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委主任周亞明:教育在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將發揮積極作用

新民晚報訊(記者 張炯強)昨天,市教委主任周亞明做客2024上海「民生訪談」節目時認為,無論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還是科創中心建設,核心是人才,基礎在教育。上海高校集聚着8萬名左右教師和80萬名左右思維活躍的大學生,是支撐科創中心建設的重要力量。在科創中心過去十年的建設過程中,上海高校作出了顯著的貢獻。面對新發展要求,上海高校將重點做好兩項工作,力爭取得更大的突破。

一方面是不斷加強基礎研究。比如,試點建設上海基礎研究高地,先期在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成立相輝研究院、思源研究院,希望集聚一批40歲以下青年科學家為主體的基礎研究人員,開展高風險、原創性、長周期基礎研究,專註探索人類未達之境,力爭產出原創性、變革性、顛覆性重大研究成果。此外,上海高校正在積極推進ai for science,利用ai手段推動基礎研究範式變革,以ai賦能各個學科。比如,復旦大學要開設百門ai精品課程。除了ai for science,還提出ai for social science(ai社會科學),這就是一個新的工具,也有很多大模型的基礎,將會推動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的改變。

另一方面是加強創新人才培養。要積極推動高校深化學科專業供給側改革,聚焦前沿領域和產業發展需求,優化調整學科專業布局,前瞻布局未來學科。對於很多未來學科,一定要有敏感性,為學生提供更多供給。還要發展新興交叉學科專業、新增緊缺學科專業,調減和撤銷不適應社會需求的學科專業等。同時,在人工智能領域探索開展超常規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在產業創新一線培養一流人才,希望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源源不斷的高水平創新人才。

周亞明透露,近年來,上海持續推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不少高校基礎研究成果獲得轉化,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年度合同額達到100億左右。同時,本市布局建有14家國家大學科技園,「大零號灣」「環上大科技園」等環高校創新集聚區已初見成效。近期,市教委正在積極推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大學科技園改革各項工作,進一步推動大學科研創新體系變革,推動環高校創新集聚區成為催生新質生產力的「核爆點」。

同時,本市推動高校在科研體制、人事制度、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改革,形成「願干、敢幹、能幹、能幹成」的科技成果轉化創新氛圍和生態體系。目前本市15所高校正在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改革試點工作,其中部分高校還在積極探索職務科技成果全部所有權賦權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