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們誰懂啊!最近刷到一部劇預告片,直接給我看精神了——《心訴》!
王陽演檢察官,孫千演刑辯律師,這倆從師徒變對手的設定,光是想想就已經有「法庭火花四濺」的畫面了!
更絕的是滕華濤居然來監製,咱就是說《心術》《蝸居》的老粉一整個DNA動起來了!
先說選角有多絕——王陽一戴眼鏡,我就想叫他「徐檢」!
預告里他穿着檢察制服翻卷宗的樣子,眼神冷得能凍住人,活脫脫一個「法理推土機」。
結果孫千飾演的羅迅一出場就搞事情:「老師,這次我可要和您當庭對簿了。」
小姑娘眼裡帶刀,嘴角還掛着三分笑,這師徒倆在法庭上「互懟」的名場面,簡直是「法學系學生期末考現場」既視感!
別的劇搞懸疑靠反轉,這劇搞暴擊靠「真實」!未成年人弒親、網紅被網暴致死、醫院天價葯糾紛……每個案件都像從熱搜里摳出來的一樣扎心。
該劇採用小單元劇形式直接切開六個社會膿瘡:網絡暴力受害者舉着「人言可畏」的血書跳樓、醫療糾紛中患方家屬崩潰砸窗、被校園霸凌的少年舉起美工刀……最揪心的是「未成年人弒親案」,
檢察官堅持「法律面前無特殊」,律師卻拿出兇手長期被虐待的病歷:「他是施害者,也是千瘡百孔的受害者。」
劇中沒有非黑即白的審判,每個案件都像多稜鏡,折射出法理與情理的撕扯。
當鏡頭掃過被告席上掩面痛哭的少年,彈幕里「到底誰該被審判」的討論刷屏,這不正是劇集的力量?
為了還原刑訴流程,劇組甚至請來了真實檢察官當顧問,於是我們看到羅迅在看守所隔着玻璃取證時,哈氣在玻璃上凝成白霧;徐如林在暴雨夜勘查現場,皮鞋陷進泥里的細節。
這些煙火氣,讓法治劇不再是空中樓閣,而是照進現實的法治課。
《心訴》它像一面鏡子,讓觀眾看見法律不是萬能的解藥,卻是穿透迷霧的光。
當徐如林在結案陳詞中說:「我們判的不是案子,是別人的人生」時,我忽然明白——這部劇的終極命題,從來不是輸贏,而是如何在法理的框架里,守住人心的溫度。
或許這才是滕華濤想通過鏡頭告訴我們的:法律的終極意義,不是懲罰,而是讓每個靈魂都能在陽光下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