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許伊雯
「企業的未來,需要更多年輕人站上舞台中央挑大樑。」昨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經濟半小時》用9分鐘時長聚焦傳化集團。節目中,傳化集團副總裁、集團青年人才官徐迅談及畢業季就業新機會時,這句關於青年力量的判斷擲地有聲。
鏡頭轉向傳化集團的實驗室,三塊看似普通的布料正在接受一場特殊測試:藍色染液滴落瞬間,未處理的布料上染液凝成水珠,常規產品處理的布料擴散緩慢,而經低溫低鹼技術處理的面料上,染液如漣漪般迅速暈開、均勻滲透。
「這背後,是半年200多萬元銷售額的增長。」鏡頭外,傳化集團紡化事業部90後研發人員奚堅超和陸鳴緊盯着檢測數據。他們研發的低溫低鹼精鍊劑,一舉突破傳統紡織行業高溫高鹼的工藝瓶頸,不僅幫下游企業減少30%能耗、降低25%成本,產品推出僅兩個月,海外市場佔比就衝到了40%-50%。
這群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實驗室破壁者」,在原有基礎上持續創新迭代,僅用半年時間啃下了行業技術難題,正用創新為傳統工藝注入「減碳提速」的新動能。
作為新生代浙商的代表,潮新聞一直在關注這位「創二代」的成長與發展,此前,潮起新生代欄目還多次給這位青年才俊做過專訪。
傳化集團副總裁、集團青年人才官徐迅
8000多門課的「企業學堂」
給年輕人搭成長快車道
今年校招,傳化集團迎來近300名大學畢業生。從新材料研發到國際化市場運營,從it架構師到數字化解決方案工程師,企業的產品與產線在迭代,用人需求也在同步升級。
「年輕人也快速成長起來了!」傳化紡化事業部研發中心總經理葛琴琴表示,「在這個平台上,技術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東西既要專又要廣,有很大的難度。但如果是一個方向,成長還是比較快的。」
2024年,僅紡化板塊的全球新產品銷售額佔比就達15%。為讓年輕人跟上節奏,集團每年投入幾千萬元用於技能培訓,同時搭建起一座擁有8000多門課程的「企業學堂」。
「屏幕上實時跳動的是員工學分排名,涵蓋經營管理、企業發展各個領域,特別是這幾年面向ai的應用場景,我們有大量的課程包,使用率非常高,學分高的還有獎勵。」傳化集團組織與人才發展部總經理沈月鋼滑動後台界面介紹,這套傳化創設的「學分制」培養體系,正讓學習成為員工的「日常習慣」。
更特別的是「無簡歷」入職通道。「目前我們有60多個急招崗位,已有34人快速入職。應聘者不用投簡歷,因為後台已有完整檔案,他只要填寫『為什麼想應聘』『到崗後有什麼想法』就行。」沈月鋼說,這種「大學的培養式」機制,讓年輕員工能通過針對性培訓快速融入企業,提升原創能力,在實踐中找到成長路徑。
傳化集團紡化事業部應用實驗室
讓高管當師傅帶新人
帶年輕人闖世界、破邊界
「as a strategy and they have the creativity……(戰略與創造力缺一不可)」在傳化集團辦公大樓里,85後副總裁徐迅正用流利的英語與荷蘭、馬來西亞、泰國、印度的員工溝通。這位深耕全球化業務的新生代管理者,正以年輕人的視角重塑企業的國際化版圖。
開拓國際化業務、培育人才隊伍,是徐迅管理工作的一個重點。去年8月,記者曾對他進行專訪,報道刊發於潮新聞客戶端財經頻道《潮起新生代》專欄後,引發廣泛關注。他在採訪中提到,自己將在傳承祖輩開拓精神與商業敏銳度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優勢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同時持續強化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為了全方位招攬青年才俊,徐迅還分管傳化集團青年人才工作,他的主要職責就是不斷挖掘潛力股,精準挑出有發展前途的好苗子。徐迅日常有個特別習慣:每次國內外出差,都會從人才池挑選一名年輕人同行。「今年已經帶出去十幾個人了,路上聊想法、聊問題,也是一種沉浸式指導。」他說,比起老一輩「快速滿足客戶需求」的思路,新一代更要挖掘「原創性需求」,敢於突破行業慣性。
為了讓年輕人加速成長,徐迅推動推出hipo全球人才成長加速計劃:經層層推薦篩選出的近80名學員,每人都能匹配專屬導師。導師不限於紡化事業部內部,還包括其他事業板塊外部導師。除了指導學員完成重點項目外,還定期帶學員走出去參與重要會議與行業參訪,每月一次深入交流,針對性加速學員成長和發展。在這樣的培養體系下,越來越多90後、95後開始挑大樑。在紡化事業部,研發中心50%以上都是95後。
「企業要有未來,需要更多的年輕人挑大樑,我希望有更多年輕人站上舞台中央,承擔更多重要的工作。」徐迅的話語里,藏着這家企業的傳承與使命。
玻璃窗外,傳化大廈的logo在夜色中格外明亮。從1986年創業,到如今發展為布局化學化工、智能物流、科技農業、生命科學的現代化產業集團,近40年的傳化正在年輕力量的推動下闊步前行。
(受訪者供圖)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