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冷暴力的人:可恨,但也可憐!》

2020年11月15日11:32:33 情感 1421

最近,我的好哥們小鄧向我吐露心扉,說和女朋友吵架了,冷戰中,想來我這住兩天。我問他什麼原因?鬧這麼僵,都離家出走了。他說,我實在受不了了,每次都因為一點小事就各種抱怨,找我吵,找我鬧,我又說不過她,算了,惹不起我還躲不起嗎。沒事,冷靜幾天就好了…

這…變化也忒快了吧。畢竟,在這之前,他們可是我們朋友眼中的模範情侶,在朋友圈也是各種曬幸福。怎麼就鬧成這樣。

我心想,這樣下去,還不整成冷暴力了嘛,正當我想跟他理論一番,他說了句,那我過來了,就掛了電話…

突然內心有一種感覺,堅持冷暴力的人,可恨,但又可憐。

冷暴力,即是暴力的一種,其表現形式多為冷淡、輕視、放任、疏遠和漠不關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傷害。

之所以可恨,是因為他們採取冷暴力這種手段,給伴侶帶來痛苦和折磨。

他們表面上雲淡風輕,靜靜就好,殊不知,這種對伴侶的冷漠,疏遠,實質上是一種精神虐待。

而最可怕的是,當事人並不自知,這種「毀人於無形」的行為,帶給伴侶是永久性的創傷。

電影《無問西東》里有這樣的片段:淑芬不能忍受她的老公許伯常,長期對她的冷暴力,跳井自殺了。

婚姻中的冷暴力不但會逼瘋一個冷靜的女人,甚至會殺了一個女人。

而且,在現實婚姻中,家庭冷暴力事件也不在少數。有關數據表明,在中國,婚後遭遇家庭冷暴力的人超過80%。

可見,遭遇冷暴力的人群,基數之大,令人咂舌。

法國著名的精神分析師、心理治療師瑪麗-弗朗斯·伊里戈揚博士在《冷暴力》一書中,將之稱為「隱而不現卻真實存在的暴力」

不得不說,「施虐者」十分可恨。

但話又說回來,為什麼那些「施虐者」在面對感情困擾時,要採取這種看上去傷害伴侶的行為?

其實,這也是有據可循的。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做迴避型人格特質,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點是行為退縮、心理自卑,面對挑戰多採取迴避態度或無能應付。

而形成這種人格特質的原因,是幼時的需求無法從原生家庭父母那得到回應。在這種環境下成長,久而久之,在內心深處形成了一種觀念,認為自己不值得擁有。

以致在長大後的親密關係中,一旦發生矛盾時,不需要對方的回應,也不給予對方回應。

具體表現就是,無法回應伴侶的情感訴求,遇事下意識就想逃避。

就像我的好哥們小鄧,現在還睡在我家客廳…

我跟他說,你「作」幾天得了,趕緊回家和女友和好。

他卻說,我知道這樣跑出來也不好,畢竟我還愛他,但就是每次遇到吵架,我都不知怎樣面對,只能冷戰。

其實,我知道他也渴望愛,也想跟女友和好如初。只是他不懂得如何去愛,因為在成長過程中從未被愛。

馬斯洛需求理論中指出,人在滿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就會對愛和歸屬感有需求。

那些「施虐者」不是沒有愛的需求,只是用了錯誤的方式,而這種錯誤的方式讓他們深陷自己所畫的怪圈,永遠也找不到愛的出口。

看看網絡上關於「冷暴力」的言論,基本上一邊倒的都是各種譴責和攻擊。

確實,冷暴力帶來的危害毋庸置疑,但我們也應該從另一個角度審視冷暴力—「施虐者」也有可能是受害者。

有網友說,前女友因為冷暴力,離開了我,可是我真的不是刻意去疏遠她,我只是靠這種方式獲得安全感啊!

說真的,我覺得他們很可憐,他們因自身性格缺陷,用錯誤的方式,對伴侶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當恍然一醒時,自己卻離幸福已經越來越遠。

俗話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要想真正獲得幸福,收穫愛情,就要直面自己性格的缺陷,努力去改變自己。用正確的方式去處理感情中的矛盾。

至於如何改變自己?

我的理解是:

首先要提高自我覺知。

在每次吵架或鬧矛盾時,要覺察到自己這種想實施冷暴力的心理,暗示自己這樣做是不對的。要有這樣的認知。

其次,探索自我訴求,表達自我需求。

要反觀自己的內心,到底要從這段關係中得到什麼?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麼?如果希望得到愛,那就勇敢表達出來,不要害怕顯示自己脆弱的一面,讓所愛的人了解你的情感需求。

再次,要學會愛。

宮崎駿曾說,愛是需要付出代價,愛是需要擔當的,愛是需要你為了對方而放棄一些事情,並改變自己。

如果真愛你的伴侶,請為ta改變!畢竟,愛一個人是不希望看到ta受到傷害,更何況是冷暴力這種折磨。

最後,我想說,希望大家能對冷暴力的「施虐者」多一些理解和寬容,畢竟,這個世界沒有人是天生的「惡者」,也沒有人是完美的「聖人」,我們都是帶著兒時或好或壞的烙印,成長為今天的自己。

但理解不是為所施「罪惡」開脫,而是希冀有改變的可能。

要不然,可憐之人就真的是可恨了!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希爾德·多敏:愛那些,即使愛也無法挽救的事物 - 天天要聞

希爾德·多敏:愛那些,即使愛也無法挽救的事物

希爾德加德·呂文施泰因出生於科隆的猶太人家庭,屬於大市民階級。1931年,她與同為猶太人的埃爾文·瓦爾特·帕爾姆(E rw in W a lte r Pa lm,又譯歐文·瓦爾特·帕姆)相識于海德堡。彼時的她是個心繫天下的女大學生,先後師從卡爾·曼海姆和雅斯貝爾斯,而他是個熱衷古代文化和藝術的才子。惺惺相惜的兩個年輕人愛得熾...
為什麼越成功的人越「性冷淡」? - 天天要聞

為什麼越成功的人越「性冷淡」?

老周45歲那年,突然頓悟了一個道理:「人生下半場,比誰更拼更重要的是——誰更懂得『不做什麼』。」 他曾經是朋友圈裡最忙的人: 下班後趕3個飯局(美其名曰「拓展人脈」) ....
兒媳生完兩娃後離家出走,兒子再婚後不管孩子,如今老人獨自撫養 - 天天要聞

兒媳生完兩娃後離家出走,兒子再婚後不管孩子,如今老人獨自撫養

清晨天還沒亮透,小優就踮着腳摸黑爬起來。他怕吵醒熟睡的爺爺,輕手輕腳舀了瓢井水,把昨晚吃飯的碗碟洗得鋥亮。小航也跟着醒了,自己摸索着套上歪歪扭扭的衣服,把掉在床邊的被子疊成小山包。老劉從裡屋出來,看見倆孩子已經把院子掃得乾乾淨淨,小優正踮着腳往牆上貼昨天新學的生字。「爺爺快坐,我給你捶腿!」小航搬來...
(完)我大學唯一的好兄弟,大四時被查出癌症 - 天天要聞

(完)我大學唯一的好兄弟,大四時被查出癌症

她忽地看向我:「廖傑,你女朋友是做什麼的?」「藝術工作者。」我一般對外都這麼介紹。「畫畫?編劇?還是什麼?」這時我的電話響了,正是阿蓉打來的。14「阿傑,你在忙嗎?」「沒事,怎麼了?」「頒獎禮還有一個小時就開始了,我有點緊張。」「深呼吸,你
老了最好的活法,不內耗,不矯情,少生氣,愛自己 - 天天要聞

老了最好的活法,不內耗,不矯情,少生氣,愛自己

斗轉星移,日月如梭,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一眨眼的功夫,我們就霜染華髮,步履蹣跚,就真的老了。老就老吧,一站有一站的風景,一歲有一歲,無法複製的美好!老去的只是年齡,不老的是心態!餘生很貴,一定要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好。用心去生活,感恩生活中瑣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