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義務教育法的深入落實和國家對義務教育投入的不斷加大,「輟學」已經成為一個鮮見的名詞,即便在一些偏遠地區也能保障每個孩子都有學上。但近年來,在個別地方卻出現了一些尚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雖然在學校有學籍和學位,卻長期遊離於課堂之外,幾乎處於失學狀態。這些因「隱性輟學」而被稱為「隱輟生」的未成年人,由於教育和監管的缺失,在學習成績下滑的同時也產生了人身安全等方面的隱患。如何幫助「隱輟生」重新步入學習和生活的正軌,成為政協委員和專家學者關注的問題。
檢察官的擔憂
「我是一名檢察官,在辦案過程中發現一些涉案未成年人存在『隱形輟學』現象,希望通過政協推動解決這一問題……」在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政協日前舉辦的「主席接待委員日」現場,區政協委員游鳳娘向區政協主席洪國平講述了自己的擔憂。
游鳳娘是同安區檢察院第五檢察部(未成年人檢察部)的員額檢察官。因為工作關係,她經常接觸到未成年人案件。「剛開始有一兩件,我也沒太在意,但後來隨着辦案數量的增多,我發現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和被侵害的案件中,涉及『隱輟生』的比例較高,我也因此開始關注這些孩子們。」游鳳娘調研後發現,這些年齡在14至16周歲、本應在課堂接受良好教育的孩子,卻長期遊離於課堂之外,處於脫課、逃課、失管的狀態。
游鳳娘說,「隱輟生」目前主要由學校承擔教育挽救責任,但實際效果卻並不理想。學校經常是多次勸說無果,又擔心把他們強留在校影響其他孩子上課,加之老師沒有精力長期跟蹤,在這種情況下往往就會「放任自流」。他們中的一些人因此脫離學校走向社會,沾染社會不良風氣甚至成為被侵害對象。「在我經手的案件中,很多『隱輟生』都表示非常後悔過早進入社會,接觸到不良人員,做一些與自己年齡不相符的事情。但是,因為成績跟不上,不受重視,這些孩子們又覺得很難適應原來的學習環境,不願回學校。」
今年6月1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佈的《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白皮書(2021)》顯示:2017年至2021年,檢察機關受理審查起訴14至16周歲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數分別為5189人、4695人、5445人、5259人、8169人,分別占受理審查起訴未成年人犯罪總數的8.71%、8.05%、8.88%、9.57%、11.04%。從犯罪人數看,2021年較2017年增加2980人,增幅達57.4%。「隱輟生」問題也往往發生在這一年齡段,對這一現象的關注已是刻不容緩。
不該有的選擇
十四五歲是最美好的花季,本應在校園裡無憂無慮學習生活的孩子,卻為何要放棄學習,過早地離開學校走入社會?
「社會不良因素影響是一個重要方面。」游鳳娘說,網絡時代,信息獲取的速度、廣度前所未有,渲染暴力、色情、享樂、不勞而獲的影視作品、短視頻和網絡直播、網絡遊戲以及公眾人物失德犯法現象,大量湧入到未成年人面前。而未成年人所處的年齡階段思想不穩定,是非辨別能力差,喜歡標新立異,虛榮心強,愛攀比,很容易被這些不良信息影響。他們自發地形成小團體,無視道德自律和法律約束,產生讀書無用論思想。「雖然未成年人都有可能接觸不良信息,但『隱輟生』過早進入社會,接觸不良信息的時間和機會大大增加,加之缺乏正確引導,就極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馮文猛長期關注未成年人教育問題。在他看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家庭不和諧和父母監護的缺失也是造成「隱形輟學」的一個重要原因。馮文猛認為,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往往決定了孩子的行為及其價值判斷。而「隱輟生」往往來自一些不完整家庭、外來務工人員家庭、隔代撫養家庭,這些孩子的父母或因工作原因沒有條件陪伴孩子,或因自身原因沒有能力正確教育孩子,進而導致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得不到有效保護和監管,情感支持和照顧得不到滿足。「有些孩子學習跟不上,進而產生厭學情緒,如果這個時候家長能夠及時關注到孩子的狀態,進行正確引導,重新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孩子可能就不會放棄學習,也不會過早進入社會。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家長的言傳身教,這是家庭應盡的責任。」馮文猛說,有些家庭可能確實缺乏這樣的支持能力,這就需要依靠學校和社會的力量。
「孩子為什麼離開學校,覺得讀書無用。無外乎是覺得沒興趣、太枯燥,還有就是因為跟不上,得不到應有的關注。」廣西大學法學院教授管華認為,目前,我國教育過多地關注學生成績,除了一些大城市的少數學校,很難做到按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材施教,這就容易造成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在學校無法得到價值認同,最終被邊緣化。加之這些孩子可能因為父母不在身邊而得不到家庭的有力支持,就很有可能被推向社會,走入歧途。「教育資源越薄弱的地方,這種情況往往越突出。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各方面形成合力。」管華說。
全方位的幫教
面對「隱輟生」,政協委員和專家學者都認為,這一問題僅靠家庭、學校和社會中的某一環節無法完全解決,而是需要通過綜合施策,充分發揮未成年人社會支持體系作用,構建多層次、全方位聯合幫教機制,才能減少和遏制其發生。
「首先要摸清『隱輟生』底數,確定名單,詳細了解每個人的家庭情況、不良行為、隱輟時長、家校聯繫中出現的主要問題等。」游鳳娘建議,將該份名單人員列入學校、教育局、未保委、婦聯、團委、民政、公檢法部門、社工組織、村居委會重點監管名單,任何單位發現上述人員有異常,應及時通知相關單位密切關注。
對此,管華也提到,應設置由檢察官、民警、社區網格員、志願者等擔任的「助學員」,一旦發現有未成年人在應上學的時間段在外遊盪或與社會不良人員產生交集,應儘快與學校、家庭及相關部門取得聯繫,同時進行勸說和阻止,防止產生不良後果。「特別是家庭教育促進法自今年1月1日施行後,明確了家長需要履行家庭教育責任。密切接觸未成年人的單位,在發現孩子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拒絕、怠於履行家庭教育責任時,應當予以批評教育、勸誡制止,必要時督促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導。」管華認為,「雙減」政策實施後,對於學生、家庭、學校來說,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其負擔和壓力。因此,各方應該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精神世界,而不是一味地只要求孩子的學習成績。如果發現問題,必須在第一時間進行干預,儘力將隱患消除於萌芽狀態。
對於那些已經出現問題的孩子,游鳳娘建議建立聯合幫教機制,綜合施策、因人施教。教育部門可通過家校聯繫,引導學生家長重視學生學習。司法機關可通過法治課程、以案說法等開展訓誡工作及法治教育。此外,還可以充分整合、利用成員單位的家庭教育指導、心理輔導、社工、愛心媽媽、司法救助和幫教、社會救助、學校管理等方面資源,根據個體情況定製個體幫教方案,使「隱輟生」在各個層面得到全方位幫助,形成保護合力。
游鳳娘介紹,她所在的同安區檢察院近年來也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嘗試。2018年,區檢察院創立了「同心未愛」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團隊,通過開發「同心未愛」幫教救助平台,教育、感化、挽救涉案未成年人,創新線上幫教、延伸線下幫教。針對需要矯正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未成年被害人,開展心理疏導和心理健康測評工作。「今年4月份,我們還聯合多部門成立了『同心未愛』家庭教育指導中心,目前已有39名持證家庭教育指導師在開展一對一家庭指導和家庭教育相關課程。」
「我們需要全方位打造『育兒友好型』社會,完善『家校共建』機制,形成更有利於青少年成長的環境。」馮文猛建議從政策上引導和鼓勵那些不僅僅只看孩子成績,同時也願意花更多時間去關注孩子心理和思想的老師;除了關注校內環境,還要推動相關部門加大對校園周邊治安環境的整治力度;興辦更高質量的職業教育,提高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同感,讓一些動手能力更強的孩子找到自己的價值。「只有重視對社會大環境的塑造,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隱輟生』問題。」馮文猛說。
來源:《人民政協報》(2022年09月05日05版)
記者:奚冬琪 照寧
版面編輯:奚冬琪
新媒體編輯:薛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