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的偉大與堅韌!「唐式川劇變臉女孩」母親趙海英被評為孝老愛親「四川好人」

2025年04月11日16:00:17 娛樂 5067

封面新聞記者 謝傑

4月10日,由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的四川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典型發佈廳正式上線,2025年第一季度「四川好人榜」發佈。 堅強母親用愛「澆灌」19載,育出「唐氏變臉第一人」。南充市蓬安縣周口街道青龍街社區居民趙海英,被評為「孝老愛親好人」。

母愛的偉大與堅韌!「唐式川劇變臉女孩」母親趙海英被評為孝老愛親「四川好人」 - 天天要聞

四川好人發佈廳的頁面截圖。

趙海英是誰?她是2024年受到全網關注的「唐氏川劇變臉女孩」殷秋華的母親。是在全國的唐氏綜合征患者家庭中,一位充滿能量、時常鼓勵大家的「唐寶母親」。

2024年4月,讓殷秋華走紅全網的視頻里,趙海英拿着「戒尺」嚴厲呵斥女兒壓腿拉伸的畫面,讓這位母親,面對諸多聲音。

母愛的偉大與堅韌!「唐式川劇變臉女孩」母親趙海英被評為孝老愛親「四川好人」 - 天天要聞

趙海英陪女兒秋華去演出。(受訪者供圖)

然而,這背後,是一位母親為家中幺女「向不可能要可能」的故事。

「我們是一個幸福的大家庭,有11口人,秋華是家裡的『團寵』。」趙海英告訴封面新聞記者,38歲那一年,她和丈夫在重組家庭後,生下期待已久的女兒,因出生在農曆九月,取名「秋華」。

沒多久,秋華就檢查出口腔上顎有個洞。出生時八斤多,40天後只剩3斤,越喂越小。6個月時,被診斷為「唐氏寶寶」。他們前往重慶、成都、北京多地求醫,得知這個病不僅在中國、在全世界都沒法醫治後,回到蓬安老家。

但,他們從沒想過放棄。

想方設法學習「唐寶」針對性訓練,1歲可以抬頭,2歲能邁出步伐,3歲縫合了口腔,7歲能獨立行走。趙海英說,「每一步,都很慢,讓我們心痛,也讓我們歡喜。」

母愛的偉大與堅韌!「唐式川劇變臉女孩」母親趙海英被評為孝老愛親「四川好人」 - 天天要聞

趙海英說,這一路雖苦,但也充滿快樂。(攝影:謝傑)

7歲後,趙海英和丈夫開始思考女兒的未來。「想找到一個她喜歡的、願意學的、能學會的謀生技能,能有口飯吃。」這一找,就是10年。

2021年,秋華遇到蓬安縣文化館川劇老師林春,一家人軟磨硬泡,成功拜師。趙媽媽回憶,接觸到川劇變臉,秋華臉上的專註和眼神里的光,彷彿都在說,這就是她和女兒找了10年的「喜歡」。

一開始,女兒因為身體和智力情況,學習很慢。老師一個動作要教幾百遍,教了就忘了。於是,趙媽媽陪着女兒一起學。秋華身體軟,四肢不協調。趙媽媽就跪在地上一點點掰着女兒的腳,找到角度、力度和位置,反覆練成肌肉記憶

母愛的偉大與堅韌!「唐式川劇變臉女孩」母親趙海英被評為孝老愛親「四川好人」 - 天天要聞

趙海英(右一)和丈夫(左一),陪秋華練習。(拍攝:謝傑)

從一個簡單動作學一周,到後來,形成一套自主學習訓練邏輯。一年、兩年、三年……在趙海英母愛的澆灌下,秋華在學習川劇變臉的過程中,迎來蛻變和新生。

母愛的偉大與堅韌!「唐式川劇變臉女孩」母親趙海英被評為孝老愛親「四川好人」 - 天天要聞

陪伴女兒上課,是這些年趙海英的常態。(攝影:謝傑)

這愛不僅是對秋華。趙海英是整個大家庭的「核心擔當」。對老人,對兒女,對孫輩,趙海英都熱情溫柔,用心關愛。面對「家裡有個唐氏特殊兒童」的聲音和眼光,趙海英泰然面對,帶着秋華融入大家庭,張羅家庭聚會、家庭出遊等,讓秋華成為一大家子的「團寵」,也讓秋華在和幾十位家人的相處中,學會和世界的良性互動。

母愛的偉大與堅韌!「唐式川劇變臉女孩」母親趙海英被評為孝老愛親「四川好人」 - 天天要聞

趙海英和女兒殷秋華。(受訪者供圖)

「我很感謝媽媽,為她開心。」4月10日晚,得知母親獲得「四川好人」稱號,殷秋華向封面新聞記者表示,她非常開心。「媽媽很辛苦,我愛媽媽!」

娛樂分類資訊推薦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 天天要聞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過期藥品與保健品:家中的小藥箱往往是容易被忽視的地方,一些過期的藥品和保健品不僅失去了原有的效用,還可能產生有害物質,誤服將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大掃除時,務必檢查並清理這些過期物品,確保家庭用藥安全。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 天天要聞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上海觀眾以包容態度看待新編劇目,《織造府》演出現場的熱烈感覺撲面而來。」4月11日、12日,南京市越劇團團長,梅花獎、白玉蘭獎得主李曉旭攜新劇《織造府》登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她分飾曹雪芹、賈寶玉兩角,帶領一群年輕演員展示不一樣的《紅樓夢》故事。《織造府》作為畢派小生,李曉旭對上海充滿感情,「我是畢春芳...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 天天要聞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中新社合肥4月13日電 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作者 傅天騁 黃梅戲遇上相聲曲藝,歷史人物「穿越」舞台,安徽方言化身「爆梗」——在安徽合肥一家相聲館裏,每天都上演着傳統曲藝與青春潮流的奇妙碰撞。劇場創始人薛培森透露,自推出「新派皖韻相聲」以來,「95後」至「00後」觀眾佔比突破80%,百餘座位周周爆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