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卓棟 通訊員 江軒 譚耀廣
日前,由江門市委宣傳部、鶴山市委宣傳部與中國歌劇舞劇院共同出品的音樂劇《俠影·詠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中劇場首演,隨後該劇將開啟全國巡演。
十多年來,詠春題材影視藝術作品層出不窮,但作為詠春宗師梁贊故鄉的江門,在這些作品中卻難獲「流量」。記者注意到,江門此次與中國歌劇舞劇院攜手推出精品,有望改變「詠春熱、江門冷」的局面,藉助詠春這一武術品牌提升同中國著名僑鄉相匹配的城市顯示度。

音樂劇《俠影·詠春》首演 中國歌劇舞劇院供圖
《俠影·詠春》更有「五邑」味
2008年,電影《葉問》上映,詠春拳熱度持續高漲,相關的影視藝術作品也接連不斷。記者發現,音樂劇《俠影·詠春》是其中「五邑」味道最濃的作品。
江門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形容,音樂劇《俠影·詠春》「誕生於江門,發光於北京」,它由江門市委宣傳部、鶴山市委宣傳部與中國歌劇舞劇院聯合出品,得到江門市文化強市專項基金扶持。以往的詠春題材作品大多關注葉問生平事迹,而《俠影·詠春》則聚焦於葉問的師祖、祖籍江門鶴山古勞的詠春宗師梁贊,挖掘鶴山梁贊文化這一獨特的文化IP。
鶴山市委宣傳部人士表示,詠春拳始於嚴詠春,衍於梁贊。梁贊是詠春拳集大成者、一代宗師。如今,古勞被海內外詠春弟子奉為發源地。
據悉,音樂劇《俠影·詠春》在創作過程中,劇組多次前往江門鶴山等地採風,感受獨特僑鄉風土人情。他們向詠春拳傳承人學習拳法,加深對詠春文化的理解和感悟,通過紮根生活,不斷感受中華武術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平民英雄的民族精神,為劇目排演奠定了堅實基礎。

鶴山古勞的梁贊宗師立像 古勞鎮供圖
首映舞台上,漁舟點點、荷葉田田,懸壺濟世的醫館,煙火氣息濃厚的茶攤……一幅旖旎多姿、韻味無窮的古勞水鄉畫卷隨着劇情緩緩展開,形象地向觀眾展示五邑僑鄉風情。江門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音樂劇《俠影·詠春》是江門文藝精品創作的重點項目。作為新時代推進僑都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成功實踐,創編《俠影·詠春》將成為建設江門高質量文化強市的一次重要創新。
「贊先生」詮釋「俠之大者」
記者了解到,音樂劇《俠影·詠春》講述的是詠春宗師梁贊研究創立鶴山偏身詠春拳,用中華傳統武術振奮民族精神的故事。
鶴山市委宣傳部相關人士介紹,在鶴山,一直流傳着梁贊宗師行俠仗義的民間故事,如向黃華寶及梁二娣學藝、用棍法降服黃飛龍等。記者注意到,在這些民間故事基礎上,音樂劇《俠影·詠春》把劇情置於建立在晚清列強欺侮中國、洋人販賣華工背景中。劇中,梁贊以梁德榮之名出現。他是醫館的大夫,師父梁二娣是紅船艄公,師妹琴心是粵劇名伶,還有沉默寡言的雜役、聰明機智的夥計、混跡街頭的浪子、滿臉兇相的屠夫……在平凡的歲月中,他們藏起一身武藝、隱於市井。但面對國家危難,他們挺身而出,扶危濟貧,鋤強扶弱,而梁贊更是決定開宗立派,體現了平凡的中國人作出的不平凡的選擇。

劇中,面對國家危難,梁贊選擇開宗立派,以武術振奮民族精神 中國歌劇舞劇院供圖
編劇谷依曼表示:「音樂劇《俠影·詠春》講述詠春宗師梁贊先生的故事,他在一招一式中傳遞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正是對梁贊人生的一個生動詮釋。
古勞偏身詠春拳傳承人馮家輝表示,《俠影·詠春》音樂劇開了一個好頭,通過音樂劇更好地呈現了詠春精神,讓更多人了解鶴山樑贊詠春。
聯手創作精品提升城市知名度
用五邑題材做出僑都武術文化盛宴,彰顯江門與中國歌劇舞劇院聯手的成果。
江門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江門致力於從僑都文化資源寶庫中提煉題材、獲取靈感、汲取養分,聯合國內外的優秀文化藝術創作團隊開展藝術創作。而中國歌劇舞劇院是中央直屬院團中規模最大、藝術門類最多、歷史最悠久的國家級藝術劇院。更重要的是,此前在鶴山樑贊詠春文化節中,中國歌劇舞劇院已與鶴山結緣,創編詠春題材旅遊演藝項目。雙方的強強聯手,可謂水到渠成,相得益彰。

音樂劇《俠影·詠春》劇組前往鶴山採風並練習詠春拳 何雯意 攝
據悉,《俠影·詠春》首演得到了各方好評,並受到新華社、《人民日報》、中新社、央廣網、中國網等全國各大主流媒體的關注。業內專家指出,音樂劇《俠影·詠春》的創編,將有利於進一步弘揚詠春精神、講好詠春故事,進一步打響「鶴山樑贊·世界詠春」文化品牌,提升江門、鶴山的知名度,讓全國、全世界人民認識和讀懂江門。
江門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冀表示,當前,江門正在打造「10張城市名片」,塑造新的「城市人設」。這次三方合作打造音樂劇《俠影·詠春》,是以文藝創作的力量來講好江門故事、廣東故事、中國故事,進一步擦亮「華僑文脈的傳承地」名片。接下來,將大力推動該劇的巡演工作,力求將該劇打造成為對外傳播中華文化的精品項目。同時,組織開展「國際武術節」等系列活動,努力提升同中國著名僑鄉相匹配的城市顯示度。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黃鐵安
校對 | 潘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