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萬、8萬、10萬,學位論文為什麼越寫越長

2025年07月10日17:30:15 教育 9878

5萬、8萬、10萬,學位論文為什麼越寫越長 - 天天要聞

一位同學在論文寫作時電腦周圍貼滿提示

2025年6月底,正在讀研二的劉藝,學位論文已經寫了6萬字。而6萬字,只完成了她計劃的60%。

從去年開始,按照新出台的《學位法》,學術學位研究生進行學位論文答辯,專業學位研究生可進行實踐成果、其他規定的成果答辯。這對於為學位論文費盡心力的學生而言,或許意味着一種解綁。

但絕大多數在校大學生,仍在延續着傳統的論文答辯畢業方式。他們發現,雖然大多數學科的碩士論文字數要求在3到5萬字,但實際上論文厚度越來越「膨脹」,從5-6萬字一路攀升至8萬字、甚至10萬字以上。

5萬、8萬、10萬,學位論文為什麼越寫越長 - 天天要聞

劉藝論文所研究的《左傳》材料

5萬、8萬、10萬

劉藝的論文選題不算很大,主要圍繞《左傳》評點本的內容進行分析。2023年剛入學時,老師告訴她,碩士論文加緒論、結語、參考文獻等,80頁就夠了,加上封面目錄,大概六七萬字。「當時老師安慰我們別太有壓力,說畢業論文比較好寫。」劉藝回憶道。

但到了2024年,劉藝當年畢業的學長學姐們,學位論文普遍都在110頁以上。

轉眼到2025屆畢業季,劉藝的論文已經進行到4.8萬字左右,她去找導師溝通論文,老師的態度就變了,覺得她寫得太少。「他既帶學碩也帶專碩,他說專碩都能寫上8萬字,你現在的字數我感覺達不到10萬字。」

教育學專業的胡心雨今年以8.4萬字的論文順利過關,其中附錄就有1萬字左右。她告訴記者,她曾翻閱往年的碩士論文,僅僅在兩三年前,她的學長學姐們寫論文,算上附錄總共才八九十頁。

「一開始我只想寫五六萬字,因為從去年前年畢業的師兄師姐那裡了解到,大家寫五六萬字,工作量就夠了,可能多一點的會寫到七八萬。」胡心雨說,「結果發現同學一個比一個寫得多,別人初稿可能就寫10萬字,你寫5萬字就會顯得不夠,只有別人的一半。」

學位論文越寫越長,這不是某個學校或學科的獨有現象,一位陝西高校管理科學與工程最優化方向的學碩鄭悅告訴深一度,兩三年前,她的師兄畢業論文只有五六萬字。「現在多的同學已經能夠寫到13萬字,少的同學也有7萬字以上。」而這也不是碩博學生的「特殊待遇」,北京一所高校的會計學專業教師姜媛稱,在她的印象中,大概在2018年前後,學位論文就有越寫越長的趨勢,而這種趨勢在最近三年更為明顯。以前,本科論文大概在8000到一萬字,現在她指導的本科生畢業論文,基本上要求在兩萬字左右。

什麼是工作量

事實上,數位採訪對象均表示,他們所在學校的碩士論文字數要求,都是3到5萬字。但落實在具體操作中,幾乎所有人的論文都會超過這個字數要求,「否則工作量不夠。」

什麼是「工作量」?不同的老師和學生標準略有不同,綜合而言,案例數量、研究方法、論證深度以及創新程度,都在「工作量」的考核標準之內。

湖北一所高校的法學專業教師張勇稱,字數只是工作量的「副產品」,老師更在乎論文內容的豐富程度,但「有沒有做那麼多工作,只能通過字數來體現,內容多,字數自然就上去了。」

張勇舉例,譬如實證類論文,「抽樣30個案例跟抽樣300個案例,工作量肯定是不一樣的。」在法學專業上,實證類論文的樣本量通常要求在400例以上,如果學生想研究某類犯罪行為,但找不到足夠的案例,那老師很有可能會斃掉這個題。

他曾作為外審老師審過一篇論文,主題是關於某個罪名的探討,這個罪名全國的判例只有170多例。「老師們就一直在問學生,為什麼就170例,差點把學生問崩潰。」

「從行為學或心理學的角度,如果樣本量太少,就很難排除判例的異常因素,樣本量越大,分析越准。」張勇解釋。因此,案例數是法學專業中,一個能比較明顯地體現工作量的指標,如果這個罪名案例很少,老師就不建議寫。

在姜媛看來,所謂「工作量」,就是學生對論文的投入。「學生投入的時間、精力沒辦法去衡量,只能拿結果來衡量,這個結果就是篇幅。」姜媛說,她認為,碩士論文的字數雖然是3到5萬字,但放在當下的論文要求中,這點字數並不足以闡述清楚論文的內容。「論文當中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叫做『文獻綜述』,學術發展到現在,每個學生所研究的領域,文獻已經非常多了,幾千字就想做個歸納總結並評述,根本不夠。」

「最經典的文獻、最前沿的文獻、最新的數據、橫向和縱向的比較……這些都是工作量。考慮得越全面,做的工作就越多,最後呈現出的文章篇幅肯定也就越長。」

對於老師而言,考察學生的工作量,絕非僅僅看字數,還有創新點。

「我們有個標準,新問題新方法是最好的。然後其次是新問題老方法,接下來就是新方法老問題,最次的就是老方法老問題。」姜媛介紹。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看來,在每一篇論文中都追求「創新點」,並不現實。「世界上有多少值得創新的?哪個教授能做到天天創新?無非是有個觀念,再把觀念拉長,就成了碩博論文。」

然而必須滿足論文要求的學生,並不具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劉藝告訴記者,她主要採取的是文獻研究、對比研究和列表統計三種研究方法。其中,文獻研究法是她的基礎研究方法。

為了增加工作量,劉藝在緒論部分增加了國內外研究現狀的文獻論述,在後面的論述中又增加了案例。「有時,某些觀點只需要一兩個例子去論證,但是為了湊字數,我就多加一兩個例子,一個案例少則四百字,多則六七百字。」劉藝解釋,有些案例可能跟論文觀點的關聯性並不強,但得想辦法使用一些話術,將兩者聯繫起來。

劉藝的論文,涉及到歷史上對於《左傳》的評點本的比較。「評點本的作者只是陳述事實,並沒有特別的情感傾向或態度。比如他在評點裏只提到一句某個人『深得諫法』,意思是勸誡君主時很有技巧。但我會在分析時補充很多細節,用自己的想法把它擴展出來。把他的話分析完之後,就說『由此可見+我的觀點』。在這個過程中,就會有很多強行解讀或反覆贅述的話。」劉藝說。

加表格也能讓頁數顯得多一點,一個表就能跨三頁,劉藝用了4個表格對著作進行對比,就是12頁。再藉助ai潤色一下文本,字數也有所增加。「ai在擴寫的過程中,可能會給出一些我沒想到的點,我覺得還挺好的,就會加進去。」

去年,鄭悅的論文因「工作量不夠」而未能送審,延畢半年,這半年來,她將論文從5.5萬字增加到了8.8萬字。研究背景加綜述部分,從1萬多字增加到2萬多字,第四章模型方面,加入了一個她認為「並不需要過多解釋的模型」——「從頭到尾掰細了解釋,加了1萬字左右。」鄭悅說。

現在回頭看她的論文,她認為增加的部分,有她所認可的,也有不認可的。「我認可的部分是實驗中加入了一組更強有力的解釋性研究,但我不認可的是,原始的版本中,我沒有從模型的初始來寫,因為我默認了一些知識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導師認為我的文獻調研和理論貢獻不夠到位。」鄭悅說。一直到論文提交時,她跟導師也沒能達成共識,導師仍覺得她的理論與實驗脫節,「他認為我的方法論可以,但方法論背後的理論和適用性是不夠的。所以瘋狂讓我加理論。」

5萬、8萬、10萬,學位論文為什麼越寫越長 - 天天要聞

鄭悅的論文

選題口徑

張勇認為,導致大家的論文越寫越深、越寫越長,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以前能過關的論文,能研究的角度都「寫盡了」。

「二十年前,有些題目寫的人不太多,然而一年年論文堆積起來,就產生一個問題。你選簡單寬泛的題目,就會跟之前研究這個選題的人撞題,一撞題,創新性就沒有了。為了創新性,學生就必須得選難題,篇幅自然就上去了。」張勇解釋道。

張勇曾寫過一篇研究「不作為犯」的論文,他告訴記者,當時老師覺得這個題目的切口正好,在論文的呈現上,只需要對「作為義務」的定義做分類,就是一篇好論文。

「但現在學生再寫這樣的題目,老師會直接斃掉,因為寫過這個題目的人太多了,這個題目已經沒法再做出創新點了,所以切口就必須更小更深,從哲學、倫理學的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自然篇幅就長了。」張勇解釋。

在姜媛所從教的經濟管理和會計學科,也存在着研究切口不斷縮小、深度不斷增加的情況。她舉例,「如果(論文)主題是研究企業創新行為,以前很多研究『綠色創新』,現在則要研究是『綠色預防創新』還是『綠色治理創新』。一層層分,寫得越來越細。」

即便是本科論文,案例分析的維度也越來越細,姜媛對學生要求嚴格——「為什麼選擇這個案例?單做這個案例還不行,要看國家政策是什麼,從國家到行業,從行業到企業都要分析,還要用數據去支撐。比如說要分析某個企業的某項行為,要比較行為之前和之後的不同,以及這個行為的影響,影響還有短期和長期之分,這些通通都要納入分析中。」

「預防性論證」

但「面面俱到」並不意味着這就是一篇優秀的論文。多位高校教師提到,學生和老師往往會陷入「防禦性論證」之中,「把所有的論證角度都堆得嚴嚴實實的,這樣外審專家就挑不出毛病了。」張勇說。

他解釋:「比如一個問題,它有abcd四個角度可以寫,學生的創新點主要集中在a角度,那麼最好的寫法,應該是從角度a論證,把跟角度a相關的角度b論證清楚,但為了防止在盲審和抽檢時被卡,導師通常要求學生把角度c、d也寫出來,目的就是為了在外審時,防禦住所有的人的評審視角和評審口味。」

張勇稱,同一篇論文,外審專家與學生的理解未必一致,有的專家就會認為某個章節應該簡略,有的專家則會認為該章節應該多「防禦」一些,當發生這種情況時,張勇會傾向於讓學生聽那個「寫得更清楚一點」的老師的話。「論文送出去(外審)後,老師通常不會因為學生寫得多而把論文斃掉,如果碰上某個老師認為這個地方應該展開寫,但學生寫得少或沒寫,他很有可能會認為這篇論文的論證不合格。」

一篇合格的學位論文,要經過開題、中期、外審(盲審)、預答辯、答辯等多次評審,每過一關,學生都要依據評審老師的意見,對論文進行修改。而這一切,都是為了避免在學生畢業後,在教育部抽檢中被「掛掉」。

「預防性實證是普遍做法,如果學生畢業後的教育部抽檢論文不合格,後果非常嚴重。」姜媛說。2014年起,教育部開始對博士和碩士論文進行抽檢,2021年則將本科生的論文也納入抽檢範圍。如果某篇論文的抽檢結果不合格,不僅該學生的學位有可能會被取消,他的導師接下來幾年的招生也會受影響,還會影響整個學院招生的名額分配,以及該學校學科的建設和評估。

而學生在畢業前,學校要對其論文送「外審」。「一般來說,經過外校老師把關,抽檢也不會有太大問題。如果在外審中發現論文有問題,學生還能進行修改,不至於到答辯或畢業後抽檢時被卡住。」張勇說。

但外審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囿於評審老師的專業視角不同,學生有時也會在前期的評審中一帆風順,卻在預答辯或答辯時「掛掉」。

姜媛的熟人也遇到了這種情況,這個熟人的博士論文外審結果是三個優,但答辯效果卻不甚理想,只是堪堪過關。姜媛稱,這可能涉及的原因是,外審時,論文可能送到了「大同行」手裡,但「大同行」的研究方向,卻並非該論文最對口的細分學科。

「在專家不懂的情況下,會出現兩種情況,給分極好或極差,但後續答辯時,論文可能又會送到『小同行』手裡,也就是研究方向恰好對口的專家手中。『小同行』對細分的領域研究更熟悉,就有可能會發現外審沒發現的問題。」

饒是這樣,論文走到教育部抽檢這一步,依然充滿未知數。張勇介紹,有時候,論文做再多的防禦性論述,但倘若在抽檢時碰到了與論文觀點有着根本性意見分歧的專家,還是很難避免低分或不合格。

倘若論文被一個專家評為不合格,那麼就得二次送審,並且二次送審不能再有「不合格」,這篇論文才能真正過關。

張勇稱,他曾見過為了求穩,導師不讓博士做實證研究,以及某些新銳的觀點和新銳的研究方法被砍掉的現象。

5萬、8萬、10萬,學位論文為什麼越寫越長 - 天天要聞

胡心雨的論文

調高老師的閾值

除了評審的原因,學生也在「卷」。

「學生卷得太厲害了。在國內,有一個學霸選了難題,第二個學霸就會跟,有一個老師在外審時,評價這個學生選題非常有理論勇氣、論證思路好或方法有難度。等這個外審意見反映回來,第二年就會有三個學霸選難題,第三年就會有九個。」張勇感慨,有時候,卷厚度也會跟風,這一屆有人寫了30頁,專家評價論證充分、結構完備,下一屆就會有人寫60頁,「一旦老師的閾值被提高了,論文過關的標準也就水漲船高。」

他所在的學校碩士點是第四年招生,2022年第一年招生時,學位論文的要求以調研報告和案例分析為主,彼時,學生的論文通常只有三四十頁。但這個紀錄被連年刷新,今年,他看到了一個學生的論文寫了60多頁。

張勇稱,現在自己看到三四萬字的論文,會下意識覺得「很薄」——如果拿到紙質版的論文,純憑手感。「要是手感太薄的話,我心裏就會報警,會覺得這個人要麼就是不認真,要麼就是能力超強。但一般來說,能在很薄的論文中把問題說清楚的,太少了。」

劉藝還記得,她在讀研一時,曾給研三的學長學姐做答辯記錄,當時就有人論文加附錄寫了10多萬字;到了2024年,當屆畢業的學姐論文寫了226頁(正文123頁,附錄100多頁);2025年,她的直系學姐畢業,其中一章的內容就寫了60頁。而就她所了解,整個專業今年的學位論文普遍在100頁以上,最高的寫了150頁。「我都驚了,這都可以趕上博士論文的程度。」

曾經在她研一時安慰她「畢業論文很好寫」的導師,說法也變了。「他也挺想讓我們多寫一點的。我直系師姐的論文冊子是組裡最厚的,我的導師跟我說,你師姐寫了這麼多,寫得挺好的,最好向她們看齊。」

但她並不認為字多,就代表着質量好。在撰寫論文時,她查閱了同方向的許多論文,她發現從2019到2025年間,論文頁數從普遍的80來頁,漲到100頁以上。她甚至發現有一篇2024年的論文,寫了137頁。「就很離譜,這個137頁的論文里,有兩節其實在說同一件事情。」

本來打算寫到6-7萬字的論文,現在被迫朝着10萬字的方向努力,劉藝覺得很痛苦。在她看來,現在她寫到6萬多字,實際上做縮減,足可以縮減到4萬多字。

她還專門上小紅書搜「文科碩士論文字數」,「我刷到一個印象挺深刻的,也是文科生,論文寫了4萬多字,他的老師覺得字數太少,但他最後還是通過盲審,也成功畢業了。我覺得字數不是決定論文是否寫得好的一個評判標準。」

沒有「同情分」

劉藝猜測,今年她們學校這麼卷,有可能是因為從今年起,畢業前的外審全部送教育部盲審。「老師可能覺得,既然學生的寫作水平可能沒那麼好,那麼就要通過增加工作量,讓評審專家看到你的工作,以求順利通過盲審。」

「學生會有一種心理,我多寫點,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老師在打分時能夠同情我,就相當於雖然我不會做這個數學題,但仍然滿滿當當寫了一大篇。」姜媛說。她並不認可「同情分」,「在我們會計專業,啰里啰嗦寫一大堆,車軲轆話來回說,但邏輯鏈條要是不清晰,反而會讓評審專家覺得混亂。」

實際上,這或許並不僅僅是學生的心理。鄭悅告訴深一度,她的導師曾說過「審稿老師拿到你的論文,一百四五十頁,心會軟一些。」但她覺得,審稿老師其實也並沒有那麼多時間花在看論文上,太長的論文,審稿老師或許也會看得很煩躁。

有一個審稿人直接提出,鄭悅的論文圖表太多了,可讀性不強,為此,鄭悅專門做了修改,「寫一個表頭,然後見附錄。」在她看來,在實驗過程中,一些代表過程生成的表格信息傳遞非常有限。文字傳遞的信息密度反而會更大,因此她在每一章結束時,附帶一個本章小結的表格,提供所有關鍵信息。

熊丙奇認為,像中期答辯、盲審等控制論文質量的制度,本質上是不信任機制的結果。「只有建立現代學校制度,推進評價機制從行政評價轉向專業評價,才能從根本上破除唯論文評價。」

在深一度採訪的學生中,也有留學的碩博學生表示,在國外,課程論文有一定的字數限制,超過了規定字數,反而會影響成績。

李希本科就讀於浙江外國語學院的英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為1.6萬字,是英文論文,當時學校規定的字數是八九千,而在碩士期間,她就讀於倫敦國王學院的對外英語教學專業,學位論文亦是英文,總字數為1.7萬字左右。一般來說,中英文位元組的比例約為2:1到3:1,也就是說,她的論文約在3.5萬到5萬字之間。

「在國外,導師希望學生用儘可能簡單精準的語言把東西表達出來,不要造複雜的長難句。」李希稱。

平時,老師會在課堂上展示他認為好的論文,「我的直觀感受就是,我竟然都看得懂,輕輕鬆鬆就讀明白了,不是那種需要聚精會神花很大力氣去看的。」李希說。她回憶本科寫論文時,自己很喜歡寫複雜句式,在句子的構建上下的功夫更大,「自己會覺得,哎,寫得可妙了啊。」

但出國後,導師會直接在批註中寫「不精確」或者「講不通」,甚至會有某些冗餘的部分被整體刪掉,「導師會看得非常細,會核實每一條參考文獻,不可以亂來。」而至於研究背景、文獻綜述等部分,如果學生寫得太長,導師就會認為論文失衡。「每一部分會有字數區間,如果超了,導師會覺得你的內容是匹配不上這個字數的。」

在焦慮了一段時間後,劉藝放鬆了下來。她重新修改了論文大綱,感覺自己雖然達不到10萬字,但寫到8萬字,應該是可以的。

之前,她給自己立下的目標是60天寫完,但期間她一直在拖,打開電腦的那一步讓她很有壓力,她很抗拒打開文檔這個步驟。

現在,對大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程度和合理度之後,她覺得自己就更能把控寫作節奏了,也沒那麼在意字數。「但又轉變成對自己論文質量的恐慌,因為我知道有注水的成分在,感覺寫得特別爛。」劉藝說。今年,她照例去旁聽了畢業生的畢業答辯,發現學長學姐的論文頁數依舊很多。「但是在教育部盲審回來之後,沒有一篇被評為優秀論文,可能,專家認為這些論文只達到了『合格』的水平。」

(應受訪人要求,文中劉藝、胡心雨、鄭悅、李希、張勇、姜媛使用化名)

來源:北京青年報客戶端

教育分類資訊推薦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舉行2025屆研究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 - 天天要聞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舉行2025屆研究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

2025年7月9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2025屆研究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在北區舉行。中心(院)主任(院長)、研究生院院長、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王健偉,中心(院)領導班子成員、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各培養單位和總部處室領導、教師代表、校友代表、2025屆全體畢業生及親友代表共400餘人出席典禮...
馬上上高中了,初高中英語銜接的關鍵,利用暑假背完3500詞 - 天天要聞

馬上上高中了,初高中英語銜接的關鍵,利用暑假背完3500詞

初高中英語銜接階段,非常重要。每年都有中考英語接近滿分的同學,在中考結束的暑假不背高中英語3500單詞,導致高中一開學就不及格。即便背了單詞,如果不按照應試要求優先掌握單詞的意思,也可能導致低分的情況。在高一開學之前,如果能背完高中的3500詞,熟練度達到「看到英文可以條件反射說出中文意思」,高一難度的試卷...
青年外交官模擬大會頒獎禮在中西創新學院落幕 - 天天要聞

青年外交官模擬大會頒獎禮在中西創新學院落幕

由澳門基金會贊助,中華青年進步協會主辦,中西創新學院、國際青年綠色設計創新聯盟、大灣區競爭與產業發展研究協會、澳門模擬聯合國交流協會協辦,陝西省對外友好協會支持的「青年外交官」模擬聯合國大會,於2025年7月9日至10日在中西創新學院中土大
多名事業單位在編人員,被清退! - 天天要聞

多名事業單位在編人員,被清退!

據中國新聞周刊近日報道:不法分子利用考場安檢及信號屏蔽缺陷,竟成功讓十餘名考生作弊入職事業單位。「斷崖式分數」牽出跨省作弊利益鏈2023年6月,重慶市萬州、黔江等17個區縣開展事業單位公開招聘聯考。
考編成績「斷崖式」領先?清退作弊者確保用人公平 - 天天要聞

考編成績「斷崖式」領先?清退作弊者確保用人公平

摘要中青評論有關部門有必要在事前防備、事後糾察兩個方面同步發力。近日,《中國新聞周刊》對一起公職招考作弊案展開深度報道,引發社會關注。報道顯示:2023年8月,重慶警方查辦一起公職招考作弊案,在當地一場事業單位招聘聯考中,多名考生筆試成績「斷崖式」領先,引起有關部門懷疑。警方調查後,一個分工明確、配合緊...
先睹為快!2025軍校錄取通知書亮相第一彈 - 天天要聞

先睹為快!2025軍校錄取通知書亮相第一彈

來源:中國軍號客戶端高考出分後最令人激動的時刻莫過於拿到理想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了!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2025軍校錄取通知書第一彈看看你的學校位列其中嗎?聯勤保障部隊工程大學今年6月28日陸軍兵種大學信息支援部隊工程大學聯勤保障部隊工程大學三所新調整組建的軍校舉行成立大會三所新軍校均為高等教育院校面向社會招收...
780分難保上重點!遼寧中考卷出新高度,瀋陽第一僅差4分滿分 - 天天要聞

780分難保上重點!遼寧中考卷出新高度,瀋陽第一僅差4分滿分

今年的高考被大家吐槽,好像變得更「卷」了,其實是高分學霸變得更多了,這對中上段的學生來說越來越不友好。就像在河南,今年700分都不一定能上清北,這似乎有點太誇張了。不過看了中考的競爭程度之後,突然就明白為啥現在的高中有這麼多高分學霸了。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