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節的年夜飯,已經成為我們親戚團聚的傳統儀式。新京報資料圖
據央視網報道,在一些社交媒體平台上,「親戚」又成了熱門話題。其中,也不乏「親戚道德綁架」「親戚借錢不還怎麼辦」等具體難題的討論。這些話題有一個共同點,都是把「親戚」當成了一種負面存在,儘管這充滿着很多偏見。
這不是什麼新話題,實際上,至少在10年以前,一些網絡平台上就有了「親戚」相關的討論組,吸引大量網友參與討論,吐槽者甚眾。當然,大家都是匿名吐槽,沒有誰會發一封致自家親戚的公開信。
這也讓人懷疑,這些在網上吐槽親戚的人,現實中可能都是乖孩子,因為不敢當面和親戚發生衝突,才在網上偷偷發泄一下。
不管如何,10年時間過去,媒體形態發生變化,從文字為主到視頻為主,「親戚」這樣的話題仍然熱烈。這說明當前「一代新人」,還是面臨著老問題:
年輕一代正在走出原來的家庭和社會關係,到一個新環境建構自己的新世界,而這也是一個再造人際關係的過程。
每逢春節,人們不遠萬里也要趕回家團圓過年,也體現了人們與親戚那種斷不了的心理聯結。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離開「親戚」是人際關係現代化的開始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大量中國人開始離開家鄉,求學、打工,離開故鄉,到一個新環境。這個過程,就是一個「離開親戚」的過程。
每年春運,人們又從「異鄉」拎着大包小包,回到「老家」過年,去和親戚短暫交往——也很可能是交鋒。
這其實也是「社會關係」走向「現代化」的過程。「親戚」總是和故鄉與傳統聯繫起來,上世紀90年代主要是農村,最近10年則是小城市。
親戚就是「父母的社會關係」,本質上是一種血緣聯繫,從你一出生就註定,你無法選擇,也不能否定。在漫長的傳統社會,「親戚」不僅是關係,也是牢固的利益共同體。親戚之間的相互支撐,才能保持在農業社會的競爭力。
傳統社會中,除了極少數考取功名或者外出經商的人,大部分人一輩子都生活在固定的地方,「親戚關係」也是價值觀上的高度統一體。親戚之間也可能產生矛盾,但在「對外」時又是一個利益共同體。
「現代」和傳統的最大不同,就是要重建一個人的社會關係。從鄉村走到城市,就從「熟人社會」來到了陌生人社會。傳統社會中血緣和親戚是最重要的,而在都市的陌生人社會中,人們必須依賴法律——一種契約關係。
這就成為另外一種現實。那就是,即便是你同一個小區、同一棟樓的鄰居,也得依靠法律規範維持關係,而非「親戚」。
網上有一個經典類比,「就算是小區保安,也比親戚強」,這當然是一種偏見,不過,某種程度上也能說明這種新型社會關係的特點。保安不會像親戚一樣關心你是否結婚生子,大概率也不會向你借錢。但是,他又和純粹的陌生人不同。
小區保安會像熟人一樣問候你,有時候也會幫助你開門或者拿個快遞。這讓你感到溫暖,一種表面的、膚淺又可愛的溫暖,不會讓你有任何心理負擔。
這似乎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感,似乎就是人際關係的現代化。
北京園博園參加「盧溝曉月」詩會的人們。中秋團圓,實際上也寄寓着親戚間的血脈認同。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我們與親戚之間的心理聯結斷不了
如果你對小區保安這種超出陌生人的熱情感到溫暖,說明你內心仍渴望深層的聯結:能不能再深一點,就像二舅或者大姨那樣,但是又不要干涉我的生活?
這種模稜兩可的邊界感,也就是「新都市人」的雙重性。那些吐槽親戚的人,其實內心恰恰是渴望聯結的,他們渴望的是「少干預」「少綁架」的聯結。
但在現實里,你不夠決絕,你做不到乾脆就真的遠走他鄉,春節也不要回家,手機中不存親戚的電話號碼,你也做不到退出任何以「大家庭」「一家親」這些詞命名的「家族群」,做不到孤零零一個人在城市打拚。
因為,人總是感情動物。一個人的童年往往和親戚聯繫更多,在不知不覺間早已「相互嵌入」,要想徹底脫離又何嘗容易呢。
實際上,隨着社交媒體的普及,更多人都是在重構親戚關係。我接觸的人中,有「家族群」的朋友就越來越多。人們在抱怨家族群三觀不一致,經常撕裂乃至屏蔽對方的時候,其實也表明了對家族群的某種認同。
因此,我們願意繼續待在家族群里,哪怕是自己不發言,也不會輕易退群。這種家族群和親戚群的存在,似乎說明我們在社會關係方面還沒有徹底「現代」。但這未必是壞事。
生活在都市中的人,在享受「契約式」陌生人社會的輕鬆時,也會經常抱怨「城市的冷漠」。這其實有點抱怨錯了對象。冷漠的不是城市,而是「人」本身,更深層意義上,冷漠不是「別人」,而恰恰是自己。
所以,我們才去尋找同類,去找興趣小組或者約飯約酒。而每當此時,我們聲稱在意的那種「邊界感」,就又模稜兩可起來。
那麼,有沒有一種可能「再造」關係?二舅或者大姨,就當他們是應該疏遠的上一代,那麼表弟表姐,有沒有「共同進步」的可能?有沒有可能把「契約」和「血緣」結合在一起?
比如,和兄弟姐妹一起創業,可能是這世界上最困難的事情之一,但是我知道現實中仍不乏成功的例子。
說到底,儘管一些人嘴上說親戚「不香」了,我們也不能真的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因此,給陌生人以溫暖,給親戚以距離,都不容易,卻又都是值得我們去認真嘗試的心理聯結。
撰稿 / 張豐(專欄作家)
編輯 / 何睿
校對 /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