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本書,讓我體會最深的是在成事的心法部分,身份認同、語言表達和壓力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做好心理建設,明確個人身份
想像一下,你身邊有這樣一個人:
我經常對自己說一句話:「你是個干大事的人」。
我們辦公室有一幅字,上面寫着:我們很貴。
若你還沒富,請先讓自己像一個富人,用富人的思考方式、用富人心態、富人思維武裝自己,改變自己的氣質,讓自己看起來更具「富人氣」……
看到他的這些語錄,你會不會心生鄙夷:這不是給自己灌心靈雞湯么,靠畫大餅怎麼能讓自己變富變貴呢?
作者周嶺在《認知驅動》里談到的這個人是剽悍一隻貓(貓叔),非常成功的個人商業顧問,暢銷書《一年頂十年》的作者。
深度接觸貓叔後,周嶺發現他的所言並非狂妄,而是皆來自親身實踐。
這其實是推動個人成長非常重要的力量——心理建設,即明確自己的身份目標,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如果連你都不相信自己能幹成大賽,那就真的很難改變命運。
這讓我想起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的一段經歷。
他的高中老師,曾對全班同學說:「你們在座的,沒有一個能考上大學,以後一定都是農民。」
很多同學就奉為命運的旨意,要麼半途退學,要麼考一次就放棄了。
唯獨俞敏洪堅信可以改變命運,於是他考了一次又一次,終於在第三次參加高考後,以優異的成績被北京大學錄取,從此改變了人生際遇。
曾看過一句話:「一個人相信什麼,他未來的人生就會靠近什麼。」
很多人很難成功,不是沒有能力,恰恰是因為缺乏自我認同,沒有明確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不敢相信自己會成功。即使當好運眷顧時,也可能因為心理準備不足而錯失機會。
周嶺說:「那些能明確自己身份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他們肯花時間進行心理建設,能從上而下或從裡到外的改變自己。」
重塑自己身份的過程,或許有點難。但只有邁出這一步,才有可能獲得成長的動力,在遇到困惑和挫折之時選擇堅定地前行,最終創造不凡的人生奇蹟。
借用語言模式,改變思維習慣
我上初中的時候,其實一直不太自信。後來發生了一件事,對我的成長影響很大。
數學老師把我叫出教室,說有個參加數學奧賽的機會,我推薦你報名。
當時,雖然我的數學成績在班裡排名前三,但是自認為還達不到參賽的水準,便下意識地回應老師:「我不行。」
結果,老師說「還沒有嘗試,就說『你不行』?如果連你自己都覺得不行,還有誰能覺得你行呢?」
自那以後,我好像變得更勇敢了,樂於嘗試新鮮的挑戰,做任何事都告訴自己「我能行」,也開始在各種比賽中嶄露頭角。
你有沒有想過,究竟是你的語言決定了你的思維,還是你的思維決定了你的語言和行為?
我們的固有認知,會覺得心裏想什麼,嘴裏才會說出什麼,語言應該是思維的產物。
然而,周嶺在《認知驅動》一書告訴我們:語言和思維之間其實是雙向車道,而非單向車道。如果你知道自己還可以在思維和語言之間「逆向行駛」,你的生活就會多出很多主動的選擇。
正如《富爸爸,窮爸爸》中記錄的這個片段:
窮爸爸總是習慣說:「我可付不起!」,而富爸爸則會建議說:「我怎樣才能付得起?」
富爸爸認為,當你下意識地說出「我付不起」的時候,你的大腦就會停止思考;而如果你自問「我怎樣才能付得起?」,則會讓你的大腦動起來。
遇到困難的時候,千萬不要輕易地給出否定式的結論,認為自己「做不到」。一旦用這種封閉的語言關閉了思維的主動性,你就會放棄思考解決方案,從而讓自己真的陷入做不到的泥潭中。
不妨試試對自己說「我只是暫時做不到」、「我怎樣才能做成呢」,換一種表達,意味着這件事通過努力可以達成。
語言帶給一個人的心理暗示,會直接影響思維的出發點,從而影響行動的方向和結果。
正如周嶺所說:
「無論遇到什麼事情,說積極的話,不說消極的話;
無論遇到什麼人物,說和善的話,不說刻薄的話;
無論遇到什麼問題,說開放的話,不說絕對的話……」
一段成長之旅的覺醒,可以從改變語言開始。
保持適度焦慮,激活成長動力
最近有句話很流行:「人不是叫醒的,而是痛醒的。」
20多歲的時候,父母勸你少熬點夜,少吃垃圾食品,多注意身體,你是完全聽不進去的,因為這個時期你的身體還很抗造。等到一定年齡,體檢報告逐年亮紅燈,這才開始下定決心,鍛煉身體,注重養生。
初入職場,感覺終於可以逃脫學習的壓力了,不用考試的日子太爽了,於是下了班就追劇打遊戲。直到有一天,你出現在公司裁員名單上,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毫無競爭力。
作者周嶺認為:好的生活是始終遊走在舒適區邊緣。太大的壓力或沒有壓力都會使我們生活不幸,唯有適度的壓力才能讓我們的人生幸福源源不斷。
所謂適度,就是在當前最佳水平上再加一到兩成的難度。
沒有誰的人生可以一勞永逸,所謂的安逸很可能是潛伏的危機。生活中有一點壓力和焦慮,其實是好事。它們能讓我們保持警覺,避免能力退化,從而進化成更優秀的版本。
電影《功夫熊貓》也印證了這個道理。
熊貓阿寶本是一家麵條店的學徒,日子過得還算舒服。他渴望學習武功,但他太胖了,所有人都瞧不起他。直到遇到烏龜大師,他意外成為神龍大俠,被迫走上了習武之路。一路打怪升級,最終打贏了強大的敵人,拯救了家園。
試想,如果阿寶一直做麵條,不敢去突破,又怎會實現自己的夢想。
對於普通人來說,成長就是從自己的小世界裏走出來,在艱難中突破自己,然後獲得新的能力和見識,
貪戀舒適區勢必會走向退化,聰明人都會刻意保持適度的難受。
只有在挑戰中修鍊自己的耐壓性,不斷擴大能力邊界,才有機會贏得人生的掌控權。
寫在最後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其實也涌動着很多可能性,每個人都有成就自己的機會。《認知驅動》這本書,就提供了很多可以實操的成長方法論。
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教授貝南·塔布里茲和邁克爾·特雷爾的研究表明:
「如果一個雞蛋的蛋殼從外面裂開來,它的生命就結束了,但是如果一個雞蛋的蛋殼從內部裂開來,則意味着新的生命破殼而出,偉大的事物都是由內而外產生的。」
只有破除了認知上的藩籬,才能做成一件事,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
不妨跟着這本書,從最簡單的3個小習慣開始練習:
做好心理建設,明確身份目標;
重塑語言習慣,積極推動行動;
保持適度焦慮,挑戰能力邊界。
希望我們都能不斷重構自己的認知系統,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與理想的人生驚喜相逢。
本文作者:VV安,秋葉寫作營學員,曾任行業TOP1上市公司中層管理者,品牌管理專家。中國人民大學MBA,馳騁職場的治癒系成長教練,多平台簽約作者,願用文字溫暖精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