐姐李銳演「媽」。
原來李鑑隨姐姐到武漢後,遇見了我國話劇藝術的奠基者熊佛西。熊佛西一看朝氣蓬勃的李鑑,馬上眼前一亮,說,你的身上充滿了生命的力量,完全可以當演員。
就這樣,李鑑便和姐姐一起,都成為了電影製片廠的電影演員。姐姐李銳改名叫李恩琪,並很快在中國電影製片廠,成為和白楊、舒綉文等齊名的電影明星。
而李鑑呢,則改名為了李健,因為她還是想成為一名體育「健兒」。
沒錯,這個李健,就是大家最熟悉的「中國銀幕老大娘」之一。
李健那年才剛滿20歲,但她所出演的第一個角色,就是一個剛強的「母親」。
說起這段經歷,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1938年1月月13日,眼看由陽翰笙創作的話劇《塞上風雲》馬上就要在重慶上演了。但好巧不巧,在劇中出演蒙古族母親一角的演員,卻在這時突然生病,高燒不止,根本無法登台。這可把導演給急壞了。
李健看到導演像熱鍋上的螞蟻無計可施,於是就大膽提出,要不我上去試試看吧。導演也沒有別的辦法了,見有人「江湖救急」,當然喜不自禁。
而李健之所以胸有成竹地毛遂自薦,是因為她自信可以演好這個角色。因為她有「生活」。首先,她的媽媽就跟劇中的母親性格相近,而且她在北京的時候,家就住在雍和宮南牆戲樓衚衕,隔壁不遠處,就有一家專賣蒙古族服裝的店鋪,李健跟那老闆娘也很熟。
只是當時大家都很擔心李健的身體狀況。因為她當時已經懷孕了四五個月了,大夥都生怕有個什麼閃失。可李健說,我有分寸,你們就放心吧。
結果,李健初次登台,便大獲成功。而在劇中出演蒙古族女兒羅爾姬娜的,正是她的姐姐李恩琪(在同名電影中,這個角色由舒綉文扮演)。
記得當天演出結束後,大家都很興奮。李健正被一群同事簇擁着表示祝賀呢,突然有人從背後拍了她兩下,回頭一看,是姐姐李恩琪,說,「我叫你媽,你還真敢答應。」說完哈哈直樂。李健趕緊說「那是台詞」。
就這樣,李家兩姐妹就都走上了演藝之路。
唯一不同的,是姐姐李恩琪終於圓了自己從小的夢。
而妹妹李健,則是被動「入行」。
可她在中國電影圈的發展,卻明顯比姐姐更具知名度和影響力。
當時正處於全民積极參与抗戰的時期,李家最小的妹妹李鏵,眼看着兩位姐姐,通過出演話劇和電影的方式,參與到抗日宣傳的隊伍中,很受啟發。再加上她從小生長在北京,能說一口流利的標準普通話,所以她也很快也走上了演藝之路。
但她們這李家三姐妹中,卻數李鏵的命運,最為坎坷。
二、
李恩琪和李健兩姐妹,曾同在抗戰時期的中國電影製片廠做演員,後來又一同參加四川旅外抗敵演劇隊,1941年轉入重慶中華劇藝社任演員。這期間李健曾在史東山執導的電影《保衛我們的土地》中出演農村大嫂一角。
但不久,兩姐妹就跟隨部隊去了不同的城市。
李恩琪先是在武漢軍區勝利話劇團做演員,後來又加入南京軍區前線話劇團,並作為台柱子之一,在話劇《茶花女》中出演過馬格里特、在《家》中出演過梅表姐、在《大雷雨》中出演過卡特琳娜。
而大家對她最為熟悉的影視角色,一個是電影《東進序曲》中的九姨太,一個是86版《西遊記》中的黎山老母。
而黎山老母這個角色,還是李恩琪給「撿來的」。
話說當年央視《西遊記》劇組導演楊潔,帶領攝製組到九寨溝拍外景。結果無意中,遇到了一個旅行團。楊潔覺得旅行團中有位老人,十分眼熟,於是就上前問她,是不是演過《東進序曲》中的九姨太。結果對方正是李恩琪。楊潔十分歡喜,當下就定下由她來出演黎山老母。
那年李恩琪已經60多歲了,但扮上妝之後,卻相當富態又漂亮。
而且李恩琪在劇組演戲特別認真。儘管戲份不多,但她的敬業精神,卻給六小齡童等後輩演員,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她經常會對六小齡童說,一個演員,無論取得多大成就,都要家庭和睦。這給了六小齡童來很大的啟發。
李恩琪還曾在《霓虹燈下的哨兵》、《四渡赤水》、《特急警報333》、《生活的馬拉松》、《大潮流》等影視作品中出演角色。其中《霓虹燈下的哨兵》中的林乃嫻一角,相信大家都還存有印象。
而她的妹妹李健,則在1947年回到北平,成為「中電」三廠的電影演員。1949年北京電影製片廠成立的時候,她和於藍等一起,都是最早的演員之一。
她在北影廠,成為了以出演大嫂和大娘等中老年女性形象為主的「實力派」女演員。
更有影迷和網友,將她和和陳立中、凌元、黃素影並稱為「北影四大老旦」。
李健從影后出演的影視作品實在太多了,在光影中塑造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老大娘」形象。其中最令我們難忘的,無疑是《祝福》中的祥林嫂婆婆、《紅旗譜》中的老祥奶奶、《暴風驟雨》中的杜、《小兵張嘎》中的嘎子奶奶、《黑三角》中的楊大娘、《人到中年》中的陳大媽等。
她演壞婆婆令人髮指,演好奶奶又慈眉善目,「變臉」功夫着實厲害。
這使她成為廣大影迷最為熟悉的北影廠老戲骨之一。
李恩琪和李健,雖然在幾次運動中都有受到過一些衝擊,但相對來講,還算平穩度過。
可是她們的妹妹李鏵,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三、
1949年10月1日,李家三姐妹分別在三座不同的城市,慶祝新中國的成立。李恩琪在南京,李健在北京,而她們的妹妹李鏵,則去了遙遠的東北,成為了東北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前身)的演員。曾在電影《懸崖》中出演過縣醫院護士等角色。
不過李鏵在長影廠,在配音領域取得的成績更為顯著。她總共為300多部譯製片擔任過配音,甚至還配唱過影片的主題歌。其中她為《伊倫娜,回家去》、《女人的一生》、《浪花之戀》、《戰火中的婦女》、《三個忠實的朋友》、《寅次郎的故事之浪花之戀》等電影擔任的配音,很是令人着迷。
80年代她因在日本電影《媽媽的生日》中擔任配音,還獲得了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但1957年,李鏵卻被錯劃成「右派」,飽受折磨。這使她在長影廠受到排擠和打壓,很長時間都得不到重用。一直到1979年,她才在長影廠恢復了名譽。但此時的她,卻早已芳華不再,白白浪費了20幾年的美好時光。
並且李鏵還是這三姐妹中,最早離世的一個。
在她離世的前一年,她的丈夫也走了。
她的丈夫,也是長影廠演員,名叫吳代堯,擅長在老的影視作品中出演日軍軍官。比如《山城雪》中的朝野二、《四世同堂》中的井田、《黑太陽731》中的菊地軍醫等,都是由他扮演的。
吳代堯和李鏵的感情非常好,兩人相濡以沫了一輩子。1997年吳代堯去世後,李鏵很是傷心,然後她1998年就走了,享年76歲。
而她的兩位姐姐,卻都很長壽。
一個活到91歲,一個活到96歲。
其中李健堪稱「活到老,演到老」的代表。她一直到2000年的時候,仍在拍戲。這一年,她已經83歲高齡了,但依然在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出演了徐奶奶一角。
這當然與她從小就喜歡鍛煉身體和性情豁達,有着極大的關係。
2007年,90歲的李健,獲得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頒發的「金鳳凰獎」特別榮譽獎。
當時,她還激動地說,「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還願意再演60年」。
但這個心愿她並未來得及實現,因為第二年,也就是2008年12月1日,她就安然離世了。享年91歲。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位老藝術家所留下的遺囑,那就是不辦喪事,一切從簡。但於藍、凌元、黃素影等老姐妹,還是紛紛自發地前來悼念。
聽到妹妹去世的消息,李恩琪當然也很傷心。
她於1976年離休後,就來到了四川成都定居。
在這座著名的「休閑之都」,李恩琪過着幸福寧靜的生活。
當然,她也參加了一系列影視作品的拍攝。但更多的時間,她卻是和家人一起盡享天倫之樂。
最值得欽佩的,是她的好學精神。
據說她在96歲高齡的時候,仍然熱衷於製作各種手工藝品,並且還在自家陽台,搞了個「工作室」。此外,她還天天讀報和學習外語。
我覺得這是她的長壽秘訣之一。
而最重要的一點,則是她一切都「拿得起,放得下」——所謂曠達者長壽,我想說的就是這樣的老藝術家。
2013年元宵節這一天,李恩琪在闔家團圓中安然仙逝。她的後輩說,她低調了一輩子,走得時候,也如此悄無聲息。
李家三姐妹,在影壇都留下了她們的身影,並取得了輝煌的成績。而正如六小齡童所說,這些老藝術家,她們留給後輩最寶貴的財富,不僅僅是她們所塑造的那些生動的形象,更有她們的人格魅力,不提榮耀、不提苦難,但卻用一生,書寫了各自的傳奇。
那麼這李家三姐妹,大家還記得她們嗎?
歡迎通過留言區,與更多朋友,進行互動和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