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琴。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8月24日訊(記者劉嘉)「泡菜果酒腐乳香,生態實踐成效高,誰家課堂興趣濃,常青一中生物汪。」這是學生、家長對武漢市常青第一中學生物教師汪琴的評價。她的生物課新穎有趣,總有各種貼近生活的小實驗激起學生們對生物的興趣,她擅長用通俗易通的方法讓學生理解抽象的知識,還常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在濕地公園、園博園裡學生物。
「生物教學不能拘泥於教材,不能局限於講授,要放手讓學生多參與、多感受、多觀察、多操作。」這是汪琴一直倡導并力行的教學理念。她指導學生製作細胞模型、DNA雙螺旋結構等,將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而立體;她帶着同學們嘗試動手腌制泡菜、腐乳,讓學生感受生物知識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她用觀察唾液澱粉酶的一系列實驗,總結影響酶活性的因素,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究的濃厚興趣……學生們總是感嘆:汪老師怎麼總有那麼多新鮮有趣的點子呢?
「汪老師,我總學不好孟德爾遺傳規律,你能幫幫我嗎?」有次生物課上,一位學生向汪琴求助。她開始琢磨:孟德爾遺傳規律是遺傳學的理論基礎,很多學生覺得困難的原因是其高度抽象且邏輯性強,那能不能通過一個模擬實驗來降低理解難度呢?於是,她開始了創新實驗的摸索,用不同顏色的橡皮球模擬看不見的遺傳因子,通過統計小球的組合方式來理解孟德爾遺傳規律的本質。方法很成功,不僅掃清了學生學習遺傳學的壁壘,這節有創新的生物課也獲得了湖北省實驗優質課比賽一等獎。近年來,汪琴曾獲 「武漢市教師技能大賽技術狀元」「武漢市五一勞動獎章」「武漢市傑出青年崗位能手」等榮譽稱號。
「高中生學習生物能否走出有限的教室,走進廣闊的大自然?」汪琴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高中生物需要掌握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等知識,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她利用周末時間帶領學生來到金銀湖濕地公園,指導學生觀察、掌握採樣、分類、統計及繪圖等方法,將教材知識進行靈活運用,提升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她還帶學生來到園博園,以調查研究水生植物與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特徵為主題,進行操作、交流,總結;她帶領學生走進中科院水生所,參與《奇妙的微藻世界》的課題研究,歷時半年的學習、探索、實踐,最終成果喜獲研學實踐一等獎,也點燃了學生對科學研究的熱愛。
教學相長,13年的摸索與積累不僅給學生收穫和改變,也給了她強大的內驅力和生長力。在參加第十五屆武漢市五項教師技能比賽時,她過五關斬六將進入最後才藝展示環節。怎麼展示?展示什麼?通過半個月的思考和準備,她選擇了展示生物元素——現場製作「魚的透明骨骼標本」。當她把鮮活的藝術品製作過程一步步呈現出來時,觀眾都被生物的「美」所打動。最終她斬獲了五項教師技能比賽中學組第一名的佳績,獲授武漢市第二十屆職業技能大賽「技術狀元」稱號。
2017年,她被武漢市教育工會推薦參加全國科學實驗展演匯演活動。作為唯一的一名高中教師代表,她和清華、復旦大學等知名教授同台競技,沒有絲毫膽怯,將自己10年來在生物教學中的努力和嘗試娓娓道來,並現場展示了如何利用顯微鏡觀察DNA和RNA,在中科院物理所的舞台上展現了一名武漢市優秀青年教師的風采,收穫二等獎。
【編輯:丁翾】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