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柯紀實
編輯/南柯紀實
<<·——前言——·>>
紀錄片是一種以展現真實生活為基礎的電影藝術形式。由於缺乏明確的定義,人們通常根據主題和表現方式來分類,這導致了各種各樣的紀錄片風格。這種模糊的邊界卻正是紀錄片獨特吸引人之處。
紀錄片具有新聞價值、真實性和深刻思考的特點,同時在藝術方面也有獨特之處。它在記錄人類社會的發展、生活變遷和文化傳承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眾多紀錄片類型中,田園紀錄片引導人們回歸自然和內心精神的家園,無論是在不同國家、地區、民族或歷史時期,都具有普遍的價值。
我們以日本的紀錄片《小森林》為例,分析了它獨特的人文魅力,探討了其美學構建和主題表達,希望可以從中獲得一些有益的啟示。
<<·——田園紀錄片的展現要素歸納——·>>
在中國哲學中,「田園冶」代表着一種相對隱秘的領域。不論是在籬笆下還是在南山深谷,這個概念承載了中國傳統的隱居思想。它不涵蓋整個自然界,只是自然美景的一部分。通過人文情感表達,它傳達了與世無爭、自得其樂的情感。
而其主角並非人類,而是這個田園環境中自然元素與人之間的聯繫。這個概念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田園環境是自然的一部分,通過人的干預在自然中創造出一片私密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人們不能進行大規模的改造,而是將花草、樹木、糧食、蔬菜等元素混合在一起,象徵著人與自然的親近。
民風民俗表達了田園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人們根據自然資源的賦予形成了穩定的、可傳承的價值觀念,用符合田園生活的文化形式來表達這些觀念。
這些文化形式包括民歌、舞蹈、戲曲、方言等,紀錄片可以以具象化的方式展示這些元素,喚起人們對遙遠家園的記憶,讓現代城市生活中的人們感受到那份特殊的情感連接。
第三點是關於田園中的生產勞作。田園並不僅僅是一個供人享受的空間,勞動和耕作是不可避免的。有時,勞作可能會很辛苦,也可能會出現作物生長不良的情況,就像有時會出現「草多豆苗少」的情況一樣。
然而,與現代機械化和規模化的農業相比,田園生產的勞作並不受經濟回報的限制。相對於人工種植和養殖,自然的恩賜更受人們歡迎。回歸自然、依賴自然獲得食物,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方式,也賦予了勞作和生產更加生動的生命氣息。
<<·——《小森林》的美學意境賞析——·>>
日本田園紀錄片《小森林》是根據五十嵐大介的同名漫畫改編而成的。它講述了一個年輕女孩市子逃離繁忙的城市生活,回歸自然,在田園中自給自足的生活。這部紀錄片分為兩部分,分別以夏秋和冬春為背景,生動地勾勒出了日本田園風光,真實地展現了人與自然相互依賴的關係。
影片的特點包括穩定的環境、簡單的情節、少數的角色以及大段的獨白。這種風格通過藝術性的手法,如潑墨寫意,創造了一個宛如世外桃源的畫面,展現了獨特的美學構建。
《小森林》可以被歸類為「偽紀錄片」,因為它用虛構的方式呈現了客觀真實的生活,更符合觀眾的觀賞習慣。這部電影分別展示了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景觀,但幾乎沒有複雜的情節,完全依賴季節的變化來推進故事。它有意地淡化了生產勞作的艱辛,甚至將之視為一種美的表現,突顯了田園生活的寧靜和平和。
在影片中,清晨、正午、黃昏等不同時間點展示了自然界的生命特徵,而濃霧、陰雨、冬雪等氣象變化則如同人類生活的不同階段一樣,為故事增添了層次和情感。
《小森林》毫不吝嗇時間和精力來展示美麗的自然風光。然而,在更微觀的視角下,它也展現了一塊小小的田園生活,大小恰好如一畝方塘,這使它變得格外獨特。
影片中的女主角對於周圍的山川風物雖然已經司空見慣,但她時常懷着感激之心。她關心着自己種植的糧食和蔬菜,努力守護着寧靜田園的美好。她毫不猶豫地從大自然中採集食材,將自然的豐富和人類的簡單生活表現得淋漓盡致。
自然慷慨地向人類提供和分享,這一美德也傳承在人際關係中,融入了許多感動和親情的元素。在《小森林》中,鄉村居民的善良和樸實通過栗子這種隨處可得的食物得以表達。
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烹飪方式都傳遞着同樣的溫情,這裡物質不僅僅代表財富,更是人際關係的紐帶。這種善良和樸實的品行本身也象徵著淡泊、寧靜和達觀的人生態度。
田園生活本身就代表了與世無爭的理念,而人類社會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存只是一條簡單的距離。
影片《小森林》特彆強調了穩定的社會關係,村民們代代相傳,互相支持,在一成不變的生活軌跡上前行,形成了一種後喻文化的典型特徵。這種特徵與城市生活的快節奏和機械化截然相反,也是紀錄片對現代城市化發展的一種批判和反思的表現。
每一片草地、每一棵樹木、每朵花朵和每個水果都展現了田園生活的美麗形態。它們之所以寶貴,是因為這種美麗不需要人為創造,只需從大自然中採擷。
在電影《小森林》中,大部分情節都是女主角的內心獨白,通過田地勞作、山間採摘、食物製作等方式來表達返璞歸真的生活美學。
她不斷思考生命的真諦,例如枝頭腐爛的果實,雖然經過堅韌的成長最終卻被流逝,或者丟棄的種子,在嚴寒冬季之後依然能堅強地生長、開花和結果。田園生活的美麗不僅在於最終的結果,更在於整個過程中的美妙。
美麗的自然景色無法掩蓋人的孤獨。電影《小森林》展示了看似寧靜的田園生活,但卻無法掩蓋因物質困境而帶來的煩惱。這一切問題引發了對生命意義的深刻思考。女主角經歷了母親的離世,被拋棄後,開始獨自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產生了懷疑自己是否是一個被遺棄的人的感覺。
在許多日本電影和電視作品中,都強調了被遺棄者的心理狀態,這反映出日本文化中對待自然、生命和個體的複雜心理。這種心理的形成可能與日本曾經的動蕩、狹小、壓迫、艱難的生存環境有關。
每個人都渴望找到穩定的生存依託,但往往被嚴酷的環境所拋棄。在自我面對悲傷和挫折時,他們形成了堅強的生存精神。這進一步展示了田園生活中的自力更生和自給自足的生存態度。
<<·——《小森林》紀錄片鏡頭語言構建——·>>
《小森林》中的電影鏡頭包括兩種主要類型:運動型和固定型。一開始,運動型的長鏡頭在影片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每個季節的開頭,女主角市子騎着單車在青山綠水之間穿行,除了偶爾的特寫、側影和中景,整整一分鐘的電影鏡頭都是她騎車的背影,以及大自然中美麗的田園景色。
而固定型的長鏡頭則呈現了自然風光的一角,包括煙雨中的田野、裊裊上升的炊煙、獨立的山鳥等。同時,這些固定型的鏡頭還展示了人物專註於某項工作的場景,例如與美食相關的加工和製作過程。
電影中巧妙運用了長鏡頭,最大程度地淡化了「人」作為主要角色的存在,包括女主角市子。市子成為了影片不同部分之間的過渡載體。無論是她從大自然中採摘食材,還是與村民互動勞作,甚至是回憶母親和食物的情節,這些長鏡頭都具有象徵性的時間流逝功能。
例如,市子將麵糰放入烤爐並撥動灰燼的場景,然後鏡頭切換到戶外的雨景和霧景,接着市子回來打開烤爐的場景。這些長鏡頭預示着烤麵包所需的時間的流逝,不僅與影片的主題"景色"相呼應,還有效地連接了相同場景的不同時間點,使觀眾在觀影過程中不會感到斷續或中斷。
《小森林》中對空鏡頭的運用已經達到了極致,而且與長鏡頭有很大的重合部分。每個鏡頭段落的開始、過渡和結束都包含了大量的空鏡頭,同時也運用了一種"融情於景"的表達方式。
舉個例子,在「夏篇」結束時,市子感嘆着「天空已經有了秋天的味道」,然後畫面切換到天空中的魚鱗雲。而在「冬篇」結束時,市子再次凝望天空,看到小森的上空一半是晴天,一半是陰天。這些不同的空鏡頭很好地反映出角色內心的情感。
儘管大部分空鏡頭並沒有情感上的意義,而且在鏡頭之間頻繁出現,但每一幀都展現了小森的世外桃源般的寧靜和樸實。這正是空鏡頭的價值所在,它呈現了人類的渺小和自然的廣袤,營造出一種悠然自得的美學意識。
超現實主義藝術的奠基人安德烈·勃勒東曾指出:「超現實主義是人類一種純粹的精神無意識活動,影像藝術的超現實性的重點在於突破藝術的理性,達到一種自由的境界,進入超越現實的境地。」
從這一特性來看,超現實主義鏡頭在紀錄片中的應用受到一些限制,因為它涉及到「真實性記錄」的矛盾問題。
然而,《小森林》是一部偽紀錄片,它精巧地將超現實主義鏡頭的語言運用在影片中不同段落之間的過渡中。這反而為影片增添了一種畫龍點睛的效果,賦予了時間和空間更深刻的寓意。
在《小森林》中,有兩組明顯的超現實主義鏡頭,一組用於描述空間,另一組用於描述時間。在空間的超現實主義鏡頭中,市子身處於被梅雨季節所包圍的屋檐下,整個空間就像是潛入湖底一樣。
她穿着潛水裝備,包括腳蹼和手蹼,然後躍入濕漉漉的空氣,彷彿一條解放的游魚。這個畫面呈現出她放棄了作為人的身份,也意味着她拋開了人類的煩惱。
而在時間的超現實主義鏡頭中,市子努力清除稻田中的雜草,但卻苦惱地發現,雜草在短時間內又長出新芽。當她伸出手掌時,一株草苗瞬間從她的手背冒出,迅速遍布全身。這兩組超現實主義鏡頭通過畫面語言生動地表達了人、自然和生命之間的衝突和矛盾。
在《小森林》這部田園紀錄片中,人物以及人際關係的呈現較為模糊,如市子與母親的關係以及市子與陌生來客之間的關係等。
為了避免過多使用長鏡頭和空鏡頭導致觀眾的審美疲勞,影片在鏡頭語言方面採用了不同角度的拍攝和剪輯,主要使用了短鏡頭和畫面分割的組合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影片切換鏡頭,創造了一定的快節奏特點,以平衡影片緩慢而悠長的敘事風格。
舉個例子,在「秋篇」中,市子回憶母親烹飪青菜的方式。這個回憶敘述既保持了與現實的緊密聯繫,又運用了一組短鏡頭切換,包括市子炒菜和母親炒菜的鏡頭。畫面被分成上下兩部分,切換步驟包括市子、母親、市子上半身加母親下半身、母親全身、母親上半身加市子下半身、市子全身。
此外,還包括母親和女兒隔空面對的鏡頭,或將它們組合在一起,結合了上半身和下半身、手部和面部的元素。這種鏡頭語言的運用具有象徵性意義,代表了市子成長為"母親"的過程,同時也為影片賦予了更多的人文性,以減輕大量山川風物的長鏡頭和空鏡頭所帶來的枯燥感。
<<·——結語——·>>
在國產紀錄片的製作中,往往存在大量素材的堆砌,將太多的責任壓在記錄本身上,這導致了急於展示的心態,但卻常常限制了觀眾的想像力。此外,線性敘事和明確的主題意圖也使得傳播過程中難以形成探索效應。
通過借鑒《小森林》的美學意境和語言構建,我們可以更好地傳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和哲學。
我們應該着重塑造典型要素,如田園的消失與城市的崛起、生活的壓力與情感的維繫、出發的無奈與回歸的艱難,以促進現代中國社會對田園生活的回憶,充分利用田園空間的自然優勢和歷史傳統。這樣可以更好地傳達和探索這些重要主題。
<<·——參考文獻——·>>
[1] 胡曉春. 農村文化紀錄片的美學元素與傳播———以《記住鄉愁》為例[J]. 新聞戰線,2017.
[2] 殷潔. 論呂本中與陶淵明對田園生活的不同選擇[J]. 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
[3] 馬少華. 文藝電影美學嬗變———以《小森林》系列電影為例[J]. 電影評介,2017.
[4] 曹亦千. 論《小森林》 的敘事特色[ J]. 電影文學,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