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我的工作和生活,在參加『互聯網+』的前後,被分為了涇渭分明的兩個階段。」10月9日,在教育部新聞發佈會上,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冠軍宋哲講起了她從科研人員向創業者轉變的感受。
宋哲是北京理工大學在讀博士生,也是大賽舉辦以來的首位女冠軍。她研究的是衛星通信測量。一直以來,她和團隊成員自力更生,在理論研究、技術突破以及裝備研製方面取得了系列科研成果。
在參加「互聯網+」之前,宋哲是一名科研人員,更多的是和「物」打交道。推公式,編程序,她努力地去解開由一個個複雜的問題所纏成的繩結並樂此不疲。「互聯網+」給了她一個更豐富更盛大的舞台,讓她開始學會了和「人」打交道。「從參加比賽到現在,我有幸見到了非常多的投資人導師和青年創業者們。我學會了原來創業需要『抓人、抓錢、抓方向』,我明白了什麼是商業模式、什麼是盈利模式,我了解到了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各種政策和便利條件,也深深感受到了國家在科技創新和大眾創業上的決心。」宋哲說。
浙江大學教授吳曉波去年起擔任大賽的點評嘉賓。他表示,當今中國已經全面進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作為現代社會建設人才的最重要孕育地——大學,肩負着為新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安上新型「創新發動機」的歷史重任。中國國際「互聯網+」大賽,極大地調動和激發了廣大青年的創新創業熱情和潛能,在全國,乃至全球形成了巨大的影響。
吳曉波說,通過參加「互聯網+」大賽等這樣的創新創業活動,更多同學煥發出了他們的潛力,有了更高的綜合素養,在科研等各行各業的工作中,有了這樣的創業精神,都能做出更不一般的成績來。
浙江大學1999年就在全國大學中率先發起創辦了「創新與創業管理強化班(ITP)」。每年跨專業在全校學生中招收六十名學生,由20多位來自管理、經濟、法律等學科的教師,請進來、走出去,開展打破專業邊界、拆除傳統的教室和校園圍牆的創新創業教育。吳曉波說,二十多年的堅持,他們看到了「打破天花板」的青年學子巨大潛能的發揮、創造新事業的喜悅和超凡成就。據不完全統計,在二十年中,強化班孕育了128家創業公司,近十家科技型公司上市;畢業生中超過20%走上創業道路。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在新聞發佈會現場表示,「互聯網+」大賽確實組建了一聲勢浩大的雙創青年大軍。七屆大賽累計603萬個團隊的2533萬名大學生參賽,實現了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的貫通。2020年,通過對市場監管總局登記註冊的創業數據與全國高校學生學籍學曆數據比對,2015屆—2020屆畢業生中共有創業大學生54.1萬,其中畢業生44.4萬,在校生9.7萬。據統計,僅6屆大賽的400多個金獎項目就帶動就業達50多萬人。
今年比賽總決賽將於10月12日在南昌大學舉行。吳岩介紹,為引導高校把創新創業教育與破解產業實際技術難題有機結合,第七屆大賽新增了產業命題賽道。產業出題、高校揭榜,促進了賽事成果轉化與產學研深度融合,營造了協同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良好生態,推動了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
吳曉波也指出,他從參賽作品中看到了越來越多的項目展現了原始創新驅動的創業,湧現了一批新興技術驅動的商業模式創新,更是在解決「卡脖子」問題和形成「殺手鐧技術」等關鍵核心技術突破領域上與往屆相比有了長足進步。
他認為,創新創業教育從「小眾」向「大眾」轉變,帶動了我國高等教育理念更新、人才培養機制創新、教學管理制度革新,進而從根本上走出傳統的「學而優則仕」、「中庸」的保守文化,造就了越來越多的勇於挑戰、擅於創新、具備強烈創業精神的新一代青年。
宋哲感慨,她非常感激「互聯網+」大賽,讓她能看見不足,遇見同伴。「讓我明白,只要心懷家國,只要堅定不移,我的征程就是星辰大海。」
編輯:劉義陽
審核: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