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圖書館說明一件事:孩子之間拉開差距,更多是在學校之外

2025年07月11日21:50:22 教育 5432

上周日,為了專心寫一篇稿子去了一趟圖書館。

一進去,發現各個閱覽室幾乎座無虛席。

這邊有幾個小學生,一筆一畫地做着暑假作業,時不時輕聲細語地交談着題目。那邊兩三個少年拿着高二的課本在做筆記。

還有一些孩子面前擺着一疊關於模型設計的書籍,正拿着鉛筆認真塗畫。

不得不感嘆,這些孩子真是卷。

可惜的是,很多人贏在了假期,也有很多人輸在了假期。

我的一位朋友跟我吐槽過她的孩子,說她的兒子自從放假以後,就放飛起來。

每天,他一身睡衣,蓬頭垢面地捧着手機,一邊吃着水果一邊玩着遊戲。

沒有老師的督促,沒有同學間的你追我趕,他每天可謂是悠哉游哉,好不愜意。

只是暑假的放縱背後,是落後的代價。

說白了,孩子之間差距的拉開,有時候不在學校內,而是在學校外。

暑假的圖書館說明一件事:孩子之間拉開差距,更多是在學校之外 - 天天要聞

01

習慣的差距

養成一個好習慣要二十一天,毀掉只需要一天。

我侄子完美地詮釋了這一句話。

上學時,周末他會七點就起來,早上的時間就來預習和複習,也會鞏固下英語這種薄弱科目。

下午呢,他雷打不動地要訓練一小時的架子鼓,還會練半小時的字。剩下的時間,任由他去外面跟小夥伴盡情地玩耍。

到了晚上,洗完澡的他會安靜地看一會兒書。

你看,這妥妥的好學生習慣。

可是放假第一天,我侄子直接在朋友圈裡招隊友:王者榮耀,四缺一,野王帶你飛。

我忍不住把他罵了一頓。

孩子之間的差距,歸根結底是習慣的較量。

長達兩個月的暑假,足以讓孩子們之間的差距逐漸顯現。

你在玩手機的時候,別人在預習新課、在查缺補漏;你在睡懶覺的時候,別人在認真地看課外書。

等你想奮起直追時,卻發現自己已經變懶,發現自己已經落後太多。

正如高考學霸楊成煜的媽媽所說,只有習慣定型了,後面的路才好走。

今年,有一對龍鳳胎兄妹火了,哥哥李和軒考了680分,李和芮考了710分。

兄妹倆人都表示,能取得這樣的好成績,離不開習慣的養成。

父親常年保持每天早起閱讀的習慣。

家裡布置了專門的學習空間,有各種門類的書籍。

平日里,家人在一起,會一起讀書,交流並探討各種知識,話題不限。

即使放假期間,他們也會保持這個習慣。

兄妹倆每天都會分享當天的學習收穫,互相閱覽對方的筆記本,各自查缺補漏。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的本質是培養習慣。

是的,好的習慣,就像一種複利,讓孩子受益一生;

而壞的習慣,卻似一種債務,孩子終有一天要償還。

在假期期間,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對於習慣的培養都需保持耐心,切不可掉以輕心。

暑假的圖書館說明一件事:孩子之間拉開差距,更多是在學校之外 - 天天要聞

02

認知的差距

之前,我看到一段網友的調侃:我們的上一代沒吃過豬肉,但見過豬跑,我們的下一代,豬肉經常吃到,想見豬跑太難了,只能在動畫片裏面看小豬佩奇。

形容得太形象了。

現在的孩子,有時會讓我產生一種割裂感。

一邊是豐富的教育資源,孩子似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以跟你侃侃而談各種話題。

另外一邊卻是真實世界觸感的匱乏。

因為一直窩着教室里,扎在書堆里,書里的厚重歷史、多彩自然、人情社會都只是一個知識點。

他們對世界的感知永遠隔着一層紗。

但就是這一層紗,讓他們的人生少了一塊重要的拼圖。

在我看來,暑假,其實就是拼上這塊拼圖的最好時機。

一位清華學生的媽媽,常帶孩子去逛各種博物館。

她經常帶上麵包和水,沉浸式遛娃一整天。

從上古時代的水稻化石,一直到明清的瓷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脈絡都給孩子捋得明明白白。

孩子站在那些青銅禮器前,站在書畫碑刻前,不僅是一場知識的盛宴,更是一場精神的洗禮,讓他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社會的脈動。

學習這件事,既要讀聖賢書,也要讀人間書。

你可以選擇帶孩子去博物館、科技館近距離觀察,也可以帶孩子去菜市場、去田野里、去工地里感受一番。

只有帶孩子走出去,看看人間的千姿百態,感受世界的多面,孩子書上所學的東西,才會成為有源之水。

董宇輝的父親只是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卻帶給了他不一樣的眼界。

每到暑假,父親都會帶着他一起,喂小鳥、養螞蟻、抓蟈蟈,甚至在大夏天的中午帶着董宇輝去草叢中捕蛇。

因為有這樣的經歷,董宇輝對於自然、對於莊稼穀物有了不一樣的體會。

有時候,孩子之間的差距,比的是對這個世界的感知程度。

走出被書本構築的文字世界,走進真實的世界裏,應該成為孩子必不可少的一課。

趁着暑假,帶孩子去外面走走,感受一下不同的生活方式,深入了解這個世界。

這何嘗不是另外一種見世面。

暑假的圖書館說明一件事:孩子之間拉開差距,更多是在學校之外 - 天天要聞

03

興趣的差距

我這幾天,其實有跟我的侄子,包括他的父母,明裡暗裡都表達這樣的觀點:

英語真沒天賦,成績差點就差點,但暑假期間,別落下架子鼓,該練還是得練。或者暑假裏,孩子有啥興趣,想學就學,別阻攔着。

為什麼會如此強調呢?

我先說兩個人。

第一個人,是今年風頭很盛的王興興。

小時候,王興興英語很差,但對機械感興趣。

但父母在課外,沒有一味給他報班補短板,反而順應他的興趣。

他們允許王興興每年拆解家裡的5件電器,但需要提交《拆解報告》。

王興興為了更好地「拆家」,就自學機械知識,到處閱讀相關書籍。

初高中時的課外,別的孩子都在拚命補課,王興興卻在研究遙控車、模型船、航模飛機。

王興興後面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第二個人,是漫畫家鹿溟山。

高二時她遭遇校園暴力,被學校的女生孤立,就連寢室的女生也不同她一起吃飯。

當時的她選擇用畫畫的方式,熬過了那段艱難的時光。

後來研究生學醫的三年里,她一連出了三本漫畫書,最後成為了一名知名的插畫師。

這就是興趣的強大之處。

那些堅持下來的愛好,很有可能在孩子長大後,成為他們的核心競爭力。

著名數學家丘成桐教授曾說:

「中國式的教育往往注重知識的灌輸,而忽略了孩子們興趣的培養。但對孩子來說,興趣才是決定其終身事業的關鍵。」

我時常會遺憾小時候沒有多學一門特長,因為到了這個年紀我才明白:

我們都是靠着一技之長在社會上生存,求得社會認同的。

我們都得靠着一些興趣愛好,讓自己的內心更富足。

教育界有個著名的「5+2=0」的公式。

意思是,5天的學校教育頗有成效,但孩子放縱2天後,最終的教育效果為零。

學校內,孩子們都在同一起跑線。

學校外,決定了你的孩子是領先別人,還是落後別人。

暑假有兩個月之長,智慧的父母、聰明的孩子一定會利用好這個假期的。

教育分類資訊推薦

中山大學取消133人錄取資格!605分竟能撿漏中大 - 天天要聞

中山大學取消133人錄取資格!605分竟能撿漏中大

2025年7月,中山大學直接砍掉133名考生的錄取資格,就因為有人違規面試或直接玩失蹤!這波操作讓高考公平問題又上熱搜。大學就該這麼硬氣,守規矩才是王道。取消資格這事兒不新鮮,中大處理得明明白白。133人中13人面試違規,120人乾脆不來,
田寮小學:【美育一件事】學校社團嘉年華活動巡禮 - 天天要聞

田寮小學:【美育一件事】學校社團嘉年華活動巡禮

深圳市光明區田寮小學信息平台 2025年07月11日 13:31 廣東 聽全文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推動「五育並舉」教育理念的深入實施,田寮小學成功舉辦了一場精彩紛呈的社團考核活動。
高考考上這4個大學專業,即便讀民辦院校也沒關係,就業遭「瘋搶」 - 天天要聞

高考考上這4個大學專業,即便讀民辦院校也沒關係,就業遭「瘋搶」

全國高考各省提前批陸續投檔中,985高校投檔分數下滑,軍校類/警官類/定向招生類等大學投檔分數明顯上漲,特別是上海海關學院,招生分數大漲,在江蘇物理類提前批投檔最低分數高達648分,令人意想不到。而從這可以看出,家長和考生報考志願越來越理性了,認識到了「就業」才是硬道理,與其讀名聲好聽點的211/985高校,倒不...
暑假圖書館爆滿背後:拉開孩子差距的三大關鍵因素 - 天天要聞

暑假圖書館爆滿背後:拉開孩子差距的三大關鍵因素

暑假圖書館爆滿背後:拉開孩子差距的三大關鍵因素上周日,我去圖書館寫稿時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各個閱覽室座無虛席。小學生們專註地寫着暑假作業,高中生認真研讀高二課本,還有孩子鑽研模型設計書籍。這一幕讓我深刻意識到: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往往是在學校
黃海剛到畢節六中講授思想政治理論課 - 天天要聞

黃海剛到畢節六中講授思想政治理論課

7月7日,區委副書記、區長黃海剛到畢節六中為學校師生代表講授思想政治理論課。區人民政府黨組成員陳果,區直有關部門分管負責同志,畢節六中師生代表參加。授課現場黃海剛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諄諄教誨、殷殷囑託,堅定不移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要全面貫徹黨...
濰坊青州市:公益課堂點亮孩子繽紛假期 - 天天要聞

濰坊青州市:公益課堂點亮孩子繽紛假期

來源:【青州融媒】暑假來臨,濰坊青州市開設豐富多彩的暑期公益課堂,讓孩子們收穫知識與快樂。在青州市益都街道旗城社區,大學生志願者帶領孩子們通過共讀繪本、互動遊戲、情景模擬等方式,了解隱私保護與安全知識,提升自我保護意識。
湖北省第九屆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開賽 - 天天要聞

湖北省第九屆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開賽

7月9日,湖北省第九屆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決賽動員大會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舉行。本次決賽匯聚了來自全省54所高校的145名優秀青年教師代表,他們將在7月10日至11日的兩天時間裏,分成文科、理科、工科、醫科、思想政治課等5個專項組,展開教
這樣的「端姐」,誰能不喜歡? - 天天要聞

這樣的「端姐」,誰能不喜歡?

在武漢市第一初級中學金雅校區,學生見到徐端,都會親熱地喊她「端姐」「老徐」。她懂孩子的心,樂於跟學生「打成一片」,是學生的良師,也是益友。徐端(右二)和學生在一起。記者劉嘉 攝跟着「端姐」學數學有很多樂趣,她能把數學課講得像脫口秀一樣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