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和康克清,演繹了完美婚姻
人在這一生中,總會面臨很多不同的選擇。這些選擇既是風險,又是機遇;既有情感的傾斜,也有理性的判斷。選擇的結果往往需要歲月的洗禮和時間的檢驗,才能最終判斷出優劣。
婚姻,其實就是人生之中最大的選擇。我們選擇和什麼樣的人共度餘生、白頭到老,也許最終決定了我們的生活層次;我們選擇用什麼樣的方式和態度去維護我們的婚姻生活,或許最終決定了我們的婚姻質量。
晚年康克清
1992 年4月22日,北京,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正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地回想着她的一生。孫子在病床前着急地詢問:「奶奶,我們是不是把您的骨灰和爺爺放在一起?」
她用力地點了點頭,眼神中突然綻放了某種嚮往的光芒。
"還有其他的事情嗎?"孫子又問。
她堅定回答道:"沒有,只要和他在一起。"
這個老人就是朱德元帥的妻子康克清,她比朱德元帥小了整整26歲,和朱老總風雨同舟地攜手共度了47個春夏秋冬。在朱老總去世之後,她每年都堅持去給他掃墓。
現在,她也即將走向了生命的盡頭。在被後人問及後事安排和臨終遺願的時候,她只是說了一句:「沒有,只要和他在一起。」這樣一句輕描淡寫的話,或許是老人心中最無怨無悔的釋然,也是老人精神上根深蒂固的嚮往。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樣結婚時的承諾和信仰,在她和朱老總的風雨人生中,從來都沒有遺忘過。最美的婚姻莫過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全方位地相互融合,從來不曾分開過。
閆妮飾演的女戰士康克清
康克清嫁給朱老總那年,還僅僅只有17歲,也只是部隊的一個小小紅軍女戰士。而朱德元帥已經是名揚四海的紅軍軍長「朱老總」了,時年43歲,且已經有四次婚姻了。
但是,命運有時候是殘酷的,有時候又是幸運的。它要讓人們永遠把握不住生命的出口,所以經常會安排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苦難或者緣分。
康克清於1911年9月7日出生於江西贛江的一個貧苦漁民家庭。時值金桂飄香的季節,生活的潦倒讓父親康年苟也沒有什麼心思在女兒的名字上做什麼講究,所以就應時應景地給她取名叫桂秀。
康克清的父親康年苟,性格勤勞、本分,母親黃年姑也是一個勤儉、賢慧、善良的人,這原本應該是一個祥和安寧的家庭。但是,在那一個黑暗時代,窮苦百姓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太多的身不由己。康克清家裡上無片瓦遮雨、下無寸土立足,還是在村民們的幫助之下,才租來了一條小漁船,聊以度日。
有些緣分早已註定
本就是狂風驟雨中的一葉小舟,康克清的家庭是經不起任何打擊的。然而,命運之神向世間伸出它的罪惡之手時,卻不會眷顧這個風雨飄搖的家庭。
就在康克清出生尚未滿月時,她的父親便因繳不起漁稅被抓去坐牢了。為了避免康克清被活活餓死,在其出生僅四十天的時候,康克清被送給佃戶羅奇圭家當了"望郎媳"。
望郞媳,顧名思義,這就是一副「藥引子」。人家收留你,只是指望你能給他們家帶來一絲好運,能幫他們家帶出一個男兒郎來。所以,康克清的生命雖然得以延續,但是她悲慘的生活卻並沒有得到多大的改善。
她享受不到一個孩子應該享受的被教育、被關心的溫暖,她從小就得活在生活的苟且之中,詩和遠方,對她來說是遙不可及的,甚至是不可想像的。
6歲時,她便開始放牛、撿柴、上山割草、 揀野菇。13歲時,她就承擔了燒飯、舂米、推磨、車水和田間勞動的工作……小小年紀的她被迫成為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
但是,聰明能幹的康克清卻並沒有對生活充滿抱怨,她任勞任怨地把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因此,她被村裡人稱為"媳婦王"。
革命先烈曾天宇
1925年,江西的革命先烈之一曾天宇回到康克清的家鄉——羅塘灣,他為這片災難深重卻又落後閉塞的土地點燃了革命火種、帶來了革命思想。
羅家率先響應了革命號召,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耳濡目染之下,康克清也逐漸接觸到了很多新的思想和文化,她對生活和生命有新的認識和思考。她覺得生活不應該是目前這個樣子,需要改變。
改變世界通常都是從改變自己開始的,下定決心要有所改變的康克清於是連帶着村子裏的小姐妹們一起抵制「裹腳」、「留髮」等封建惡習。由於思想進步,康克清後來被選舉為區婦女協會的宣傳委員。
赤衛隊也是一種革命形式
1926年的時候,康克清加入少共團(即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當了十個村的少共團工作視察員。在工作過程中,由於工作風格大膽潑辣,成績出色,又被破格允許參加了農民軍。
1927年,萬安縣委在羅塘至善小學召開全縣第二次黨代會。康克清帶領宣傳員走村串戶宣傳鼓動,並發動婦女機智勇敢從逃兵手中奪取了數支長槍。
當時,中國共產黨地下黨刊《布爾什維克》曾報導說:"(江西萬安)農婦極勇敢,每遇(白軍)單身士兵,必停止耕作,前去搶槍"。極大褒揚了康克清冒險奪敵槍支的英雄壯舉。
1928 年在震驚中外的"萬安動亂"中,康克清組織婦女積极參加攻城的準備和後勤工作:熬硝、造火藥、造松樹炮,燒茶送水保衛後方。在平定動亂之後,康克清擔任區婦救會秘書。
萬安縣的革命引來了國民黨的瘋狂鎮壓
但是,風雨欲來城欲摧,萬安縣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勢招來了國民黨的瘋狂鎮壓。國民黨調動八十團、八十一團兩個團對萬安縣進行了白色恐怖籠罩,一時間萬安縣人人自危,革命群眾被迫轉入地下。
此時,養父為了保全康克清的性命,開始組織她直接參与革命活動了,甚至打算早點將她嫁作他人婦。
已經被新思想喚醒了覺悟的康克清又豈會心甘情願地重回牢籠,她堅決反對包辦婚姻,她要自己主宰自己的婚姻,她要自由地追尋她的革命之路。
井岡山會師
1928年9月,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來了,朱、毛領導的紅軍從湘南回到了井岡山,打下了遂川。陳毅帶領的二十八團三營來到萬安。他們一到就召集農民協會和婦女協會的積極分子開會,講國際、國內形勢、講馬列主義、講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
17歲的康克清再也按捺不住了內心的激動和對未來的嚮往,她毅然決然地聯同了曾華英、張庚秀、朱挺蘭等7個女伴報名參加了萬安游擊隊,和80名赤衛隊員一起跟着紅軍上了井岡山。
井岡山是當時的革命聖地,也是康克清命中注定的緣分之地,因為在這裡她遇到一個與她的命運無法分割的男人——朱老總。
第一次在人堆里看到以軍長身份被大家簇擁的「朱德軍長」時,康克清絕對想不到這個大人物會和她擁有長達47年的夫妻情緣。
井岡山時期的女紅軍
她只是覺得這個首長和她傳統意識里那些當官的人大不一樣,沒有那種盛氣凌人、高不可攀的感覺,反而覺得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多年後,在回首往事的時候,談及到和朱老總的第一次見面,康克清就是這樣說的:「朱軍長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他很平凡,平凡得像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
相信大家都學過《朱德的扁擔》這篇文章。朱老總身上確實代表了共產黨人領導幹部的作風和氣質,他們其實就是把自己視為農民的代表。朱德長期穿着灰里透白的軍裝,腳穿着草鞋,風塵僕僕、飽經風霜的樣子,確實讓人感覺他像一個寬厚的農民。
井岡山時期的朱老總
相比康克清對朱老總的這種樸素的第一印象,朱老總對她的第一印象則要美好得多。個頭高大的康克清在女兵班顯得有點與眾不同,尤其是她身上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氣勢。這讓久經沙場的朱老總很是青睞,這便是軍人身上應該有的血性。
朱老總便打趣地問她:「你跑來投奔紅軍,怕不怕流血犧牲啊!」
康克清聽了想都沒想便用她那帶着江西口音的腔調斬釘截鐵地答道:「報告軍長,怕死就不會來當兵了。」
朱老總聽完後,嘴角不由自主地往上揚了揚,眼神里充滿了讚許,果然是個當兵的料。
曾志(陶鑄的夫人)
朱老總對康克清的欣賞稍縱即逝,但終究被一個叫曾志的女幹部盡收眼底。曾志是機關女幹部,自打朱老總的妻子伍若蘭犧牲後,眼見朱老總整日里鬱鬱寡歡的,她便一直尋思着給朱老總再介紹一個革命伴侶。現在一見朱老總對康克清挺有好感的,她便心中打定了主意。
朱老總剛剛離開女兵班,曾志就湊上來,旁敲側擊地問道:「軍長,你看剛剛那個姑娘怎樣?」
朱老總不疑有他,一邊回答一邊豎起大拇指說:「不錯,很不錯,像個紅軍戰士的樣子!」
曾志於是追問道:「那,那由我來介紹介紹?」
朱老總一聽這話風有點不對,便故作驚訝地問:「介紹什麼?」
「做軍長夫人啊!」曾志知道朱老總素來和藹,也便肆無忌憚地回答道。
朱老總哪能和曾志較真呢?於是笑了笑,便默不作聲了。可是曾志卻不會這麼想,她把朱老總的笑和沉默當作默認了,欣喜地道:「笑就是同意了,這事包在我身上了。」說完後,還等不及朱老總作出回應,便一溜煙地跑沒影了。
影視劇中的朱老總和伍若蘭
事實上,曾志之所以如此憂心朱德的婚事,並不是因為她熱衷於給他人拉媒,而是對於一個革命領袖最誠摯的關心和尊敬。朱老總自從妻子伍若蘭犧牲後,臉上便鮮有笑容了。對於任何一個男人來說,懷有身孕的妻子為了掩護大部隊被敵人俘虜了,飽受折磨卻寧死不屈,最後被敵人砍頭示眾,這種打擊都是難以承受的。
而且,朱老總作為一個最高司令長官,還不能隨意流露出自己的悲傷,只能暗自神傷。朱老總一個人默默發獃、自己給自己縫衣洗被的樣子讓在他身邊工作的曾志感到十分的心酸,她一直想為朱老總找一個新的伴侶,來沖淡他內心深處那一份哀思。
只有愛的溫暖才能撫平痛的創傷。曾志曾經多次試探性地給朱老總說媒過,但是朱老總每次都是「四兩撥千斤」地岔開了話題。也許是他的心裏被伍若蘭佔得滿滿的了,也許是他還沒有遇到對的那個人,曾志很是誤解。
但是,這次朱老總對康克清表現得十分友好和溫和,這讓一心想要完成紅娘使命的曾志看到了希望之光。
康克清和彭大將軍夫人的合影
她事後轉頭便去找了康克清,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但不管怎麼說,這樣的提議對於康克清來說終究是太過於突兀,毫無心理準備的康克清毫無疑問地拒絕了。
曾志急得直跺腳,為什麼朱老總這麼好的男人,康克清就是不願意接受呢?可是,直來直去的曾志她不明白,愛情是兩廂情願的事情,它需要兩個對等的人相互識別才能基礎牢靠。
在康克清心中,朱老總是一個地位尊崇的首長,學識淵博、談吐不凡,而自己只是一個剛剛從農村裡跑出來的女戰士,是一個毫無見識的懵懂少女。她覺得自己配不上朱老總。
更何況,犧牲不久的伍若蘭珠玉在前,成了康克清心中無法克服的障礙和無法超越的標杆。伍若蘭是井岡山著名的女英雄,能文能武,深受大家的尊重和喜愛,被譽為「井岡蘭」。康克清本就對女英雄伍若蘭十分崇拜,現在要她替代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去照顧朱老總,她覺得自己做不好。
再說,革命情誼是無私的,但是愛情往往是自私的。作為一個剛剛青春萌動的女孩,康克清對於婚姻和愛情也一定有一些自己的憧憬和幻想。她不願意這麼冒失地闖進了英雄偶像的感情世界,從而束手束腳。
總之,「不願想」和「不敢想」的情緒讓康克清拒絕走進朱老總的感情世界,她還不夠自信,還不夠成熟,她寧願等到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時,再去匹配自己的婚姻幸福。
朱老總知道如何去匹配婚姻
曾志牽線失敗的消息傳到了朱老總的耳中,朱老總對她的一片好心深表感激,同時為了不讓她有過大的心理壓力,便對她說:「此事你完成了一部分,後面的讓我自己來吧!」
曾志一聽,如釋重負,她終於又看到了那個舉重若輕的朱老總了,她嘿嘿一笑後便開心地應了一聲「好」,隨後便再次一溜煙跑沒影了。
朱老總是一個閱歷豐富且善於思考的人,對於他和康克清的事情,他想得比曾志要更為深刻和理智得多。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自己並不是完全對充滿活力的康克清沒有好感,但是自己已經43歲了,且有過四段婚姻了,而康克清僅僅是一個初入人世的青春少女,兩個人的人生交集並不多。
事已至此,朱老總也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試圖爭取一下吧。
朱德和康克清在昆明故居
朱老總也猜到了康克清心中的顧慮和障礙,這種隔閡若不挑明說破,康克清就無法真正地面對自己。所以,朱老總決定開誠布公地找康克清好好聊一聊。
不久後的一天,朱老總在一次康克清正要出去做宣傳工作時叫住了她。一向大大咧咧的康克清自從上次拒絕曾志說媒之後,再次面對朱老總的時候總覺得渾身不在,不自覺地臉紅了。
朱老總溫和地請她坐,然後開門見山地說:「我今天不做報告,也不做思想工作,就跟你隨便聊聊。」
朱德這一席話讓康克清稍微放鬆了些。可當朱德聊着家常突然轉入到「結婚」的話題時,康克清的心又不由自主地緊張起來了。雖然,她也曾想到過,朱老總會提到這件事,但是,沉重的心理負擔還是讓她沒辦法做到波瀾不驚。
朱老總自然知道,凡事給別人留有餘地就是給自己留有餘地,所以他並沒有對康克清窮追猛打,而是盡量輕巧地和她說了許多過往經歷。朱老總這份善解人意的溫柔已經悄然之間打動了康克清,畢竟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相理解和尊重永遠是不可或缺的。
康克清和朱老總在西柏坡
在情感上,最能打動一個女人的,永遠是真誠。朱老總恰如其分地給康克清一種真誠的感覺,這讓康克清對於朱老總的感情不再僅僅是抗拒,而是多了幾分感動和躍躍欲試。
在和朱老總談話後,康克清腦子裡一直回想着他臨走時的話:「我們有差距,但若結婚了,我可以幫助你,你也可以給我許多幫助,我們會是很好的伴侶。」
我們都將成為更好的自己——這不正是每個女人在婚姻里真正的期許嗎?康克清真正開始正視自己和朱老總之間的感情了。
第二天,曾志又來趁熱打鐵了,她一進門便拉着康克清的手說:「軍長都跟你求婚了,你還猶豫什麼?答應他不就完事啦!」說著,她便拉着康克清往朱老總的房裡走去。
把人「送」到朱老總的房裡後,曾志便很「識時務」地笑眯眯地說:「軍長,我把康克清給你送來了,我的任務快完成了,你們接着談吧!」話音一落,便迅速消失了。
朱老總的誠懇慢慢打動了康克清
這一次談話,依舊是聊天開始,只是有了第一次的鋪墊,兩人更能敞開心扉了。朱老總像一個老朋友一樣向康克清傾訴着他的過往,從自己少年時如何幫母親幹活,聊到了科舉,又沿着科舉說到了他怎麼參加辛亥革命和蔡鍔將軍領導的護法運動。還聊到了自己在德國留學的經歷,以及留學歸國後的北伐……
康克清聽得如痴如醉,她置身於朱老總波瀾壯闊的人生之中,難以自拔。她突然感覺到這麼平易近人的男人是如此的高大、溫柔、親切,他離自己是這麼的近,他讓人感覺是這麼的溫暖,他又讓人是發自內心地想要照顧他……
女英雄伍若蘭
悄然間,兩人之間的天然隔閡正在慢慢消融。朱老總對於他的過往感情經歷也毫無隱瞞,還着重說到了伍若蘭。他知道,這個「女英雄」是康克清心中最大的障礙。
為了把伍若蘭說得更接近人間煙火一點,他便主動講起了他追求伍若蘭的故事來了,說:「伍若蘭臉上有麻子,我那時留鬍子。我就對她說『你有麻子我有鬍子,我們在一起就是麻麻胡胡了』。後來啊,部隊也編了一個順口溜,說『麻子鬍子成一對,麻麻胡胡一頭睡』!」
聽到這兒,康克清不自主地跟着笑了起來。這一刻,她徹底在心裏把伍若蘭當作一個如她一樣的正常女人接受了,不再抵觸她的存在過了。
終於牽手到白頭
氣氛完全緩和後,朱老總便順勢說道:「我該說的都說了,現在該你了,你如果對咱們結合沒意見,就不搖頭,就算同意,好嗎?」
少女的矜持和羞澀,使得康克清並沒有及時回答,而是一動不動地坐在那裡發獃。朱老總見狀,便進一步試探地問道:「那麼,你答應跟我結婚了?」康克清終於看着他點了點頭。
1929年三四月間,在閩贛交界處的汀州,朱老總和康克清終於結為了夫妻。戰時夫妻的婚禮通常都是極其簡單的,但是朱老總不想太委屈這個新婚嬌妻,還是儘力把婚禮辦得熱鬧一點。
他花光了自己身上的所有積蓄,還跟戰友借了幾個大洋,置辦了一些酒菜,熱熱鬧鬧地辦了喜宴。
婚後,朱老總和妻子康克更加親密無間地交流許多事情,從各自身世、個人命運到革命前途。這對相差20多歲的伴侶,因為共同的追求和信仰,因為相互的吸引和成就,逐漸在靈魂上水乳交融了。
從此不離不棄,互相成就
朱老總了解康克清凄苦的出身和經歷之後,滿是憐愛,他拿出了一個紙包對她說:「這是我們的結婚紀念品,兩枚金戒指,你就收下吧」。康克清見了說:「都參加革命了,還講究這些。」朱德聽了卻只笑笑道:「反正已經買了,以後會有用得着的時候。」
此後的歲月,朱老總果然如同他當初承諾的那樣,只要有時間,他便手把手地教妻子認字、讀書,給她講解各種知識和見聞,傳遞各種精神和思想。他要幫助妻子成為那個更好的自己。
最好的感情,總是互相成就的。而不好的愛情里,縱然相愛,最終也能走向相殺。朱老總與康克清選擇相互成就更好的自己和對方,便是最好的愛情。
朱老總晚年和康克清一起參加人大代表大會
在朱老總的悉心教導和康克清的勤奮用功之下,康克清慢慢成為了一個知識青年,一兩年後,她認得了1000多個漢字。
1937年,也就是他們婚後8年,康克清還成長成了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的學生。她真正地脫胎換骨了,完全蛻變成了一個戰時知識女性的模樣:身着軍裝,手握筆桿,她還經常寫短文發表在《紅旗飄飄》上。
朱老總對於妻子的每一次進步,從來都不吝嗇讚美之詞,大聲地說著「好,好,好!」而每次聽到丈夫的這般誇讚,康克清心裏既充滿了甜蜜,又充滿了進步的動力。
為了鼓勵妻子保持永遠前進的信心和動力,朱老總還經常鼓勵康克清說:「你學習得太快了,都要超過我了。」
就這樣,在朱老總日積月累的培養和指導下,康克清真正成長為了一位能文能武的女將,就像她心中的標杆伍若蘭一樣,她不光能寫文章,還能雙手打槍,左右開弓。
1962年,朱老總夫婦的合影
身為朱老總的妻子,康克清從來不把自己當官太太,她總是用一個女戰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慢慢地,她竟然還成了軍中最強壯的女兵。紅軍長征時,她就像一個普通戰士一樣,自己扛着背包和槍支,甚至還主動幫助其他戰士扛東西,以吃苦耐勞的精神,贏得了全軍上下的稱讚和愛戴。
但命運多舛的康克清在第三次爬雪山時,卻差點丟了性命。
在那個極度惡劣的環境中,極度勞累卻又缺少營養的她病倒了,40度高燒不退。禍不單行,就在這個緊要關頭,她遭到了張國燾的陷害。張國燾陰謀讓她「病死」,在康克清病倒後,他不僅不允許她找朱老總,還想直接把她扔在路上,讓她自生自滅。
當然,要想「扔掉」康克清這樣一個軍長夫人自然是不容易的,但只要神不知鬼不覺,張國燾還是敢膽大妄為地讓身患重病的康克清「掉隊」的。
張國燾
好在這一切都被康克清的戰友肖朝英知曉,她秘密將這件事告訴了朱老總。朱老總得知妻子重病後,趕忙帶着醫生和警衛員四處尋找被「扔掉」的康克清。
幾經苦尋,他們終於發現了已經昏迷的康克清。見到病中妻子那一刻,朱老總簡直不敢相信,曾經生龍活虎、走一天山路都不喊累的妻子,竟會瘦成這副樣子。他哽咽難言。
朱老總和妻子康克清
經過醫生的搶救,康克清慢慢地恢復了神智,當她睜開眼睛的時候,映入眼帘的正是自己朝思暮想的丈夫,她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眼淚不由自主地掉了下來,虛弱地抓住朱老總的手,哀求地道:「千萬別把我留下,我死也要跟紅軍走,死也要跟你走!他們說我病成這樣,要把我留給當地老鄉。」
朱老總徹底地憤怒了,他大聲責問剛剛趕來的張國燾秘書:「你們要把她留下?」
狐假虎威狗仗人勢的秘書一見事情敗露,卻絲毫不感到心虛,冷漠地答道:「這是總部的決定。」
朱老總怒不可遏,氣憤地問道:「哪個總部,我是總司令,我怎麼不知道?」
在朱老總虎威的震懾下,這位秘書才有點慌神了,趕忙問:「那總司令看,該怎麼辦?」
朱老總用不容置疑的口吻大聲道:「走,跟着部隊一起走!」
朱老總一聲令下,戰士們把病重的康克清抬上了擔架。此後,朱老總一路上再也不敢把妻子交給其他人,親自安排人照看着,而且一有空,他便親自過來照看。
康克清的幾個生活瞬間
可是,長征之路,委實過於艱險。尤其是到達夾金山雪線以上時,因山勢過於陡峭,擔架沒法使用,戰士們只得用布條將康克清的手臂栓在馬尾巴上,讓馬拖着她走。
嚴重的病情、徹骨的風寒、陡峭的山勢,隨時都可能要了康克清的命,可堅強的康克清卻緊咬牙關,從不放棄,撐住她的力量,正是丈夫朱老總和她共同描繪的美好革命前景,還有她們幸福的理想未來。
雪山、草地、病魔終究沒有戰勝這個擁有鋼鐵般意志的女戰士,康克清終於在黨嶺山時,奇蹟般地康復了。
有了這次死裡逃生的經歷後,康克清和朱老總的感情更加深厚了。災難,對於一個堅強的人來說,都最終會成為珍惜生活的催化劑。
康克清為祖國的建設不遺餘力
大難不死的康克清後來先後擔任了晉東南婦女救國會名譽主任、中共中央婦委會委員、解放區戰時兒童保育會代主任,她為奪取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應有而又偉大的貢獻。
而這一切的背後,都她與朱老總的婚姻是密不可分的。在她和朱老總的婚姻中,她積極主動地向朱老總靠攏,成就了自己,也最終成就了這段傳奇感情。
1976年,朱老總辭世。臨終前,朱老總像一個平常丈夫一樣地叮囑她,要她照顧好這個家,要是子孫不肖,便可聲明,與他們斷絕關係。
康克清猶如當初答應嫁給朱老總一樣,默默地點了點頭,把丈夫的遺志牢記在心,暗自承諾:放心吧!我們相互識別過,我們從來都是一樣的人!
康克清會見瑞士外交人員
此後餘生,康克清一直努力活成丈夫的模樣,朱老總彷彿從來都沒有離開過她。她每年都會帶著兒孫們去八寶山祭掃丈夫的墓地,然後絮絮叨叨地陪着丈夫聊很多很多的家常,一如生前他們在一起時那般。
朱老總去世了,但是朱老總的精神和靈魂一直在陪伴着康克清,朱老總的每一句叮囑、每一條準則,她都牢記於心。
為了看好孫兒們,康克清經常耳提面命,教導他們一定要做一個乾淨、純粹的人,不能做任何損害國家利益的事情。這是這個革命家庭的信念和底線!
康克清和朱老總父女
1983年,她最小的孫子朱國華還是淪陷了,康克清痛徹心扉,把子孫們叫到跟前,重申了朱老總的遺囑,痛斥他們的決不能給朱老總抹黑。
1992年,康克清彌留之際,她意識到她即將要去另一個世界追隨那個偉大丈夫了,但是心裏放心不下的還是丈夫的臨終所託,她對子孫們說:
「這次,我可能拖不下去了……你們,要好好地,太平地過日子……不要貪污,不要犯錯誤……」
1992年4月22日12時04分,這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婦女運動的卓越領導人、中國兒童工作的開拓者、曾官至副國級的偉大女性,永遠地閉上了雙眼……
留下的,是我們對於婚姻、革命、信仰無窮無盡的思考,是我們對於先烈、偉人、英雄永不過時的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