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腳下,絲路迴響。7月6日21時,烏魯木齊京劇院將迎來新編歷史京劇《故土新歸》的新疆首演,這部由國家京劇院與烏魯木齊市京劇團(新疆京劇團)共同創排。
演職人員表。受訪者提供
歷時兩年匠心打磨的史詩級劇目,以左宗棠抬棺西征、收復新疆的壯舉為藍本,將「一炮成功」「新栽楊柳三千里」等歷史場景凝練為舞台藝術。
7月6日,烏魯木齊京劇院外景。記者王暢彤攝
當天15時許,距離演出開場尚有時間,劇場已化身沉浸式歷史長廊。
入口處巨幅海報上,田磊飾演的左宗棠手持摺扇目光炯炯,林則徐、李鴻章、慈禧等人物形象與劇中「故土新歸」的故事交相輝映。
7月6日,烏魯木齊京劇院內的《故土新歸》主題打卡點。記者王暢彤攝
劇場走廊內,精心設計的林則徐、左宗棠、李鴻章人物形象打卡點再現劇中關鍵場景。 漫步走廊,不由得令人想起林則徐與左宗棠的「湘江夜會」,這場改變歷史走向的對話,是劇中重要的開題之筆,而此刻正以藝術形式向當代觀眾再現。
7月6日,烏魯木齊京劇院內的《故土新歸》主題打卡點。記者王暢彤攝
走進劇場,暖色調的燈光映照紅色座席產生溫馨之感,後台陳列的清代紋樣戲服與大炮、刀劍、柳枝等道具,見證着創作團隊對歷史細節的考究。
7月6日,烏魯木齊京劇院劇場內景。記者王暢彤攝
7月6日,烏魯木齊京劇院劇場樂池。記者王暢彤攝
7月6日,烏魯木齊京劇院劇場後台《故土新歸》相關道具。記者王暢彤攝
回顧創排歷程,主創團隊們多次赴新疆博物館、烏魯木齊市博物館、哈密左宗棠紀念館、「一炮成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實地採風,讓歷史照進現實,在文藝舞台上彰顯「讓文物說話,讓歷史鮮活」的理念。
7月6日,烏魯木齊京劇院劇場內景。記者王暢彤攝
7月6日,烏魯木齊京劇院劇場後台《故土新歸》相關道具。記者王暢彤攝
觀眾留言牆上,留白正等待觀眾填滿。戲迷微信群里:「期待田磊老師唱出左公的肝膽」「想看歷史故事的京劇藝術表達」等評論里是觀眾們按捺不住的期待。
即日起,新編歷史京劇《故土新歸》於7月6日、7日連續兩天登台烏魯木齊京劇院。
今日21時,這部融合家國大義與藝術創新的作品,終將在故事發生的熱土上完成最動人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