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學生敢舉報導師了?師生關係到底怎麼了?

最近幾年,學生舉報導師的事件越來越多,從北京郵電大學15名研究生聯名舉報導師情緒暴力、剋扣津貼,到華中農業大學11名碩博生實名舉報導師學術造假,以及更多未被曝光的類似案例,各種社交媒體上學生吐槽導師的帖子,似乎師生關係正在變得越來越緊張。


為何在傳統觀念中本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師生關係,會演變成如今的劍拔弩張?


以前,學生遇到不公平對待,大多選擇忍氣吞聲,因為怕影響畢業;而現在,越來越多學生選擇站出來發聲,甚至不惜賭上自己的學業前途。為什麼現在學生敢舉報導師了?師生關係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1. 導師權力太大,學生只能忍?



在研究生階段,導師的權力幾乎是「絕對」的——能不能發論文、能不能畢業、能不能拿到學位,基本都由導師說了算。這種權力不對等,讓很多學生即使被壓榨,也不敢反抗。


比如,有的導師讓學生干雜活,取快遞、帶孩子、甚至幫自己家裡裝修;有的導師剋扣助研津貼,把學生當免費勞動力;還有的導師情緒不穩定,動不動就威脅學生「不聽話就別想畢業」。學生怕得罪導師,怕被延畢,只能默默忍受。


但現在的學生不一樣了。他們更清楚自己的權益,也更願意用法律、輿論等方式維權。社交媒體和網絡曝光給了他們發聲的渠道,讓原本「不敢說」的事情被擺上檯面。


2. 學術圈太卷,導師也「壓力山大」?



導師和學生關係緊張,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學術圈太卷了。


現在高校評價導師的標準,主要看論文、項目、經費。導師為了評職稱、拿項目,不得不拚命壓榨自己和學生。有的導師甚至讓學生造假數據、水論文,因為「不發表就出局」。


這種情況下,導師和學生不再是「師徒」,而更像是「老闆和員工」。導師要業績,學生要畢業,雙方都壓力巨大,矛盾自然容易爆發。


這種導向下,部分導師將主要精力放在爭取項目和發表論文上,對學生的學術指導和生活關懷嚴重不足。


3. 為什麼以前不舉報,現在舉報變多了?



以前學生不舉報,是因為缺乏渠道,但現在不一樣了:


網絡曝光讓維權更容易:各種網絡社交等平台讓學生能直接發聲,輿論壓力倒逼學校處理問題。


年輕一代更注重個人權益:95後、00後更不願意忍受不公平待遇,他們更敢說「不」。


高校管理逐漸透明化:雖然仍有學校「護短」,但教育部和公眾對師德問題的關注度提高,讓舉報更有用。


4. 師生關係還能回到「尊師重道」嗎?



學生舉報導師事件頻發,暴露出高校在導師監督機制和學生權益保障方面的雙重缺失。從已曝光的案例看,涉事導師的違規行為往往持續多年卻未被發現,說明學校的日常監管存在盲區。例如,未按規定發放助研津貼這種有明確記錄的行為,為何需要學生舉報才能被發現?


在傳統社會,"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而在現代大學,"導師"的英文"supervisor"本身就含有"監督者"的意味。這兩種角色如何平衡?


教育家梅貽琦曾說:"師生猶魚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不求而至。"



理想的師生關係應是引領而非控制,是共生而非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