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把普通孩子培養得優秀?很多父母都理解錯了


作者|東林富

大家好,我是東林富,下面我們聊一聊怎樣把普通孩子培養得很優秀,很陽光的事情。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大多數父母的願望。

但一味的雞娃,對孩子來說並非是好事。一個懂教育的父母,更在乎孩子的底層能力,更在意孩子是否身心健康,擁有讓自己和讓別人過上幸福生活的能力。

大部分父母,都會慢慢地接受自己的娃就是一個普通人,讓娃做一個優秀的普通人,也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的一個學霸好友岑對我說:「我娃在三歲前,我總幻想着她是神童,將來能出人頭地;等她上了幼兒園,我想着她將來一定是個小學霸,能光宗耀祖;直到她上了小學,我降低了自己的標準,將來也不指望她考北大清華了,能上個985、211大學,我就滿足了;等她上了初中,我想真的是我想多了,她只要能健康快樂地長大,上個普通大學也行,現在我想哪怕她考不上高中,上不了大學,只要以後能自食其力,不啃老,我就知足了。」

好友岑對孩子的期望值越來越低,是因為她發現孩子似乎不是學習的料。無論岑怎麼幫扶,娃怎麼努力,她的成績一直在班裡中下游徘徊,用岑的話說,你自己是學霸,其實和孩子一點關係都沒有。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軌跡和自我宿命。也許有的孩子擅長學習,有的孩子擅長交際,有的孩子是有音樂天賦,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百分之九十九的孩子,都會成為普通人。

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幸福、有一技之長的普通人,一生平和幸福地度過,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如何把一個普通的孩子培養得很優秀?這就需要父母下點功夫了。

  1. 做學習型父母,不斷提升自己。

不少父母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得非常出色,但在為人父母方面,可能卻很失敗。

道理很簡單,育兒是一門科學,要遵從孩子自然成長規律來養育和教育孩子,而初為人父,為人母,我們都沒有上過養育和教育孩子的課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並在實踐中摸索科學的育兒的方法,而不是憑個人感覺養育和教育孩子。

我的好友知秋父母都是大學教授,但她的童年過得並不快樂,現在她已人到中年,父母都已經60多歲,但在知秋的心中,對父母心結很深,和他們也並不親近。

知秋說:「我剛生下來不到三個月,就被奶奶帶到老家,一直到了6歲要上小學,才回到父母身邊。

他們平時對我並不關心,只會向我要成績,考不好就冷眼相對,只有考好了,才能得到短暫的溫暖,這讓我覺得自己就是為考試而生,是個考試機器

他們總是把我的缺點和別的孩子的優點作對比,刺激我,我知道他們希望我更優秀,但是這讓我覺得他們不愛我,我只是為他們爭面子的工具。

知秋並沒有考上好大學,但現在她的事業做得很好,她開了好幾家洗車店,財富以千萬計,是外人眼中的富婆。

但知秋告訴我,她過得並不開心,甚至有點抑鬱傾向,找不到生活目標,沒有幸福感,在情感上也沒有寄託,總感覺世情淡薄。

「人生就那麼回事吧,沒啥意義和牽掛,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癒。」知秋常常說這句話。

作為好友,我也幫不上她什麼,因為一個人的內心荒蕪或是豐盈,主要還是靠自己構建,外人在短期內很難幫上忙。

我也只是在她情緒低落的時候陪她一會兒,要想和自己的內心和解,需要她自己去慢慢領悟和想得通透才行。

知秋的父母都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很有建樹,不是沒有文化的人,但在育兒方面,特別是老一輩父母,簡單粗暴地對待孩子似乎是常態。

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去了解育兒知識,更不會去研究孩子的成長規律和兒童心理學,很多父母覺得我讓你吃飽穿暖,過上不錯的物質生活已經比我小時候好十倍都不止了,你怎麼還不成才?都是你自己不爭氣。

而實際上教育孩子遠遠沒有這麼簡單,如果父母走不進孩子的內心,就算給孩子提供再好的物質條件,可能養出來的孩子也會問題重重。

2、培養孩子的底層邏輯能力比逼孩子拿高分更重要。

好友岑對我說過一句話:「其實有時候我和孩子着急,並不單純是因為她又沒考好,其實分數高低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她很多底層邏輯沒有想通,比如她沒毅力、懶惰、情商低、怕挫折等等。」

深以為然。

我經常對女兒說,你在幼兒園裡學東西可以學不會,回來媽媽再教你,但你記得必須要認真聽老師講課,不能開小差,也不能覺得聽不聽老師講都無所謂,一定要養成認真聽老師講課的好習慣。

說得簡單點,就是要從小養成孩子認真聽講的態度和習慣,結果反而不是最重要的,因為過程對了,結果一定是孩子能力範圍內的最好結果。

孩子在某些方面可能能力有限,因為每個人都有短板,也有長處。

但如果培養出一個善良、有毅力、思想獨立、生活自理能力強、有理想、責任感強的孩子,即使他在某一領域不出色,但他總有出頭之日。

我們常會看到這種現象,有些孩子在學業上成績平平,但步入社會後卻能混得風生水起,事業成功,家庭幸福,就是因為孩子的綜合素質優秀,而不是說這個孩子只能拿高分,而在個人綜合素制方面短板太多。

我小時候我爸爸是這樣教育我的:音體美不重要,高考不會考,不要把精力放在副科方面,家務你不用做,只管學習就好了,高考只看成績。

這種教育方法當然是錯誤的,我為此摔了不少跟頭,我當然不會這樣教育我的孩子。

但我想,像我爸爸這樣的家長不在少數。

家長要明白,雖然高考只看分數,但社會可不只看孩子的分數。

一個綜合素質強的孩子,在社會上才更有競爭力,才更有讓自己和別人獲得幸福生活的能力。

舉個例子,現在很多父母覺得男孩子不用學做家務,認為結婚之後家務都是由女方來做。

而實際生活又是什麼樣子呢

父母不可能照顧孩子一輩子,孩子單身時不會做飯,只能點外賣,花錢多不說,口味和健康都不能保障。

當孩子結婚後,夫妻二人都要工作,家務本應共同分擔,但因為男方從小受的教育就是在家當「大爺」,所有家務都壓在女方一個人身上,這樣夫妻能不產生矛盾嗎?家庭會穩固嗎?家庭生活能幸福嗎?

特別是有了孩子之後,家務會越來越繁重,在家當甩手掌柜的丈夫在家庭中的地位可想而知,能否得到妻子和孩子的尊重,可不止是看丈夫的賺錢能力,況且現在很多妻子的賺錢能力遠遠強於丈夫。

所以,千萬不要把普通家庭的孩子養成「偽富二代」,說實話,越是有錢人,越不會放縱自己的孩子,反而重視培養孩子的各種底層能力培養。

總之,培養孩子成才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父母深層次的思考和有效的實際的行動。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把孩子培養好,你就相當於養了一支績優股;把孩子養廢,你就相當於家長成了債務人,老了也不得安生,需要不斷地為自己的失誤買單。

我是東林富,關注我,我們一起做學習型父母,培養優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