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孩子集體看言情小說,你支持小學生看言情小說嗎?

作者:徐禎






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別多。

近期,杭州一位執教14年的老師,發現六年級的孩子們,竟集體看起了言情小說,連連驚呼:「以前只有個別學生看青春小說,現在竟成了『小氣候』,這還是頭一回遇見!」、




老師的反應實在太驚訝,這件事還一度衝上了熱搜。這種反應讓我恍惚了一下,沉思三秒,今年到底是2022年,還是1922年。

都2022年了,小學生看言情小說,還是新鮮事嗎?

再看一眼評論區,網友們果然都哈哈哈地笑成一團。

「誰有不是這樣過來的啊……」

「這也太正常了吧,我就是看言情小說練出的文筆……」

更有人勇於自爆:「我小時候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可比六年級看言情出格得多,別把老師嚇死了。」

很多老師嘴上說著堵不如疏的道理,還是拐着彎地去了一趟書店,質疑書店的員工:「暢銷書歸暢銷書,名家著作歸名家著作,明明有專門的展台,為什麼要混雜擺放?」

「家長以為孩子在認真閱讀,但名著和言情、耽美放同一個展台,簡直防不勝防!」

圖:言情和名著比鄰而立

防什麼?無非就是防言情,總不能是防名家著作。

那又為什麼要防呢?

難道經過重重審核,正經出版的言情小說,是什麼病毒培養皿,要專門為開闢一處隔離區?

但如果說,老師們只是提防言情小說,又似乎冤了他們。

他們提防的,明明是小說里的愛情元素。




不信?且看證據!

一卷紅樓夢,有多少老師會講解寶玉挨打後給黛玉送家常舊帕子的隱喻?青少年版本的《紅樓夢》里,只剩下破口大罵的焦大,而那句「扒灰的扒灰,偷小叔子的偷小叔子」被刪得乾乾淨淨。

一冊《邊城》,老師們把湘西風情都說了一遍,但他們不會去講解翠翠的那句「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

所以,即使是名著,也得嚴防死守,也得「斷情棄愛」。

家長、老師最怕孩子們看了言情,也有樣學樣,直接道德滑坡。今日寫寫情書,明日牽牽小手,到了後日大後日,還不知道要做出什麼來。

所以,他們日日念經似的和孩子說,「什麼愛情不愛情的,那都是混蛋。情愛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但從來如此,便對么?

澳大利亞教育家史蒂夫·比達爾夫曾經分析過青春期孩子的心理:

10-13歲的孩子,正處於異性好感期。身體的發育變化,讓他們會對異性產生好奇和困惑,也會糾結於自己的想法能不能得到異性的理解。

簡單來說,對異性有好感,有好奇,無論從生理層面還是心理層面來說,都是這個年齡段的正常表現。

知乎的調查數據顯示,有73%的初高中學生對異性充滿好奇。

小男生小女生,看見異性心生好感,心裏頭的小鹿蹦躂兩下,再正常不過了。

他們即使不看言情小說,到了年紀,也一樣會對異性有好感。

一種正常人的正常心理現象,到了老師和家長這裡,怎麼就成了猛虎?




中國人似乎總是羞於談愛。

小學、初中、高中的時候,戀愛是被許多家長明令禁止的。

到了大學,父母隱晦地放開了戀愛禁令,但還是要耳提面命地叮囑,千萬不能因戀愛耽誤了學業。

一旦步入社會,父母的態度就發生了360度的大轉變,恨不得你這月相親,下月結婚,最好還要五年抱三,有兒有女,積極響應國家號召。

想得可真美。

當孩子要去問,該怎麼尊重異性,怎麼談戀愛?

長輩們又開始打太極了——

「兩個人在一起,不就是過日子嘛。別整那些愛來愛去,虛頭巴腦的。」

長輩們三緘其口,導致許多人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愛,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性。

但還是孩子始終是需要愛情課的!

教育部近期回復了一條人大代表會議的建議,表示將會積極支持高校開設家庭家風教育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婚戀觀、家庭觀。

連教育部都覺得,學生就是需要愛情課的。

愛情,它就應該大大方方地談,誠誠懇懇地學。

前不久,武漢大學開設了《戀愛心理學》,場面異常火爆。擠不進課室的學生,蹲在窗戶上也要聽課。

復旦教授梁永安在B站上探討愛情,也廣受年輕人歡迎,收穫千萬級播放量。

只是,這一堂愛情課放到大學才來上,實在太遲了。


據鳳凰公益的調查數據,在16個省份,3676名調查對象里,有198名12-15歲的青年誠然自己發生過性行為。但其中有19.99%的人,不了解安全性行為知識;54.87%的人僅僅了解一點安全性行為知識。

越是無知,就越容易出事。

因為無知,才會有14歲少女廁所產子,16歲少女連自己是否懷孕都不知道。

因為無知,有男大學生結識異性的方式,竟然是往對方杯里投放異物。

在青春懵懂的時候,對愛和性都避而不談,等一樁樁悲劇成型,等一宗宗事故發生,等一個個人不想戀愛,才來上綱上線地讓人學習愛情——晚了!


愛情,它難道是羞恥?難道是隱痛?

六年級看點兒言情小說,多大的事啊——

都六年級了,連言情小說都不看,那才是不正常的。

老師說,要篩選好的言情小說,引導孩子看好的言情小說。

我看着都笑了。

正是青春少艾的年紀,哪個孩子身上沒兩斤反骨

連千八百個僕從層層把關的大觀園,都能混進《西廂記》。孩子還能找不到一本「家長不讓看」的言情小說?家長越是禁,孩子就越來勁,偷摸藏着、挖地三尺都要把家長嘴裏的「禁書」找到。

而且,家長自己過濾了一遍的言情小說,真的夠吸引嗎?學校把四大名著都推薦爛了,又有幾個學生真心愿意看這種「學校推薦書目」?

還有家長覺得,讓孩子看言情小說,就扭曲了他們的三觀。

我就想問問,

難道看了修仙小說,就真的會當神仙?

難道看了偵探小說,就真的要去犯罪?

難道看了武俠小說,就真的飛檐走壁?

別把孩子看得那麼脆弱,一兩本言情小說,決定不了一個人的未來是否墮落。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發出靈魂三問戳破家長們的虛偽:

「家長與其擔心孩子看言情小說,不如問問自己幾個問題:日常有陪伴孩子嗎?有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和青春期教育嗎?有做到陪孩子一起閱讀嗎?家長如果能做到堅持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閱讀、分享,這些都不是問題。」

家長要是能夠大大方方地和孩子聊愛情,滿足孩子青春期的好奇,怎麼還擔心言情小說把孩子教壞呢?

教育孩子責任家長擔,別甩鍋給言情小說。



似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家長或者老師跳出來,像發現新大陸一樣高聲嚷嚷:「又有學生在看言情小說了!」

古人說,食色性也。

但總有「活在古代」的老師家長偏偏對愛和性避而不談,連學生看本言情小說都「犯了罪」。

無視了人類的正常情感需求,那還是在教育人嗎?那是壓抑人性!還不如就直接承認自己想培養一群給個指令就結婚生子的機器。

面對言情小說,一味封禁、避諱絕不是最佳解法。老師家長還不如順着言情小說的風,大大方方教會孩子什麼是愛,什麼是性。

看小說而已,看愛情而已,怕個啥?

· 參考資料:

  • 《老師發現六年級孩子看言情小說成風,專家:無需大驚小怪》,極目新聞
  • 《「最美的春夏」2019年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調查報告》,鳳凰網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