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國各地高校都在進行大規模擴招,多所高校新增加的本科招生名額,甚至能突破2000人。為了能夠吸引到高分學生報考,新增加的招生名額,主要集中在新興專業和熱門專業。
壓縮文科類專業的招生,擴大理工類專業的招生規模,似乎已經成為2025年各地高校招生的共識。因此,在這樣的基礎下,各地高校的擴招方向都集中在理工類專業。
如果各地高校的擴招都集中在有限的數個熱門理工類專業裏面,這樣的結果必然會導致四年後,部分熱門專業的畢業生供給量大幅度增加,很容易出現市場飽和,甚至是畢業生嚴重過剩的情況。
有985高校或者211高校身份的畢業生,還可以依靠學校的平台優勢,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但是那些來自於普通高校的學生,在本輪理工類專業擴招中,如果盲目跟風,報考也很容易成為炮灰。
比如下面小魚老師所要提到的4個專業,據第三方不完全的數據統計,今年招生的高校數量均已突破200所,部分高校不具備完整的培養體系,畢業生質量較低,畢業生將來的就業會比較困難。
一、人工智能專業
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人工智能成為全國各地高校擴招最猛的專業。目前全國本科和專科院校裏面,已經有超過600所高校開設有人工智能專業,每年的招生增長率都在10%以上。
包括很多民辦本科高校和地方的公辦二本高校,都集體開設人工智能專業。小魚老師曾經強調過多次,人工智能屬於多學科交叉性專業,需要涉及到計算機和電子信息等多個學科知識。
中低分數段的學生,千萬不要主動選擇人工智能專業。畢竟很多高校的師資和科研平台等,都難以支撐這個專業的人才培養。許多普通高校的課程都很雜亂,學生都沒有辦法掌握核心技術。
目前人工智能最核心的是算法方向和數據模型方向,這些方向都需要學生擁有極好的數理基礎,還需要非常強的實踐操作,只能在211高校或者比較強的電子信息類高校裏面開設。其餘高校的普通學生,將來就業都會成問題。
二、軟件工程專業
軟件工程是所有工科專業裏面,對科研設備和師資要求最低的專業,只要高校裏面配備有機房以及足量的年輕教師,加強與企業的合作,都能開設這類專業。
更為重要的是,軟件工程的收費標準可以由學校自由決定,還可以和企業進行聯合培養(俗稱外包培養),所以軟件工程專業每年的學費通常都在10000元以上。大量高校覺得有利可圖,這些年也在瘋狂進行擴招。
2024年部分高校軟件工程類的總招生人數都已經達到1000人以上,今年還保持較大規模的擴招,畢業生供給量會繼續增加。而我國的互聯網行業這些年有所萎縮,特別是軟件開發方面的人才需求量有所減少。
這樣的供需矛盾,很容易導致軟件工程專業的畢業生供過於求。畢竟軟件工程專業學生更多是從事軟件開發和測試等工作,就業面相對較窄,沒有辦法像計算機專業那樣可以搞硬件開發,所以程序員也比較容易失業。
三、數字經濟專業
數字經濟屬於經濟學裏面的細分專業,當年中國的數據產業鏈逐步崛起,數字經濟成為當時的熱門話題,所以2015年開始逐步增設數字經濟專業,如今基本所有文科高校都開設有該專業。
該專業主要是結合大數據和經濟學的知識,並利用數據庫技術對相關數據進行商業挖掘。但由於該專業是授予經濟學學位,畢業生的技術含金量較低,本科生的發展前景較為有限。
如今大量的文科類高校,特別是財經類高校把數字經濟當做是熱門專業進行招生,想要以此籠絡高分學生報考。但該專業實際的就業情況卻並不理想,還不如直接報考大數據類專業。
最近兩年,各地學生和家長都容易被數字經濟這個高大上的名字忽悠,以為這是一個非常具有含金量的專業。實則依然是以經濟學原理知識為基礎,計算機或者數據方面的知識為輔助,市場認可度並不高。
四、跨境電子商務專業
我國從2016年開始逐漸提出電商出海的口號,當時的網絡數據鏈和物流鏈逐步成熟,電商平台和物流企業都在海外布局有倉庫,從2016年到2022年時間段,我國跨境電商都處於高速發展期。
基於這樣的背景,高校新增設跨境電子商務專業。該專業主要是依託跨境電商平台,培養外貿方面的銷售、跟單以及客戶維護等方面的人才。在外貿行業高速發展期,這個專業的畢業生就業薪資確實非常高。
但是這些年大量高校跟風開設跨境電子商務專業,目前開設該專業的本科院校和專科院校都已經突破200所。2023年開始跨境電商整體的業務出現一定萎縮,2025年整體形勢更嚴峻。
因此,如果高校繼續進行大規模擴招,而我國跨境電商行業很難再保持高速增長,供給端和需求端的矛盾會更加凸顯,畢業生的就業率會持續走低,後面畢業的學生也容易成為炮灰。
我國高校專業設置緊跟時代發展步伐,適應社會發展需要,這一點確實沒錯。但問題在於各地高校都是蜂擁而上,辦學條件是否能滿足相關專業的開設要求,這個問題值得高校反思。
行業變化速度越來越快,但是高校專業設置卻又明顯落後於行業發展速度。教育部需要適當控制新增專業的規模,嚴格審核辦學資格,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供需平衡,畢業生才能更好就業。