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小區內,王媽與劉媽各自領着兩歲的孫子在一塊玩耍。玩着玩着,王媽的孫子一把就把劉媽的孫子給推倒了。被推倒的孩子哇哇大哭,王媽急忙臉帶歉意,伸手去扶倒地的小朋友。
站在一旁的劉媽一臉的不悅,儘管她的孫子沒事,可王媽一臉真誠地說著「對不起」。劉媽卻皺着眉,嚴肅的臉上沒有一絲原諒的表情。王媽讀懂了劉媽生氣的肢體語言,一個勁地說著對不起,略顯尷尬地抱着孫子離開了。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人除了說話之外,肢體語言也同樣是溝通的一部分。不僅如此,肢體語言的運用有時甚至還優於語言本身,從而讓溝通雙方能夠對彼此的意見一目了然。
就像上面例子中的劉媽,雖然她並沒有說責備的話,但她的肢體語言透露出的信息是十分的不滿。
艾倫.·加納說:「人際交往中,人們通過動作也可以表情達意。」
弗洛伊德也說:「一切行為都是有意義的,不管他是否正確,所有的行為都會被別人賦予一定的意義。」
由此可見,非語言交流在人際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用得好能幫助我們表達喜好的感情,還能在特殊情況下,發揮它特有的功能。如:
在疫情期間,我曾在網上看到報道說,山東援助湖北醫療隊員,他們把換瓶、測血壓、測體溫、打針、抽血等這些項目,專門設計了肢體語言,靠一個手勢與同伴交流,成為抗疫「新姿勢」。
那些「肢體語言」極大地為醫生和護士們傳遞信息帶來了方便,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
同語言交流一樣,非語言交流也有一定的技巧,我們可以藉助非語言信號來傳遞我們的友善。比如:
微笑、開放的姿態、身體前傾、身體接觸、眼神的交流、點頭。
這些信號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創造更大的友善和開闊的社交環境,也會讓緊張遠離我們,讓自在和成功離我們越來越近。
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公眾形象非常積極,是大多數政治人物無可匹敵的。他的奧妙之處就是手勢和表情。
爽朗的笑容是奧巴馬的招牌表情,他開放的姿態總是表現出友好的信息。此外,他的身體總是微微前傾,表現出積極主動的態度。他與人握手時,總會使手處於上部位置,而左手則握住對方的右臂。
他通過眼神打開與對方交流的通道,用點頭表示對談話感興趣。奧巴馬具有肢體表達的天賦,這也正是他的魅力所在。
總而言之,學會肢體語言可以告訴對方我們發出或者收到信息的感受。通過動作表情達意,讓我們的交流賦予一定的意義。那現在,我們就掌握它並用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