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時常聽到別人家的媽媽講:「我多羨慕你有一個這麼安靜的閨女,你再看看我們家的小子,天天吵個不停、蹦個不停,太淘氣了。」
有些家長,她的孩子若淘氣好動,那麼她就會羨慕那些家長擁有一個安靜、不淘氣的孩子,認為安靜的孩子更聽話、更好帶。
但其實若家裡真養了一個看上去比較安靜的孩子,並不會為孩子安靜、乖巧、聽話而開心,反而會有各種各樣的擔憂,因為孩子不僅僅安靜,還不喜歡主動跟小朋友說話。
孩子安靜、不淘氣,不一定是件好事
很多人都知道,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但也有的孩子自從3歲以後,媽媽發現她遠不像1歲的時候那樣陽光愛笑。
我姐前不久跟我說,自從她家的孩子3歲以後,她發現孩子越來越不愛說話,一直到今年5歲,遠沒有別人家孩子那樣愛跑愛跳。
即便在小區樓下,孩子們三五成群在一起玩時,孩子同樣很少積極互動。
不僅如此,每一次路上遇到熟人,讓孩子喊「阿姨」的時候,孩子都是唯唯諾諾的,低頭用腳玩弄着地上的石頭子不肯說話。
眼看着別人家的孩子活潑、開朗,我姐特別著急,真的害怕孩子內向的性格會漸漸發展到自卑、膽小。
孩子安靜、不愛說話,壞處有兩點
1.安靜的孩子性格內向
安靜的孩子多數是性格比較內向的孩子,不會像活潑的孩子那樣思維靈活,喜歡錶現自己。
即便是交朋友,內向的孩子也不會太主動。現在有一種名詞叫「慢熱型」,意思是說交朋友不會主動,即便是別人主動過來示好,慢熱型的孩子剛開始也僅僅是「冷回應」。
直到接觸的時間長了,慢熱型的孩子,才會慢慢接受主動向他示好的小朋友。
但是孩子的這種性格,在學校生涯中並不擅長表現自己,那些表演節目、選班幹部等活動,孩子多數都會躲在後面,安靜地看着,不參與。
2.安靜的孩子不太自信
美國兒童教育專家經過研究表明:
那些活潑好動、淘氣又善於社交的孩子,他們往往做事情的時候特別自信。然而那些性格內向、安靜、不喜歡說話的孩子,往往做事情的時候容易畏首畏尾。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那些性格外向、活潑的孩子,無論是老師讓他們上台唱歌還是上台讀課文,他們所展現的都是那麼的「隨性」,不怯場。
然而反過來看性格內向的孩子,並沒有那麼多的自信,做事情之前有很多顧慮,甚至不敢去做,就比如主動跟其他小朋友搭訕。
孩子並不是天生就是性格內向的
李玫瑾教授曾說:
性格並沒有先天的,都是由後天的環境影響的,所以不存在什麼先天性格缺陷。
換句話說,孩子的性格養成,與他所成長的環境密切相關。比如父母的關係是否和睦、在幼兒園裡是否常被欺負,以及父母的教育方式,亦或者受父母的性格影響。
我們就比方說,當孩子做錯了事的時候,父母不給孩子解釋機會,上來就是非打即罵,好一點的則會批評孩子。
因此時間長了,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感也就漸漸淡了,同時在家中不喜歡跟父母交流,因此也就變得沉默寡言,甚至膽小怯懦,這些都是性格內向的表現。
性格內向的孩子,也有他們的優勢
1.內向的孩子更謹慎
性格內向的孩子,雖然不會像活潑的孩子做事爽快,但相比他們則更謹慎、更細心。
內向的孩子從小就是做事小心的孩子,就比如他們更加擅長觀察爸媽的臉色,很少在媽媽不高興的時候惹媽媽。
同時若交給他們家務,因為他們的細心,他們也會完成的更好。
美國兒童心理研究人員曾做過一個實驗:
實驗中,研究人員找來了兩個性格不同的孩子,一個活潑好動,臉上時刻掛着笑容,一個安靜內向,總是低着頭看腳尖。
研究人員讓兩個孩子分別在不同的房間疊一堆衣服,十分鐘以後看兩個孩子的勞動成果時,研究人員發現,那個內向的孩子將衣服疊得整整齊齊。
而反觀性格活潑的孩子,衣服疊得皺皺巴巴十分不整齊,甚至有很多件衣服都是被「不耐煩」的丟到了一邊。
由此可見,性格內向的孩子,他們做事不但謹慎,而且細心,同時更有耐心。同時即便是他們長大了,也不用擔心他們所花的時候不假思索。
每說一句話,他們都會在內心中盤算一次,因此在交際上他們也有他們的優勢。
2.性格內向的孩子更善於思考
雖然孩子內向、寡言、不少於交際,但這一類的孩子卻更擅長於思考,就比如媽媽帶着孩子逛街,看到一位朋友時,讓孩子喊「阿姨」。
性格外向的孩子會不假思索、開朗地喊出一聲阿姨。然而當性格內向的孩子被媽媽要求對陌生人喊阿姨的時候,內心卻在想:
我認識這位阿姨嗎?這位阿姨是好人嗎?我跟她不熟,喊她「阿姨」好嗎?等等。
這樣的孩子腦迴路普遍要比外向的孩子長,同時他們更加喜歡堅定自己內心的想法,不容易成為一個「討好型」的孩子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必然有沉着、冷靜的性格。
3.孩子不愛說話,但內心事情卻豐富
表面上看孩子平時沉默寡言,但他們的內心世界卻十分豐富,他們更樂于思考、想像,他們更擅長觀察世界的事物。
有時他們會沉浸在一本書中、沉浸在繪畫中、沉浸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上,而且對事物有着自己的理解。
同時內心的想法特別多,不會像外向的孩子那樣大大咧咧,話雖然說的少,但是腦海里思考的東西卻非常多。
父母用這幾個方法改變孩子的內向
雖然內向性格的孩子也有很多優勢,但父母並不能放任孩子內向下去。內向的性格所直接連接的性格特點是自卑、膽小等等。
因此,父母面對內向的孩子,還是應該採取積極的教育方式,一點點讓孩子開朗起來。
1.針對孩子容易自卑的特點
內向的孩子,由於性格不活潑、朋友不多、內心顧慮多等等因素,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容易養成自卑的性格。
▲因此,媽媽可以從小事做起,一點一滴地培養孩子的自信。就比如,媽媽可以教給孩子一些簡單的家務,比如擦桌子、疊衣服、疊被子等等,並且規定孩子去做。
當孩子好了這些家務以後,媽媽及時鼓勵孩子,誇獎她做得好。面對媽媽的讚揚,以及自己的勞動成果,孩子內心滋生了勝利感,自信也就一點點培養了出來。
因為自信,其本身就是由一次又一次的小成功而積累的。
▲另外媽媽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給孩子報一門藝術班,無論是學舞蹈還是學樂器,在這個過程中都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2.多給孩子提供社交的機會
周末帶孩子外出的時候,不妨鍛煉孩子買東西,溝通先從買東西開始,而媽媽則站在一旁靜靜地看着。
孩子不敢跟陌生人說話,那就先從電話上開始鍛煉,多給孩子接電話的機會,增加孩子與陌生人在電話中溝通的機會。
其次,家裡來客人了,爸媽鼓勵孩子主動上前接待,鍛煉孩子與陌生人面對面交流的能力。
最後,多帶孩子參加一些體育、文藝之類的活動,讓孩子有機會接觸更多的小夥伴,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會漸漸學會與小夥伴之間的合作。
3.給孩子提供一個溫馨的成長環境
當然想讓孩子性格開朗起來,父母在這中間起到的作用也很大。據統計,在父母總吵架、感情不和睦的家庭之中,絕大多數的孩子性格都是孤僻、膽怯、自卑的。
因此,在改變孩子的同時,作為爸媽不妨也改變一下自己,夫妻之間少一點爭吵,給孩子創造一個溫馨和諧的成長環境。
父母周末多帶孩子出門到戶外玩,讓孩子感受來自父母兩個人的愛,也讓孩子感受一家人在一起玩耍的溫馨。
孩子內向就像是一把雙刃劍,有好處也有壞處,但是作為父母,也應當採取正確的教育措施,積極鼓勵孩子敢於主動交朋友。
同時,採取積極的教育方式,阻止孩子變得自卑、怯懦、孤僻等負面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