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年方才讀懂一個「緩」字

2021年10月15日14:56:03 情感 1530

驀然回想起前公司老總為我臨別踐行時說的一句話:什麼時候明白了「事緩則圓」,你也就差不多修鍊到家了。他說的漫不經心,我聽的毫不在意,躊躇滿志、意氣風發的我點頭稱是。光陰荏苒,待得讀懂人已不惑!

不惑之年方才讀懂一個「緩」字 - 天天要聞

當今時代瞬息萬變,快節奏驅趕着人們爭分奪秒、一刻不停地埋頭向前奔跑。好像片刻懈怠,前方本屬於自己的一舉成名或是一夜暴富都將易主。可回望來路,除了疲於奔命、壓力山大和茫然不知所措,似乎只剩下碎銀幾兩。

我們孜孜以求的速度和效率難道不對嗎?

不惑之年方才讀懂一個「緩」字 - 天天要聞

論語·子路》【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這裡孔子告誡我們:急功近利地一味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

因而,我們需要辯證地審視快和慢。快慢之間的言行舉止,前人給我們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寶貴經驗:事緩則圓、人緩則安、語遲則貴。

事緩則圓是認知高度的體現

事緩則圓是有理論依據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的著作《思考,快與慢》,深入研究和闡述了人類快慢兩個系統的思考模式。其中快思考是依賴直覺作出無意識的思考,而慢思考是人主動控制下有意識的思考。由於快思考系統運行快,腦力消耗不多,大腦天生的惰性往往選擇這種易導致偏見和失誤的模式,而忽視能夠主動控制、有意識的慢思考。這個獲獎的研究理論使我們明白:面對重要事物,最好跨越輕鬆快速卻易錯的快思考,冷靜一下,讓我們進入到受控且有意識的慢思考,往往獲得令人滿意的結果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這則揠苗助長的寓言表明: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事物的運行有着其內在的客觀規律,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認清大腦的思考模式,並遵循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謀定而後動,定能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判斷。所以說「事緩則圓」是認知的體現。

事緩則圓是正確的處事態度

「事緩則圓」出自清代俞萬春的《蕩寇志》:「看來此事,事寬則圓,急難成效」。意思是遇事不要操之過急,而要慢下來冷靜思考,才能獲得圓滿的結局。

不惑之年方才讀懂一個「緩」字 - 天天要聞

【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訟。訟者至,輒好言諭之曰:「明日來。」眾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來」之謠。及訟者逾宿忿漸平,或被勸阻,多止不訟。豫皦皦著名績,尤以愷悌稱。】

文章節選自《明史·趙豫傳》。講述了趙豫剛到任松江府時,擔憂那裡喜好訴訟的民俗。每每遇到訴訟者,他總是好言勸誡:「明日來」,眾人因此都笑話他,還有了「松江太守明日來」的歌謠。等過了一夜,訴訟的人忿怒漸漸平息,或者被他人勸阻,大多都停止了訴訟。趙豫在任不僅政績斐然,還以和樂平易而著稱。 故事告訴我們,遇事之初,人們往往很難在短時間內了解事物的全貌,也沒有充足的時間考慮,只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捋清事物的前因後果,再來處理事情,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事緩則圓是一種曠達的氣度

不惑之年方才讀懂一個「緩」字 - 天天要聞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一生勤於政務,經濟發展迅速,清朝因此成為當時世界上幅員最為遼闊、人口眾多、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公元1674年,吳三桂耿精忠接連反叛,康熙卻一反常態地上幸南苑行圍,正是他的從容淡定給了群臣眾將信心,從而順利度過危機。 所以,遇大事時不能心浮氣躁,要以一種處變不驚、事緩則圓的曠達氣度,先冷靜下來、三思而後行。

人緩則安,人安方得持久

公元1356年,明太祖朱元璋全殲采石磯元朝水軍,進而佔據集慶(今南京),此時盤踞浙江、四川和湖廣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等相繼稱王,朱元璋深知自己力量還不夠強大,在強敵環伺的局面下,明智作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抉擇,最終一統天下,成就霸業。這不正是「人緩則安」很好的體現嗎?

再說當下,事事速度為先,君不見為了「爭分奪秒」,交通事故頻頻發生,家破人亡的慘烈場景着實令人心寒。要想人安必要人緩,人安方得持久。

水深則流緩,語遲則人貴

不惑之年方才讀懂一個「緩」字 - 天天要聞

水深則流緩,語遲則人貴」出自西漢戴聖所著《禮記》。字面意思是水越深流速越緩,有涵養的人說話越慢。穩重的人說話總是慢條斯理、深思熟慮,既避免了禍從口出,也給人遇事沉的住氣,心胸寬廣的感覺。

號稱「華夏首望」的琅琊王氏,始於春秋,歷千年而不衰。門下人才濟濟,九十餘人出任宰相,著名大書法家王羲之也師出名門。琅琊王氏沿用至今的六字家規「言宜慢,心宜善」,應當是造就名門望族長盛不衰的不二法寶。

總而言之,情急招損,事緩則圓。謹記踐行「事緩則圓、人緩則安、語遲則貴」的金玉良言,必當受益無窮。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 天天要聞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看到身邊朋友在消費時斤斤計較,買瓶水都要貨比三家,心裏就忍不住泛起一絲不屑,覺得他們太「小家子氣」,而自己似乎在消費上要更豁達、更有格局?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種對他人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背後可能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着失信的罵名離開 - 天天要聞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着失信的罵名離開

4月11日湖南衡陽縣金蘭鎮金家村曾家組來了一位時髦的90後美女沿途不斷有鄉親與她打招呼只見她熟門熟路地走進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禮品,並掏出300元錢然後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樂融融……▲王婷與曾志的伯父。這位90後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兒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兒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無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 天天要聞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當我們步入一定的年紀,就會被過往的記憶所包圍,如同海浪不斷拍打着心靈的岸礁。這便是我們逐漸變得柔軟和寬和的奧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所言:「歲月的流轉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負起越來越沉重的記憶重擔。」這種記憶,尤其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 天天要聞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閱讀此文之前,請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每天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故事,感謝您的支持,這廂有禮了~01我姑媽也是喪偶後開始相親,要求男方有房有車無貸款,還得會跳廣場舞,結果遇到一個大爺說房子車子都有,就是跳廣場舞會踩腳,最後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 天天要聞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面對NPD的各種精神打壓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寬廣、內心強大」,認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還有聖母拯救者心態,總認為她的本質是好的,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愛能治癒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愛感化、療愈NPD。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NPD是一種人格障礙,她們的大腦部分結構異於常人(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