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當下」一詞大家耳熟能詳,貌似心理雞湯也好,某些修養也罷,經常提到。就像請教別人如何才能實現財富自由,對方只回答你努力工作一樣,你問別人如何提高自己的修養,對方回答你「活在當下」,貌似都給了你答案。
可是真正能掌握的又有幾個呢?如果所謂「當下」正是一地雞毛呢,又該如何?已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又當如何呢?
所以正確認識「活在當下」的深意顯得尤為重要,真正掌握的確是可以提高自身修養,一點也沒有錯。
反之,如果只當一碗雞湯,春風得意時不免會有一些恃才傲物;如履薄冰之日未免會有一些消極沉淪。
首先「當下」一詞基本都能明白,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也就是現在。而所謂過去、現在、未來也只是相對而言,當你意識到「現在」的一剎那,它已然成了過去,而未來是還沒有來。
那麼所謂「活在當下」的「當下」指的是什麼?這點非常重要。是當下的環境,還是當下的狀態,還是當下的感覺等等,答案是都不對。因為稍微有點哲學常識的人都知道,宇宙中一切事物無時無刻都是在變的,《易》云:「動靜有常」,一切的一切都在變化運動中,所謂靜只是相對的靜而己。
既然如此,那麼「當下」就肯定不是指周遭的一切人、事、物或感覺等,因為萬事萬物都在變,又如何鎖定「當下」,從而活在「當下」呢?
有人說是時刻「活在變化之中」,這樣理解也對,不僅是你,是我們任何人都活在變化之中,但這只是一種現象而已,並不能提高修養自己。就像說太陽會發光一樣,只是說明了一種現象,可以享受陽光的養分,但並不能作為提高修養自己的途徑。
所謂「當下」指的是此時此刻的念頭,全詞的意思是觀照、覺察自己當下念頭的意思。至於為什麼說活在當下,可能是想表達只有活着才能觀照吧。
那為什麼要讓我們觀照自己的念頭呢?又如何通過觀照念頭提高修養自己呢?
一、我們的一切行為都是受念頭支配,做很多決定行為之前都會有心理的掙扎,是做還是不做,應該不應該做等,其實就是理性與感性的博弈,理性站勝感性呢,很多行為就不會那麼過格,也就是說基本趨向於合理;反之,如果感性戰勝理性呢,很多行為也許就會出現「衝動的懲罰」,因為感性是受習慣、習性等多方面影響的。所以當我們觀照念頭的時候,就是有意讓理性加入思考的過程,從而達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結果。而這樣的結果就是提高修養自己的必經之路。
二、自己可以試驗一下,當你觀照、覺察自己念頭的時候,念頭已經跑掉了,這時候你會發現,根本沒有現在,意識到現在馬上成為過去,而過去已然過去,已經消散,也不存在,未來還沒有來,對於「當下」來說未來同樣不存在。這就是經典所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本來就是這樣。可以說我們的念頭就像電流一樣,一直源源不斷的來,不斷的消失,沒有哪一個電流停留下來,否則就阻斷了電流的運行。
其次漢字「觀」,一個又一個見,又見到為「觀」,就像一個人心裏不痛快一樣,不痛快的時候,你自己肯定知道,那個不痛快是感受,那個知道自己不痛快其實就是「觀」,「百姓日用而不知」罷了。
而觀照的過程,就是尋找的過程,尋找什麼?唐代玄奘法師有四個字「有尋有伺」或「有覺有觀」已經做了解釋。
開始練習切勿着急,從一天能覺察自己幾個念頭開始,慢慢增加,當你每一個起心動念都能覺察的時候,慢慢就一定會有收穫,提高修養指日可待,這就是「活在當下」的真實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