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生存與死亡、實在與虛無、崇高與卑劣、偉大與渺小、真實與虛偽、遼闊與偏僻、誠信與背叛,自古以來都是文人墨客吟詠傳記的主題。而在中外作家哲人的筆下,活着這件事絕不是稀鬆平常的,它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都正在進行、都無法逃避的。究竟什麼才是活着,實則眾說紛紜、沒有定論。
余華的小說《活着》,讓我們通過福貴的人生經歷,明白了人在不同環境下的生存狀況,也對生命的成長與衰亡心生種種唏噓感嘆。
福貴原本是一位有錢人家的紈絝子弟,衣食無憂、呼風喚雨。沉迷於賭博嫖娼,讓福貴從一位富門子弟淪落為潦倒貧民。父母去世、妻離子散,讓原本趾高氣昂、傲慢放縱的福貴一落千丈、意氣消沉,受盡了旁人的白眼與嫉恨,嘗盡了活着的種種酸甜苦辣,流盡了痛苦心酸的每一滴淚。何謂「活着」,從福貴身上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即使失去親人、財富、地位、名望,只像一株野草野花那樣存在,也是一種活着,也是一個姿態。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繁華富麗的詞藻,加諸在活着這件事情上,往往顯得累贅而多餘。活着,不管悲喜,無問東西。
人活着,總要在精神上追求些什麼,才能感覺到富足與安寧。把漫長的一生當作一天來過,不斷向著明確的目標邁進,敢於向困難和未知發出挑戰,培養自己高尚的品行,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將讓人們擺脫低俗的趣味、走向遠大的追求。
創辦了京都陶瓷株式會社和KDDI兩家企業的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提出了影響巨大的「六項精進」,具體內容是:
1、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
2、要謙虛,不要驕傲;
3、要每天反省;
4、活着,就要感謝;
5、積善行,思利他;
6、忘卻感性的煩惱。
看似簡簡單單的6項內容,每天都認真踏實地去實踐,長此以往將改變人的生存狀態。其中,要每天反省,保持清醒覺知的狀態非常重要。只有時常反躬自省,我們才能明白自己在一天當中的言行舉止有無失當之處,進而及時改正自己的過失,發揚優點彌補不足,在人格、品德、能力方面不斷長進。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對變幻莫測命運影響下的個人生存狀況,展開過深入地探討和分析。
在叔本華看來,「事實上,要是命運想發揮它整個邪惡力量的話,受苦的人甚至要落到一個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境地:在憤怒的敵人手中,他也許不斷受到冷酷無情的細細折磨,無法逃避。於是受苦刑折磨的人徒然呼求神的垂憐;他還是被無情地棄置在命運的摧殘下。
但這種絕望和不可救藥的狀態,卻正是反映了他意志不可壓倒、不可折服的本性。他的肉身,就是這意志的具體性。一個外在的力量,根本不能改變或壓抑這個意志,任何奇特的、不可知的力量也同樣不能把他從生命所導致的悲慘之中解救,這個生命是意志的現象。就像在每個事物中一樣,在主要事情當中也不例外,一個人總是得回過頭來依靠自己。」
意志的作用,無法忽略。我們該如何活着、能如何活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意志。當你有了追尋人生意義的意識之時,你就走上了「覺知自己的生存狀態」的探索之路。到底活着二字該怎麼理解,你的意志會為你指明方向。而用心感悟當下的每一個時刻、專註沉浸每一件小事、細緻投入每一分熱情、耐心書寫每一個段落,將使「活着」這本無形的大書,變得深刻而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