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車坐愛楓林晚」惹怒家長,並建議從教科書中刪除,理由有點污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妍妍

編輯|妍妍

《——【·前言·】——》

一句流傳千年的古詩,居然因為兩個字,把家長們惹怒了!

「停車坐愛楓林晚」原本是描寫秋景的名句,最近卻有家長跳出來,說這句詩「有問題」,甚至建議從教材里刪掉。

理由聽起來挺「正經」,但細細一琢磨,好像又有點離譜,甚至還被網友吐槽「想太多」。

到底是古人太浪漫,還是現代人太敏感?這句詩真的「污」嗎?背後又牽扯出怎樣的教育觀之爭?

一場從課本里的風波

去年,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材里的杜牧名作《山行》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這首寫於唐代的小詩本是孩子們學習古典文學的入門作品,其中"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一句尤為經典,描繪了詩人在秋日旅途中被楓林美景吸引,停下車來駐足欣賞的情景。

問題就出在這個"坐愛"二字上。

有家長認為,這個詞組在現代語境下容易讓人產生不良聯想,擔心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負面影響。

這些家長甚至向有關部門反映,建議將這首詩從教材中刪除,或者替換成其他表達方式。

實際上,在古文中,"坐愛"的意思是"因為喜愛",表示詩人因為喜愛秋日傍晚楓林的美景而停下車來欣賞。

這完全是一個表達審美情感的詞語,與現代人可能聯想到的含義風馬牛不相及。

這一爭議很快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熱議。

許多網友表示不解,認為孩子們的思維純凈,根本不會往成人想像的方向聯想。

也有人認為,與其擔心這樣的詞句,不如關注現在網絡上、生活中更直接的不良信息。爭論的雙方各執一詞,一時間討論熱度不減。

"毒教材"下的過度敏感

要理解這場爭議,我們需要回到一年前。

2024年年初,一場關於某出版社"毒教材"的爭議曾在全國範圍內引起軒然大波。

當時,有家長發現某教材插圖存在不當內容,引發了全社會對教材內容審核的關注。

這一事件之後,教育部門對各類教材進行了全面排查和整改。

這次"毒教材"事件對家長們造成了不小的心理陰影。

許多家長變得格外警惕,開始對孩子接觸的各種內容進行仔細審視。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連千年古詩中的詞句也未能幸免於難。

一位小學老師表示,自己教了二十多年書,從來沒有學生對"坐愛"提出過疑問。

"孩子們的思維其實很單純,他們理解的就是字面意思,是大人的思維複雜了。"李老師說。

自從"毒教材"事件後,有些家長變得特別敏感,學校收到的關於教材內容的疑問明顯增多。

教育專家王教授認為,家長的擔憂雖然可以理解,但過度解讀反而可能引導孩子往不良方向思考。

"如果我們對傳統詩文中的字詞斤斤計較,很多經典作品都將面臨被刪改的風險。"

他舉例說,像"春宵一刻值千金"、"紅杏出牆來"這樣的詩句按照某些人的標準可能都要被刪除,這對文化傳承是極大的損失。

現代視角下的文化誤讀

這場爭議反映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現代人如何正確看待和理解古代文化?

語言隨着時代變遷而演變,許多詞語的含義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果我們用現代人的思維和語境去理解古代文學,很容易產生誤讀。

中文系教授張教授指出,"坐愛"在唐代完全是一個中性詞,表示"因為喜愛而停留",跟現代人可能聯想到的含義毫無關係。

他認為,正確的做法是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講解詞語的原意,而不是迴避或刪除。

"如果我們因為現代人的某些聯想就否定傳統文化作品,那將是對傳統文化的不尊重,也會讓下一代失去接觸優秀文化遺產的機會。"張教授說。

有趣的是,這場爭議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現代社會信息爆炸帶來的影響。

孩子們生活在一個信息高度開放的時代,比起古詩中的詞句,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各種信息可能更值得家長們關注和引導。

文化評論人李先生表示:

"我們不能一邊任由孩子們沉迷網絡遊戲和短視頻,一邊又對古詩文斤斤計較。真正需要的是全方位的素質教育和價值觀引導,而不是簡單地刪除某些內容。"

教育的真正核心是什麼

這場關於古詩詞的爭議,實際上觸及了當代教育的核心問題:我們究竟要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環境?是過度保護還是引導他們正確面對複雜的世界?

心理學家劉博士認為,家長的過度保護可能會適得其反。

"當我們試圖把所有'不適合'的內容都屏蔽掉時,反而可能引發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們通過其他渠道去尋找答案,這些渠道可能更不可控。"

她建議家長們與其迴避問題,不如坦然面對,在適當的時機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

教育專家們普遍認為,教材監督確實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配合。

一個健康的家庭環境和積極向上的教育氛圍,遠比刪除幾個詞語更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北京某小學的校長表示:

"我們學校一直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視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正確價值觀。對於傳統文化作品,我們鼓勵老師進行恰當的解讀和引導,而不是簡單地迴避某些內容。"

有專家指出,現代孩子確實比過去早熟,但這恰恰需要我們提供更加全面、系統的教育,而不是把他們置於信息真空中。

"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迴避問題不是解決之道,正確引導才是關鍵。"

教育部一位官員表示,教材編審工作確實需要認真負責,但也要尊重文化傳統和教育規律。

"我們鼓勵社會各界對教材提出建設性意見,但也希望大家能夠理性看待,不要因為個別詞句就否定整部作品的價值。"

《——【·結語·】——》

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它們穿越時空,承載着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

面對《山行》中"坐愛"一詞引發的爭議,與其糾結於是否刪除,不如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導孩子理解傳統文化

畢竟,教育的真諦在於啟迪心靈,而非遮蔽視線。保護孩子不受傷害的同時,也要給他們提供認識世界的能力和智慧。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來源:《中國教育報》《教育觀察》雜誌社聯合調研報告(202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