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回味生命的歌唱——讀王清勝《回味如歌》有感(二、下)

2022年10月13日08:21:19 情感 1569


生活的回味生命的歌唱——讀王清勝《回味如歌》有感(二、下)


如果說回味是老年人的生活常態,那麼,應該如何看待回味的基本特點?抱着什麼樣的人生態度去回味?重點回味什麼?回味之後又如何面對新生活?

諸如此類問題,清勝通過作品告訴我們:回味是動態的,不是靜止的;是可控的,不是「失衡」的;是長期的,不是一時的。

回味要有陽光心態、精神追求、感恩情懷。要重點圍繞熱愛的事業去回味,圍繞自身的優勢去回味,圍繞難以忘懷的事情、難能可貴的精神去回味。

回味過後,要滿腔熱情迎接新生活,要心情愉悅賦予新追求,要堅定信心充滿新期待,要腳踏實地開心每一天。

把健康回味作為人生歷程的「加油站」,把求實回味當作生活的「交響曲」,把理智回味變成人生的寶貴財富,把探索回味形成生命的不懈追求。

人生態度不同,回味的角度有別;人生追求不等,回味的心情各異;人生境界不一,回味的收穫截然相反。

清勝回味生活具有鮮明的特點,這與他與人為善、與人為睦、與人為誠的人生準則、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積極向上的人生追求一脈相承。

一是注重理性思考。大到處世哲學,小到生活細節,他都有自己的主張和見解。書中的散文和報道,從選題到主題,從問題到課題,從扣題到破題都具有昂揚向上的指向性,都體現出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文化自覺。

二是注重聚焦陽光。社會情況錯綜複雜,陽光普照,角落陰暗。任何人的生活都有不盡人意的地方,清勝也不例外,可他的回味文章向人們傳遞的是陽光雨露,給人們輸送的是新鮮空氣、「綠色食品」,使人們從中獲得的是正能量。

三是注重感恩社會。從精心選取的文章,到用心挑選的照片;從回味個人的成長,到體味家庭的和諧;從思念報社同仁,到深切懷念父母,滿懷一顆感恩之心,沒有絲毫怨天尤人。有的只是對社會、對組織、對單位、對朋友、對家庭的真心感謝,真誠感恩。

四是注重精神追求。人如果貪圖私利,勢必思想滑波,境界低下。透過回味生活層次,可以窺視出清勝熱愛生命的內心世界。聚焦回味文章的亮點,可以折射出他的高尚情操。清勝嚴於律已,從不索求個人利益,始終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

五是注重社會重心。清勝把回味重點放在新聞工作和熱衷的社會活動上,把自身需求、願望融入宏偉事業和社會發展。處處淡化個人作用,事事強化集體力量,所有成績完全歸功於黨組織的信任和培養。這是他回味內容的體現,更是他人格力量的展現。

我覺得,清勝回味的方向和方法,對朋友具有導向、示範作用,是一筆難能可貴、促進身心健康的精神財富。通過對《回味如歌》的感悟理解,學習借鑒清勝的人生態度,我覺得,人生步入老年,健康向上、真實求實、理性探索的回味同樣可以煥發青春。

回味既是對往事的回憶,又充滿新生活的嚮往。回味不僅回首人生歷程,而且可以讓人昂首前行(未完待續)。

王清勝簡介:

生活的回味生命的歌唱——讀王清勝《回味如歌》有感(二、下) - 天天要聞

王清勝,1934年8月生於哈爾濱市。1950年起在《哈爾濱日報》從事新聞工作,先後任記者、編輯、部主任、副總編輯,《新晚報》執行總編,高級編輯,報社新聞齡50年。著有散文集《銀河的星》《回味如歌》。《回味如歌》充滿感情色彩,有記者生涯的回顧,有報人風範的回憶,有秀美山川的讚頌,有高尚品德的歌唱。作者還著有《哈爾濱日報報業集團報業史》,是哈報歷史上第一部報史專著,展現了哈報事業發展的不凡里程。

王清勝的經典語錄:「五十年來,我只進了一個家門,這就是哈爾濱日報。五十年來,我只做了一件事,這就是在哈爾濱日報辦報。五十年來,我經常唱的只有一首歌,這就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生活的回味生命的歌唱——讀王清勝《回味如歌》有感(二、下) - 天天要聞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大學畢業半年多,從 5000 塊到小十萬的逆襲! - 天天要聞

大學畢業半年多,從 5000 塊到小十萬的逆襲!

你是否曾在大學時,看到一些女生對男友的經濟要求,覺得離譜又擔憂自己的未來?就像我,大學時看到小紅書、抖音上女生要求男友畢業一兩年有一二十萬存款和穩定工作,心裏既嗤之以鼻又有些焦慮。還沒畢業就一心想賺錢,可直到畢業連 1 萬塊都沒存下。這是不
親情成「毒藥」,面對這樣的父親該何去何從? - 天天要聞

親情成「毒藥」,面對這樣的父親該何去何從?

為什麼有人會希望自己的父親趕快意外死掉?這聽起來簡直大逆不道,但背後卻藏着無數的心酸與無奈。一位獨生女的經歷讓人感慨萬千。母親異地住院要手術,本沒打算讓父親來,可姨覺得讓父親掏錢能看看他靠不靠譜,不行就離婚。誰料父親連路費都沒有,非要開車來
19歲少女高考前的困境:家庭變故下的堅韌與抉擇 - 天天要聞

19歲少女高考前的困境:家庭變故下的堅韌與抉擇

為什麼一個19歲高二休學的少女,一家人要住在出租房裡,還要面對高考的壓力?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她的故事。曾經,她家生活雖不富裕但也安穩,還買了樓房。然而,2019年爸爸把全部身家投入項目,卻因口罩問題,180萬工程款分文未收回。
老伴先走了,再婚已經過時了,現在更流行這三種活法 - 天天要聞

老伴先走了,再婚已經過時了,現在更流行這三種活法

老伴先走了,再婚已經過時了,現在更流行這三種活法。一、重拾愛好,讓日子有滋有味人啊,有時候就得活得洒脫點兒,就像那句俗語說的「人生如戲,全靠演技」。這話擱喪偶的老人這兒,又有新說法了。以前啊,人一沒了老伴,就覺得這日子沒盼頭了,灰頭土臉的。
河北26歲兒媳瞞着娘家,割69%肝臟給公公續命,父母:永不原諒 - 天天要聞

河北26歲兒媳瞞着娘家,割69%肝臟給公公續命,父母:永不原諒

「醫生,我願意捐肝,請儘快安排手術。」一個年輕女人坐在醫生面前,語氣堅定神情平靜。醫生看着她的體檢報告:「你和病人不是親屬,怎麼匹配度這麼高?他是你父親嗎?」女人搖頭:「不是,他是我公公,」一句話讓醫生愣住了。非親非故,她為什麼願意為年過五
親家有沒有錢,一看便知:沒錢的親家,大多有這些窮習慣 - 天天要聞

親家有沒有錢,一看便知:沒錢的親家,大多有這些窮習慣

有些人過日子滋潤,做事大方又得體;有些人日子過得緊巴,行為習慣也透着窘迫勁兒。習慣這東西,可是判斷一個家庭經濟情況和家風的重要標準。古人講:「積行成習,積習成性,積性成命。」親家有沒有錢,一眼就能看出來:沒錢的親家,大多有這些窮習慣。01:
一個家庭的衰敗,多半不是缺錢,而是不夠「鬆弛」 - 天天要聞

一個家庭的衰敗,多半不是缺錢,而是不夠「鬆弛」

有的家庭,氣氛壓抑得很,就像拉緊的琴弦,一觸即發;可有的家庭呢,溫馨自在,鬆弛得當。家庭的鬆弛感,那可是維持家庭和諧特別關鍵的因素。老話說得好:「家和萬事興。」一個家庭能不能長久興旺,松不鬆弛,起着大作用。一個家庭的衰敗,大多不是因為缺錢,
如果有人不聯繫你,也不拉黑你,別胡思亂想,要這麼解讀 - 天天要聞

如果有人不聯繫你,也不拉黑你,別胡思亂想,要這麼解讀

生活里有些人,曾經跟咱們親近得很,突然之間,就像人間蒸發了一樣,一點消息都沒有。但還有些人,哪怕好久沒聯繫,再碰面的時候,還是感覺特別親切。對人際交往中這種「不聯繫也不拉黑」的狀況,咱得正確解讀,這對維護健康的人際關係可太關鍵了。古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