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政新聞系學子馮博:人生最美是軍旅之三「改變命運的廣播稿」

原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十六隊同學馮博給家國華章了他的回憶文章——《人生最美是軍旅》,讀來令人感懷,如同又回到了軍營,與當年一起摸爬滾打的戰友隔空相遇,跟可親可愛的師長和同學再次握手。文中充盈着軍人的血性,蘊含著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精神。無論老友新朋,無論是否曾為軍人,都能從中有所收穫。

本號分期連載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

一年又一年,30年匆匆過去。

我從南到北,又由北到南,遊歷半生。不知有多少記憶,隨着年齡增加逐年減退,不知有多少往事,隨着時光流逝已成回憶。穿過時空隧道,翻開軍旅相冊,一張張珍貴的綠軍裝,歷經滄桑,微微泛黃,回放着軍營里的青春年華,講述着軍營里的精彩故事。一樁樁、一件件、一幕幕,是那麼色彩斑斕,思潮澎湃,刻骨銘心。

馮博在炮兵指揮學院為《炮兵城報》寫稿

改變命運的廣播稿

我做夢都沒想到,當新兵寫的一篇小小廣播稿,竟會改變我的命運。

那時,我在炮團炊事班當炊事員。我的一位四川老鄉普通話講得格外標準,在團廣播室當播音員。他來向我約稿,我便趴在伙房裡寫了一篇。

不料這篇稿子中午廣播後,下午便引來一位客人——團政治處宣傳股長張金社。他把我當「人才」調到團里當報道員,我就這麼稀里糊塗地與新聞結下了緣。

從連隊到機關,消息像長了翅膀,很快在老鄉中傳開了。老鄉們羨慕得不行,紛紛給我豎「大拇指」,我也似乎感到功成名就了,臉上總是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一天,團政治處主任孔令山,操着濃濃的河南腔:「這次團里成立報道組,你能從全團1000多名戰士中脫穎而出,可喜可賀。不過要試用半年,不合格,就捲起鋪蓋走人……」

原本美麗的心情一下跌到冰點。心想,這下完了,「正式工」變成了「臨時工」。如果真把我退回連隊,多丟人啊!

我自尊心比較強,心裏琢磨着,一定要踢好「頭三腳」,多在報紙上亮相,力爭渡過危險期。

說實話,咱剛出學校門,又進部隊門,哪搞過什麼新聞報道,連新聞報道長啥樣都不知道。對於一個從未搞過新聞報道的人來說,要想踢好「頭三腳」,談何容易。要想在短期內上報紙、出成績,比登天還難。

開弓沒有回頭箭。既然選擇了,再難也要走下去。那段時光,我情緒低落,蔫頭耷腦,吃不下飯,睡不好覺,連做夢都在「想點子」「爬格子」,還時常被噩夢嚇醒。越急,越寫不出來,越寫不出來,就越急,急得雙腳跳,痛苦得要命。

我天天寫,天天盼,哪怕是在報紙上登個「豆腐乾」「火柴盒」,都會激動三天三夜。我把吃奶的力氣都用上了,結果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發到報社的稿子,沒有一篇「活着」回來。

我絕望極了,感覺天都要塌了。那天,我終於鼓起勇氣,向張股長坦白:「我不是搞新聞這塊料,想回連隊繼續當炊事員……」話沒說完,張股長朝我右肩狠狠擂了一拳:你小子不能熊,這點困難算什麼?軍人要有不服輸的精氣神……

張股長對事不對人,他鞭策我,鼓勵我,不斷給我力量,催我勇毅前行。在他的幫助指導下,我自學新聞理論,閱讀新聞名篇,並報名參加了《解放軍報》第三屆新聞函授學習,從新聞的ABC學起。

其實,每個人的成長和強大,都緣於把困難踩在腳下。記不清我多少次告訴自己:「再堅持一下!」也不知有多少回,在困難面前我簡直想找個地縫悄然逃遁。不過,每次我都會在心裏默念:既然痛苦是必經的過程,那麼就要學會去享受它。

「一切終將過去!」挺過去了,前面的景色會更加迷人。說來也是,心態積極了,生活中還真沒有邁不過去的坎兒。

半年後,我終於攻克了在中央級報刊上稿的目標。尤其讓我風光的是,我先後讓他們過了過上《解放軍報》的癮。於是乎,我成了一個「人物」。

當時負責學院《炮兵城報》的別良傑幹事看我有一定的寫作基礎,便把我調到了院報當編輯。

家國華章下一期推出——

南政新聞系學子馮博:人生最美是軍旅之四「養雞場飛出歡樂的歌」

作者簡介:

馮博,祖籍四川平昌,畢業於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部隊服役17年,現為重慶市委機關幹部。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羊城晚報》等發表新聞、文學作品近百萬字,出版新聞作品集《歷史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