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L新專業只要16個人?還要佔名額去申?一年真的只能申請2?

有人發郵件在問UCL新開的專業Business and Sustainability這個課程到底收多少人。然後被回復說預估只要16個人。

很多學生就慌了,覺得UCL這麼屌的嗎,這麼小班教學的嗎?不準備創收了嗎?

其實吧,UCL每年新開的專業都是計劃只招一小部分人,先試試水的,然後申請量大上去了瞬間就擴招了,從來沒例外。

大家可以去參考下前幾年新開的digital banking and finance這種專業,這個專業其實很牛,錄取比特低,第一年只錄了三個中國學生,後面不又擴招上去了嗎。現在大票的中國學生。

以及去年新健康商學院新開的GHM這種專業,不一開始也只說計劃招募30人嗎?後面量不也上去了嗎。

就他們的預估招募通常來說不太具備參考價值,實際上ucl整體數學就是願意搞創收。不太會卡人。而且每年condition量會超發。

再者說,這個專業本身就是商科和泛商結合的課程,難度還不如bdf這種硬核,建議名額還是留給這個專業一個。

除了新專業的問題,有學生還在問UCL今年難度的問題?

怎麼說了,UCL這個學校個人覺得今年提升的門檻是最大的,這個門檻主要限制了在list和非list的區別。非list的學生,基本勸退很多學生了,因為分不夠,申也沒意思。所以,今年UCL的整體申請量會減少,但同時需要警惕ucl今年應該不會溢出的發offer。會合理控制錄取比例。

對於在list的那批學生來說,今年錄取門檻相對來說要略微下調於去年,相對來說優先級更強了。但也不能盲目樂觀。畢竟陸本在英國的序列依舊是弟弟級別,前面還有英本,美本,甚至有honor的澳本,即使2+2或一些澳門本,或港本的學生,也比陸本在優先級上。整體來說就是人艱不拆。

像這周IC不是開始發offer了嗎,少量的FA、Fintech、ESB等專業的面後offer,基本統統給了英本的學生,像曼大的,華威的,埃克塞特的,蘭卡的都有學生率先拿到第一波offer。當然,成績也都是真的高,基本都是75+選手。

我們再回到UCL,UCL其實也一樣,很多管院的課程以及今年新開的東區一些專業,也是優先海本和英本先發一輪offer的,這個優先級的事情,毫無道理可言。

還有學生在問UCL的專業限制問題,就兩個名額嗎,到底要不要一上來就把兩個名額全用掉,還是分開申,這其實很值得琢磨,個人覺得,如果你申的專業是差不多類型的,就難度上,以及相似度上差不多高的。可以分開去申,留一個名額。等後續再觀察下。

如果你的兩個專業是有差異化的,有個是自己喜歡的,有個是偏兜底的,那這種可以同時遞交。早出結果也好,至於你都是沖的那種,也可以同時遞交。畢竟ucl你只是買個夢想,大概率是去做分母的。你也無所謂先後了。

其實拋開這兩種,去年實踐下來,UCL的確也是可以申完兩個專業然後繼續加新專業,被錄取的案例。我自己學生就有,就申PEM+Mgt都被拒,後面申了個Risk, Disaster and Resilience又錄了。只不過節奏拉得比較長,都快6月後才給的結果。

所以分析下來他們雖然官方建議只能申2個課程。但其實還是默認你們可以繼續去申的,但建議你兩個都被拒後,再去加,然後建議額外加一個。加申專業也不要太熱門,畢竟熱門的專業3月後,也基本沒位置了。最好隔開一段時間去添加。比如你聖誕前都出結果了,被拒了,可以在3月前去加。3月31日是ucl一個大的deadline,很多專業會在這個時間提前截止。

部分專業如果還沒結束,會繼續開,一般這個時候,建議大家要把官網刷個遍,努力去尋找還在開放的專業。這些專業說明是ucl的冷門專業,或撿漏專業,繼續申請,大概率會有好的結果,實際上每年也是,這個時間點反而很多申二碩的,以及一些前期fail的學生後面又被ucl撈了也很正常。

總了個結:UCL這個學校申請起來還是有很多技巧的,而且這個學校是支持argue的,即使語言成績,也是支持argue的。不像ic和lse那麼無情,基本被拒就是final decision。你得合理的和ucl去拉扯。

只要你不是因為背景不夠的原因被學校直接秒拒,你就有機會和ucl繼續拉扯。申請數量也一樣,機會永遠留給多準備一點點,多去嘗試一點點的學生。

再有就是,如果你準備申新專業,就前面的Business and Sustainability這個課程,速度就是要快,這個專業bar其實不低,比巴院的不少課程其實應該會更高,所以如果分數不夠的,建議不要浪費名額。但如果分夠,差不多這周完成遞交,你可能就有個好的結果。畢竟很多學生還在猶豫要不要交,你就一馬當先了。

申UCL勇敢點,不要在乎那三瓜兩棗的申請費,即使多折進去了,也沒什麼,畢竟愛過,申過,追逐過。畢竟那是UCL啊,不管學校是否創收還是其他,他都是ucl啊。很多學生的終極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