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在某學校普法課(二)——普法兼心理疏導摘要


【前言】近日,受邀去某學校給14-17歲的青少年上法治課。在準備教案和資料的過程中,考慮再三,也經過請示授權,最終,我還是覺得這堂課是外法內心:表面是法治教育,內在還是以預防犯罪的心理疏導、心理教育為主。

我認為未成年人犯罪的本質,還是當事人的心理出現了問題,才導致一系列叛逆言行頻繁發生,讓老師愁眉緊鎖,讓當地警方煩不勝煩。

所以,最終我決定:這堂課以犯罪記錄為主線,在普及法律條文的同時,更大篇幅地對容易躁動的這些小大人們進行一定程度的心理暗示,以減輕他們青春期的心理負擔,盡最大可能預防他們走上犯罪的道路,將知法、守法,認識自己,懂得選擇,在學習獨立的成長過程中,學會敬畏,知道珍惜,不忘記感恩。

接上期,記錄下課堂中關於心理疏導的部分內容(取消了課上所講的所有案例,以▲代替)以饗讀者。


……我給同學們透露一點你們不知道的幕後故事。絕大多數時候,公安機關、派出所的警察和學校領導和老師們是真的給了那些打群架的同學們一次又一次的機會,那些改寫他們自己的人生的機會,因為,一次聚眾鬥毆定罪,他們這些參與鬥毆的小大人們,這輩子就再也沒有翻身的餘地,不要認為警察和老師們拿他們沒轍,說實話,真拿孩子們沒轍的,只有他們的家長。老師和警察蜀黍只是不忍心而已。我們不想自己帶着讀書的孩子們,他們的人生路因為一次打架被判刑 而黯淡無光。可能警察和老師們善意的行為被某些同學誤解或是不屑一顧,一次次的寬容和善意,反而成為促使他們變本加厲地哄架聚集惹事生非的理由。

可能會有同學說,我現在就這樣了,派出所都挂號了,以後還能變好嗎?

我和你們一樣,都擁有青春。區別是我已經走過了最好的年齡,而你們正好在青春。

正像我開課時所說的,我需要。實際上,我是喜歡你們的青春百花齊放,不忍看到你們的青春在怒放中留下後悔。

自己選擇了什麼,自己就要承受選擇的後果。無論好壞,無論悲歡,無論善惡。我們的選擇,沒有正確和錯誤,因為每個人都有絕對不同的人生。而我們怎麼看待、怎麼對待、怎麼思考、怎麼實現你的選擇,才是關鍵。

我想,你們的父母、老師都想看着你們在青春高光的時刻里充滿歡笑,包括你們自己在內,沒人喜歡在自己的青春里戾氣橫行、憤世嫉俗。

其實,我個人看哈,同學們有憤世嫉俗的思想並不是壞事,但是您的經歷、閱歷還不足以讓您做出憤世嫉俗的行為。


……青春期的情緒很多,包括最重要的想獨立、想被認可、想要自尊的心理。

一會我來幫你們分析,幫你們找找客觀原因,我會告訴你們,你們打架也好,談戀愛也罷,心理問題的起因都不在您。我這樣說,你們會不會很意外?會不會有點竊喜?

我認為,我下面這些話,將是你們可以面對曾經的自己的最好的理由,因為,以前的你們不懂,但從今天起,從現在起,你們知道了這些,你們自然就會有所改變,會面對自己。

我見過不少案例,但是絕大多數不可能給你們展現,那些少年犯,大部分感到迷茫後悔,有一部分人是愛恨交加,還有極少部分人無知無畏。就像▲的案例讓庭審人員感到悲哀和痛心。

每當面臨這樣的案件、這樣的場面,我總在想,這些孩子們為什麼犯罪,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他們這麼小的年齡,看着別人在萬千世界中過着多姿多彩的生活時,在他們的美好人生剛剛開始就被框在了一個狹窄的圈子裡,走完自己的人生?

他們的心理問題引起了我們法學、社會學、心理學等領域的高度關注。



……我接觸過一些未成年人犯罪團體的成員,他們的情緒和言行很暴力化,這些人的性格一般較為衝動,他們對學校和家庭的嚴格管教,會產生叛逆心理,這些人很喜歡與所謂的兄弟、朋友,聚在一起打遊戲,喝大酒。

其實,叛逆心理,在坐的每個人,誰都有過,只不過極少數人沒能把自己的叛逆與胡作非為區分開。有的人始終認為,叛逆期不鬧騰一下叫什麼叛逆?把違法犯罪當作了叛逆,越陷越深。

叛逆期我們都經歷過,有些人認為頂嘴、罵人、動手打人的行為是叛逆期必備的言行,我說,這些行為叫做:沒教養

我們說叛逆期,叛逆的是依賴性,叛逆期想得到獨立性自主性,而頂撞打罵這樣的行為不叫叛逆,是犯渾。同學們想想,獨立自主自由與沒教養犯渾,能一樣嗎?所以,千萬別把那個「渾不吝」的言行當成叛逆期,那樣只會讓小夥伴們笑話。

我在青春期,在上學期間,也叛逆過,曾有過半年不回家的記錄,不過我比較乖,自己躲在宿舍看書,什麼都看,中醫,黃帝內經,法律,數理統計,計算機,星座,武俠,言情,六祖壇經,道德經,紅樓夢系列,反封神榜、蜀山劍俠傳……,在學校的圖書館裏看小說,躲避家長的嘮叨。或者去白塔嶺的書屋,一塊錢租十本小說,全庸的金庸的一口氣一宿看完。

叛逆的實質,其實就是躲避成長中的自己與同伴,不想長大卻又期待自由、自主、獨立,是個幻想着不用付出就能有各種傲驕能力的時期。

而這也是青少年容易走捷徑違法犯罪的心理誘因。家庭,學校,社會,在孩子心理產生糾結和矛盾的時候,沒有幫助孩子,去平衡心理的是非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成為未成年人走上違法犯罪的助推器。(近期電影院的事,抖音上很火,▲,這就是家長沒有幫助孩子,去平衡是非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好在社會教育了這對父子)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獨立,又沒法獨立,於是,情感容易衝動和從眾行為心理成為主流。

同學們,我們人和其他生物一樣,在所有生物的一生中,「獨立」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從我們小時會說我的時候,媽媽我要尿尿,就是獨立意識覺醒體現之一。直到青春期,我們的獨立意識,隨着生理的變化而最大程度加強,這種獨立,是每個人都有的,也是我們成長所必須的,這是人的本能,是生物的傳承和進化的本能。

這麼多年,我在與特殊人群交流的時候,發現:不想讓孩子獨立的,其實是我們的父母。每天都在說著,兒子,別去喝酒啊,閨女,把頭髮染回黑色。……孩子們的喝酒、染髮,其實,就是在模仿中,學習獨立。

所以,同學們,青少年喝酒、染髮或者有其他什麼不雅的行為,從法律意義上,從道德體系上是不應該的,但是,從心理角度看,這些行為只證明了一件事,孩子在以他們認為合適的方式學着獨立和長大,只是這種長大的方式,不太能夠讓家長、老師或者其他成年人理解和接受。

用喝酒舉例▲……

換句話說,您用您的堅持,表達了您潛意識當中的獨立。


……青少年的自我意識特彆強,在這一階段呢啊,未成年人渴望獨立,希望被成人或者是同齡人承認自己有一定的地位,實現他的所謂的尊嚴。

這個階段的孩子呢,不願意接受家庭和學校的束縛,喜歡按照自己的意願,獨立自主地做一些事兒,但是我們的教育模式,不管是學校還是家教,還是社會教育模式,都對未成年人採取了不信任的態度,我不信您能獨立作業,我不信你能擺脫手機對您的控制,我不信您能把碗洗乾淨,我不信您不出去打架,我不信您會好好說話,我不信您會好好學習,我不信您能和同學們正常相處,等等。這些不信任,其實就是在說,我不相信你們在長大,這些話,與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相抵觸。

當成人不能夠正確看待這些小大人們的意識覺醒,看不出、看不上這些未成年人的成長,被家長老師瞧不起,被社會上的大哥大姐們瞧不起,而當他們的自我意識被成年人壓抑住,感到無法掙脫的時候,這些未成年人,面對同齡人就有可能用自己的言行特別是行為來表達,來展示他們的獨立、釋放壓抑情緒。來吧,寶貝兒,更沒有什麼是干一架解決不了的。

所以,未成年人犯罪中校園霸凌的比重逐漸增多,▲


……在面對我們家長和老師時,最常見的一個現象就是,只要我們張口,無論說什麼,孩子們都不願意聽,不愛聽,甚至就是不聽。

實際上,青春期的少年們思維活躍,喜歡獨立思考,善於想像,尤其是現在我們的網絡發達,自媒體時代已經到來,並且已經趨於飽和了,我們的電視以及文藝節目豐富多彩,給了青少年、我們的未成年人提供了一個脫離實際的想像當中的平台,而他們實際上參加各種實踐活動的經驗並不多。他們只是在電視上看到啊,爸爸去哪兒了,媽媽去哪兒了?孩子去哪兒了?到底去哪兒了?而同學們並不知道電視里展現的到底是真實的事件,還是為了提高收視率而編造的故事。雖然他們不清楚到底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虛構的,但是由於他們缺少必要的道德觀念,性格沒有走向成熟,缺少是非善惡的評價標準,所以對於一些有意誤導三觀的那些偽文化現象,以及電視裏面的暴力行為活動,沒有辦法加以正確的判斷,所以很容易顛倒是非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小孩子,8歲9歲了,就已經明顯地出現了青春期逆反的癥狀。尤其是父母讓做什麼,他就不做什麼,想要什麼就非要到不可,或者說是有些孩子出現打罵父母、用極端行為來威脅父母長輩,達到他們索要錢財所要物品或者達到其他目的。(2個案例▲)

同學們,其實很多情況下,面對任性的孩子,家長無論是說還是打,都已經不管用了。我們在網上看到看這樣的消息(網上有送孩子到派出所的視頻)。

對於用警察替家長管教孩子,我個人是不認同的,但是對於依照《家庭教育促進法》,警察可以訓誡家長,我是十分認可的。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學習一下今年新施行的家庭教育法,找一找相關的條文。

我之所以在這裡可以說這些話,是因為我認為你們已是大人,希望你們成人之後,組建家庭,有了自己的子女之後,能記得這句話。對於孩子的任性,家長不要管得太晚。這個太晚的時間點,建議家長們對於嬰幼兒的語言教育.素養教育、選擇教育等盡量從半歲之前開始。好,有點超綱了,同學們的小心臟和思維能跟得上嗎?


……老師和家長們要看看孩子們交往的朋友是個什麼樣的人,因為未成年人會因為從眾心理而引發違法犯罪活動。這種犯罪,不僅僅是因為不懂法,還取決於心理作用。

很多群聚的活動,比如說三五成群的小夥伴們,其中一個人和別人產生衝突,那麼他同行的夥伴如果腦子衝動,會對同伴的行為,不管對錯一律認同。從這個角度去看唐山燒烤店打人的事件,我們也同樣可以用孩子的心理去評判他們的行為認知,犯罪嫌疑人陳某志他們是成人,但並沒有達到成年人的心理水準,他們毆打他人的時候,很明顯表示出他們的心理狀態,是呈現出一個未成年人的不成熟的心理狀態。另外的7個同夥怕同行的夥伴兒們瞧不起,為了顯示,自己是這個群體當中的一員,才會以從眾的方式和他的夥伴們一同毆打別人…


……家庭教育,社會風氣,學校教育,都在其中,對未成年人起着至關重要作用,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對未成年人的心理與行為模式產生的影響最重要。

在校園霸凌事件中,社會風氣的因素,學校的因素和家庭的因素,三者各佔1/3。而在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因素當中,家庭因素則佔了7成甚至更多的因素。我們知道孩子無論是在上學期間還是在家時間,那麼終歸在孩子沒有進入12周歲以前,他們與家庭的接觸是最多的,而家庭教育的缺失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溫床,比如說過分溺愛,比如說缺乏關愛,比如說不當的教育和引導。▲


……▲某人一旦有暴力行為,那麼您不妨看看他的家長是不是存在暴力或支持暴力現象。(網上有很多例子,小孩打人,爺父笑哈哈)

恰恰是這種不恰當的教育和引導,很多家庭忽略了孩子在健康人格方面的培養,特別是現在很多家庭只重視智力方面的教育,從素養品德方面,從小就給孩子灌輸那種絕不能吃虧,別人打您要打回去,打輸了就別回來,打傷了爸媽給掏錢。

久而久之,當一些暴力的方法滿足不了這些孩子的心理上的那種獲得感時,一些流血也不能滿足他們時,於是他們或者成幫結夥加入黑社會或者在網上尋找、收集、觀看、傳播、模仿恐怖分子的血腥行為。

其他的法條就不多說了,2015年頒佈的反恐法規定,僅傳播就可以行拘最高15天,罰一萬元。


……氛圍、環境會影響人的情緒。即便是學習相對較好的同學,經常聚在一起談論不好的事情,也會使人走上極端。這是人的社會心理,這種心理,絕不是「差學生」的獨特心理。…


……很多情況下,我們都不能好好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言行。可能有同學在想,警官老師,您說得容易,您能控制得住嗎?

我告訴你們,我有很多時候也控制不住。所以你們不用覺得自己很沒用。哈哈。

所以,你們只需要明白:控制與不控制情緒,是兩種思維和行為模式,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就可以了。您控制了但是沒有控制住,和您壓根就不想控制,想放縱自己的結果是不一樣的。


我們的家長和老師也許會經常說,當情緒出現波動時,要學會自製,學會忍耐,學會溝通,要積極樂觀,要惹不起咱躲得起等等,其實,我們成人的出發點是沒錯的。

只是同學們你們要說:我們在青春期呀,我們比你們成年人更有理由控制不住情緒呀,我們也想控制情緒呀。但是控制不住呀。


……我在這裡可以明確地說:人,有情緒正常,沒有情緒不正常,發泄情緒是本能,能夠控制住情緒是本事。


……控制情緒的小方法推薦給你們。

第一種轉移注意力。……不要用道德去評判這種心理好與壞。這種注意力的轉移在於,我們把做事的人,轉移到了人所做的事情上。我們每一個人,特別是未成年人、青少年都需要也渴望長大和獨立,那麼,把人與事分清楚,才可以說:我們在心理上已經具備了成熟與獨立的必要條件。

……對事不對人、對人不對事(用父母嘮叨做正反例子▲▲)


第二種是運動。運動是一種久經考驗的減壓方式,是產生多巴胺、產生動力的源泉,是消除不良情緒的便捷途徑。

……▲三公里專治各種不服,五公里專治各種內傷,十公里保證燦爛陽光。……

……最近10年,在很多大學流行▲……


第三種標記您的感受。……人生沒有放得下放不下的事情,人生只有經過。


……實際上,我們很多時候,會獨處的。很多時候,孤獨對心境有的益處▲。

……在控制情緒和行為期間,在情緒上頭的時候,讓同學們絕對控制自己的言行,是強人所難。但是,您要在動手的時候想一下,到底什麼是恩什麼是仇。您那些小夥伴的恩,是不是真的大過生您養您的父母之恩,而那些你眼前的仇恨,是不是真的會影響了您一生的快樂生活。


……實際上,我們絕大多數人都不能完美控制自己的情緒,我也不例外。但是如果你真的控制不住了,我是絕對支持你們去發泄的。只是想發脾氣想動手的同學們,你們在發泄情緒的時候,要遵循3條並存的原則,這三條原則您記住了,你就大概率不會違法犯罪。這黃金三原則就是:

不傷害自己

不打擾他人

不破壞環境

至於怎麼同時實現這3條原則,課後大家可以討論一下兼顧發泄情緒和不違法犯罪的行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